天天看点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古代时期的中国为了能够成功选拔优秀人才,从隋朝时期设立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取消。科举制度的产生也对周围邻国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也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效力。这项制度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每年举办一次,从宋朝开始有一年一次转变成两年一次,逐渐变成三年一次进行科举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作答,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高考制度。早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项目种类就已经比较多,设置有多项内容,到了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主要内容。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在当时那个时期这一项制度的开创,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朝廷中官衔的垄断,国家对于人才的选用做到了比较公平公正,使得国家对人才的任用更加多元化,充分获取了不同阶级层面的人士担任朝廷官员,让国家的发展处于良好的状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成绩的考生将会被封为状元,但成为专员的道路并不平坦,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载成名天下知。成为状元郎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才能来到君主面前接受殿试,乡里的考试更加注重笔上功夫,那么这殿试就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的面试,极为考验考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如果回答的内容得到君主的赏识就算是成功了。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古代时期的科举最后一关殿试,一般由君主亲自把问,从各地区通过前几轮考试的考生当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三位人员,随后授予状元等称号。毋庸置疑其中状元的含金量最高,只有在君主面前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才会被授予。能够来到京城中接受君主考验的考生自然都拥有着一定过人之处,否则早就在笔试当中被淘汰,考生们眼看着就有机会扬名立万,光宗耀祖自然会拼尽全力准备这殿试,势必将自己所有掌握的能力展现在君主面前。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有着这样一位科举考生在殿试当中并没有能回答君主的问题,反而最后倒是被君主任命为状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君主作出如此举动让人难以捉摸,此番做法便是由清朝乾隆决定的,后世人们对乾隆的评价有好有坏,有的称赞他的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有的人会觉得他做过不少离谱的事情。但有一点不存在任何争议,在乾隆在位期间清朝是处在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一度成为世界强国。对于乾隆而言这倒是能够成为他骄傲的地方。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乾隆在非常严肃的科举考试当中也会把个人色彩带到考试评判当中,其在举行的殿试当中出了一道对联:烟锁池塘柳,谁能答出这下联并且让他满意就能成为状元。乾隆出的这对联中包含金木水火土等诸多元素,对于考生来说很是困难,作为当时著名才子纪晓岚事后也没能回答上来,更别说考生能回答出来。没过一会,便有一名考生来到乾隆面前直接告诉乾隆他的问题太难了,刚准备离开时,乾隆把他叫住对他说这对联本身就是没有答案,你能果断选择放弃,说明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足够的认识,于是便让这位考试成了状元。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凡事有利也有弊,乾隆认为这国家已经处在了极其强大的地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超越清朝便开始变得自大起来,采取一系列故步自封的政策,拒绝与外界国家进行交流。实际上此类政策在短时间内没有太大影响,与西方国家缺乏联系,导致其他国家优秀成果进入不了中国,对后世君主在对外政策上无疑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中国错过了学习西方工业化的机会,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导致清朝末年难以招架西方列强入侵。

乾隆:烟锁池塘柳,谁能对出下联就是状元,一考生转身离去却中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