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作者:夏目聊历史

说到商王朝的历史,就不得不提盘庚迁殷。商朝也是以盘庚迁殷这条线,来区分前后期的。盘庚迁殷后,也才算正式跨进奴隶社会。

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商族的迁徙历史,就是在盘庚迁殷后,那时候商族养成了“不常宁”“不常厥邑”的生活习惯,那为什么盘庚不跟随先祖一样继续屡迁,而是选择定居呢?对于这个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其中就有以下这几个观点:

迁徙对百姓更有利,留恋故居对百姓不好(记载于《尚书·盘庚》),这个观点一看就很扯蛋。

避河水之患(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蔡沈之口),这个观点好像比较正常,但是据《盘庚》记载商族屡迁,都不出两三百里的范围,那既然如此,“河患”的观点就很难坚持。

商人当时可能过的是游牧经济生活(记载于《中华文化史》),但其实从很多历史可以取证,当时商朝的陶器已经很精美,而游牧民族是很少用陶器的,因为陶器十分脆弱,长途迁徙很容易碎。

且商朝当时没有吃牛奶制品的习惯,而游牧民族是以喝牛奶和吃牛奶制品的习惯,这也变相佐证了。据地下考古文献记载,商人在盘殷之前,农业经济就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更不可能放着农业经济的。

盘庚时期,百姓反对盘庚换都城,原因是“恋旧情深”(记载于《尚书正义》),这里的“恋旧情深”肯定不单单指对故地有感情了,自然也与经济相关。

商族很早前就进入了以农业为核心的社会,之前老是迁徙,原因可能也是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几年时间,轮换了几种作物,但是还是发现不适合种植,于是无奈选择迁徙。

其实换位思考,就跟我们现在老是换城市一样,又有几个人愿意呢,就想得通了。而到了盘庚时期,百姓不想再迁徙,也说明此时的地方很适合种植,且适合生活。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此时盘庚迁殷后,停止屡迁,也促使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奴隶劳动的使用也随之增多,也为后期步入奴隶制社会奠定基础。

商代后期的阶级斗争

商族在盘庚迁殷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发展,此时奴隶制逐渐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在新的设防城市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坟墓,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据地下考古挖出来的可知,商王朝前期已出现的“城郭沟池”和宫殿建筑,已经开始透露出商代前期的阶级分化和对立,标志着此时商王朝已临近奴隶制国家的边缘了。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到了商代后期,尤其盘庚迁殷后,阶级斗争更加明显。

通过地下考古发掘和相关文献的佐证下,可以清楚看出商代后期阶级对立的情况,以商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锦衣玉食、豪华富丽,而奴隶的地位可能连猪狗都不如。

国家的出现:两个对立阶级的出现,也就逐渐出现了国家。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了使这些对立,这些经济相互矛盾的各阶级,不要在无益的斗争中互相消灭而使社会同归于尽,于是一种似乎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似乎可以缓和冲突而把它纳于‘秩序 ’之中的力量,便成为必要的了。这个从社会发生而又高居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离开社会的力量,便是国家。”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国家的两个本质,一个是“和大众分离的社会强制力”,一个是“按地域标准”来划分统治下的居民。

商代的阶级矛盾及氏族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使原来氏族、宗亲赖以为系的血脉纽带废弛了。个别家族、宗族离开了原氏族的土地,去往新的地方生活和开垦。

再加上商人的商业已经兴起,劳动分工越来越详细,商贾和工匠来往奔波谋生,这也导致了氏族成员与一定地域联系的解除,从而破坏氏族在地域上的完整性,以及不同氏族的杂居村落的出现。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久而久之,以地域代替血缘区分其统治下的百姓,也会慢慢诞生出新的国家。

当时的部队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并且都是有编制的,可能还是常备兵(记载于《殷代社会生活》)。

当然除了部队,还有刑罚、牢狱的出现,这也是之前所没有过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社会秩序由氏族道德或习惯来维持,但到了商代后期则不然,各种刑法和刑具都已具备。

总体来看,商代在盘庚迁殷后,国家的两个特征都具备了,可以说,商代在这时才正式成为了国家。

国家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意味着它的出现背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主要的是使当时两个对立的阶级,不至于在阶级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掉(即便不会消灭,但也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所以在人类古代史上,国家的出现也是一个进步因素,这也是我们首先要看到的,当然是它的进步,也不能排除是靠对异己阶级力量的排挤。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

既然商代后期已经进入到奴隶社会,那肯定有人好奇在这个时代,奴隶的数量到底达到多少呢?

据各类文献和考古的记载,当时的人殉和人牲数量是十分惊人的,但不完完全全都是奴隶,也有战俘的存在。而在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人祭和人殉,虽然都是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但两者却有所不同。

人祭是为了活着的王族的利益,幻想继续在阴间能继续他们的王族生活。

而人殉和人牲的作用不同,因此所选牺牲者的身份也会不一样。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总结下来,商代后期奴隶的存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王族祭祀所用的人牲不会全是战俘,也可能有为数不多的奴隶。

人殉中有一部分奴隶。

各国向商王贡纳奴隶。

存在仆、臣、妾等奴隶。

俘获的羌人基本用于祭祀,少部分留用为生产奴隶。

上述的这些奴隶,在商代后期的农业生产中不是主力,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中,他们也不是多数。当时的生产劳动者中,数量大的是“众”或“众人”,这部分人决定了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那什么是“众”或“众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众或众人的身份

众或众人在商代后期是主要的生产劳动者,还参与了田猎和畜牧,也是被排挤和剥削的对象。

他们自己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被牢固地束缚在王族的农业共同体中,负担着王族统治阶级的兵役、贡纳、徭役等。

所以,他们虽然不是典型的奴隶,但也处于与奴隶主阶级对立的地位。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众人”被奴役、受剥削如此严重,但为什么不是奴隶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待遇,远不是典型奴隶所能比。

众或众人可以参加商族的祀典,众的先祖也一样受祭。

众或众人是商王主要的征兵对象。兵役是众人较为繁重的负担之一,那是从被剥削的角度上说的。

但从另一方面上看,当兵又是当时平民的一种权利。因为在奴隶社会,一般来说奴隶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部队是奴隶主的一种自卫力量,又怎么将自己的枪杠子交给与自己敌对的奴隶呢?

众或众人经常受到统治阶级的关心,也是因为众或众人不仅是商农业的主要劳动者,也是战时为商王披坚执锐的战士。所以,众是商王权主要的依靠力量,出于卫护王权的需要,商王对他们非常关心。

商王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开端

所以综上所述,商代后期的众或众人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者,他们与商王为同族,受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在“族”的共同体中担负着繁重的贡纳、徭役和兵役,但是他们又确非奴隶。

根据对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着“农村公社”的组织。商代的“族”和“邑”是否就是这种“农村公社”组织呢?“众”或“众人”的社会特征,与“农村公社”的成员很相近。所以,“众”或“众人”的身份就是商代的“农村公社”的成员。

在奴隶制社会,真的是奴隶不当人啊,甚至比牲畜还不如。

盘庚迁殷后,也让商王朝逐步进入奴隶制社会,开始了等级鲜明的制度,也标志着华夏慢慢向文明时代前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