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

今天,是作家简·奥斯丁诞辰纪念日。简·奥斯丁是迄今为止最畅销的英语小说家之一,读者们对她的小说热情不曾减退。她的作品被誉为“三英寸大小的象牙雕刻”。这无疑在称赞其精致但似乎也含有“格局不大”的遗憾意味。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深苔老师的文章《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重返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历史。

深苔 文

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

简·奥斯丁生活时期的英国,跨越乔治与摄政两朝(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当时已有印花布,上好的瓷器,工业时代催生的新产品一一出现。到访乡下庄园的商贩们随身携带印刷好的目录其中的罗列桌子、茶具、布样、墙纸可以令人眼花缭乱。新式花样布料到货,都及时得到报上广告鼓吹。赶时髦是小姐先生们的大事,不能掉以轻心。而此时因为中产阶级增长迅速,人们对建筑、服装、室内装饰及工艺的热情十分高涨。《诺桑觉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人公蒂尔尼竟也对衣服面料之类的女性话题很有心得,不但连妹妹的裙子都能帮着买,还能一眼看出女主角穿的裙子不禁洗,并给出如何料尽其用的建议。

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

奥斯丁时代女子们的棉麻布绣花长裙

《诺桑觉寺》等书中经常提到平纹细布,而那会儿家里太多东西都得用麻料桌布、毛巾、床单枕套、婴儿衣服。《曼斯菲尔德庄园》里,普莱士夫人生孩子,从庄园收到的礼就是一套用麻布做的婴儿床单、帽子、睡衣。当然,床上用品使的亚麻布是不如绅士衬衫、领巾用的细麻精细的。提到领巾了,摄政时期的男士们没条件天天洗澡,多多准备上好麻质雪白细腻的领巾就成了仪容修美的要素。

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

达西先生的领巾

中上层社会之外的时局动荡,劳工暴乱,奥斯丁们即使有耳闻,也没机会介入,她们的私生活内容除了最令人兴奋的参加舞会(天哪,她们的舞会可真是多),基本被限制在散步、吃茶、做针线、管理一大家子之类的琐细上。摄政时期路况比前代好多了,人们也爱出行。下层阶级的女子可以孤身搭乘公共马车,上流社会的女士则不可单独成行。路远难行,出访一次待上十天半月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女眷就干脆在亲戚家里帮着打理家务或照看小孩子。其余时间,走亲访友基本安排在白天。到好友家串门子,一起做针线、讨论手艺是很好的消磨。多数女子花大量时间做针线,愚钝如《诺桑觉寺》里的女主角凯瑟琳,读书不行画画不行念诗不行,针线活还是拿得起的。但女客来访,大家只可一起绣绣花,简单的缝缝补补却要在背地里做,公开人前被视为失礼。

这个时期,节俭是美德。女仆们用平纹细布的软帽,家境中上的女眷虽有漂亮布料可以选择,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能省则省改改衣服、给帽子换条缀边什么的,都很正常。《曼斯菲尔德庄园》女主角芳妮起早贪黑地给兄弟缝亚麻衬衫;而现实生活中,自矜手艺甚好的奥斯丁也给两个兄弟做了很多衬衫的。同时,好乡绅的标准是待雇工们好;为穷人家小孩做衣服、帮仆人补衣则既是富家太太小姐以针线做慈善,也是女眷们受人尊敬的品质体现。《劝导》中,一度属于中产阶层、尔后家道中落的寡妇史密斯夫人学习编织来帮助她住区里比她还要穷的人家她学会了织针插,这也说明做公益的确是极被看重的女性品质。

“口金包”

奥斯丁小说用最现实的态度对待金钱,反映的也是现实。人品和善固然重要,可没有钱万万不行。所以,摄政时代,钱袋是家人互送小礼物的上佳选择。当时男人和女人都用小钱袋(今天手工爱好者叫“口金包”是也),这种小钱包用编结的或织的,非常流行。《傲慢与偏见》的达西与朋友在发表何等女子堪称才女的见解时,就指出多少女子懂得编结钱袋、点缀屏风就称之有才艺,其实毫不稀奇,他心中的真才女总应音乐绘画文学等等诸项皆精,还要有见识、有情趣、好学而仪态优雅。有意思的当然是:十分有才的才女经常差点成老姑娘。想想《劝导》中能用诗开解失恋男子的解语花安妮吧,27岁才因再度遇上心上人重焕青春;倒是《诺桑觉寺》中很傻很天真的凯瑟琳18岁上就合适地把自己嫁掉了。

简·奥斯丁笔下,为何女人爱做针线活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