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古代時期的中國為了能夠成功選拔優秀人才,從隋朝時期設立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取消。科舉制度的産生也對周圍鄰國産生巨大影響,他們也效仿中國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優秀的人才為國家效力。這項制度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每年舉辦一次,從宋朝開始有一年一次轉變成兩年一次,逐漸變成三年一次進行科舉考試,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題目作答,相當于現在社會的聯考制度。早在唐朝時期科舉考試的項目種類就已經比較多,設定有多項内容,到了明清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舉主要内容。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在當時那個時期這一項制度的開創,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朝廷中官銜的壟斷,國家對于人才的選用做到了比較公平公正,使得國家對人才的任用更加多元化,充分擷取了不同階級層面的人士擔任朝廷官員,讓國家的發展處于良好的狀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成績的考生将會被封為狀元,但成為專員的道路并不平坦,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載成名天下知。成為狀元郎需要經過多次考試才能來到君主面前接受殿試,鄉裡的考試更加注重筆上功夫,那麼這殿試就相當于現在公務員考試的面試,極為考驗考生的随機應變能力,如果回答的内容得到君主的賞識就算是成功了。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古代時期的科舉最後一關殿試,一般由君主親自把問,從各地區通過前幾輪考試的考生當中選出最為優秀的三位人員,随後授予狀元等稱号。毋庸置疑其中狀元的含金量最高,隻有在君主面前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才會被授予。能夠來到京城中接受君主考驗的考生自然都擁有着一定過人之處,否則早就在筆試當中被淘汰,考生們眼看着就有機會揚名立萬,光宗耀祖自然會拼盡全力準備這殿試,勢必将自己所有掌握的能力展現在君主面前。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有着這樣一位科舉考生在殿試當中并沒有能回答君主的問題,反而最後倒是被君主任命為狀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君主作出如此舉動讓人難以捉摸,此番做法便是由清朝乾隆決定的,後世人們對乾隆的評價有好有壞,有的稱贊他的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有的人會覺得他做過不少離譜的事情。但有一點不存在任何争議,在乾隆在位期間清朝是處在最為強大的一個時期,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發展穩定,一度成為世界強國。對于乾隆而言這倒是能夠成為他驕傲的地方。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乾隆在非常嚴肅的科舉考試當中也會把個人色彩帶到考試評判當中,其在舉行的殿試當中出了一道對聯:煙鎖池塘柳,誰能答出這下聯并且讓他滿意就能成為狀元。乾隆出的這對聯中包含金木水火土等諸多元素,對于考生來說很是困難,作為當時著名才子紀曉岚事後也沒能回答上來,更别說考生能回答出來。沒過一會,便有一名考生來到乾隆面前直接告訴乾隆他的問題太難了,剛準備離開時,乾隆把他叫住對他說這對聯本身就是沒有答案,你能果斷選擇放棄,說明對自己的能力有了足夠的認識,于是便讓這位考試成了狀元。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凡事有利也有弊,乾隆認為這國家已經處在了極其強大的地位,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超越清朝便開始變得自大起來,采取一系列故步自封的政策,拒絕與外界國家進行交流。實際上此類政策在短時間内沒有太大影響,與西方國家缺乏聯系,導緻其他國家優秀成果進入不了中國,對後世君主在對外政策上無疑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中國錯過了學習西方工業化的機會,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導緻清朝末年難以招架西方列強入侵。

乾隆:煙鎖池塘柳,誰能對出下聯就是狀元,一考生轉身離去卻中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