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三国时期蜀地名士,装病拒绝出仕,一心只想发展蜀地教育

他是三国时期蜀地名士,装病拒绝出仕,一心只想发展蜀地教育

恋月每忘寒夜永,寄梅浑讶驿书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生逢乱世不是只有参军理政这种道路,教书育人同样能在史册留名。

本篇来聊聊任安,字

定祖

任安是益州广汉郡绵竹人,这不是《报任安书》里的那个任安

,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期。三国时期与任安一样来自广汉郡的人不少,列个名单:董扶、秦宓、郑度、王商、王甫、王冲、彭羕、镡承,

除了降魏的王冲,剩下的人在文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董扶、秦宓、王商这三位。

任安年轻时就拜在名士杨厚门下,这个杨厚同样是益州广汉郡人,只是他逝世的时间比较早

,也就没列在前文的名单中。事实上杨厚对于蜀地的学风影响极大,他教授过的士子极多,光是登记在册的就有三千多人,董扶、任安都是拜在杨厚门下,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后汉书·杨厚传》

他是三国时期蜀地名士,装病拒绝出仕,一心只想发展蜀地教育

而且任安学习十分刻苦,他总是追随着杨厚,这让人们不禁打趣他“要想知道杨厚在哪问任安就行”,

另一方面人们也很欣赏任安,夸赞他“居今行古任定祖”,行事颇有古人之风。

任安不仅受学于杨厚,他还前去京师游学,在太学中深造,还学到了《孟氏易》,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家学同样是《孟氏易》。

“少事聘士杨厚,究极图籍,游览京师,

还家讲授,与董扶俱以学行齐声

”——《三国志·秦宓传》注引《益部耆旧传》

任安学成后返乡,与杨厚相似,他也在家乡为士子们讲学,这一时期他和董扶都以博学闻名

。只不过任安、董扶在《后汉书》中的待遇不一样,任安被记载于《儒林列传》,而董扶被记载于《方术列传》......

他是三国时期蜀地名士,装病拒绝出仕,一心只想发展蜀地教育

州府、郡府都注意到了任安的才能,举荐他为孝廉、茂才,太尉也想征辟他,朝廷连公车都派来了,

但任安装病拒绝出仕

。同郡秦宓还特地向当时的益州刺史刘焉推荐任安,他的推荐语中就夸赞任安仁义正直,如果能任用任安这种名士,那么益州人都会服气的。

刘焉也确实向朝廷举荐了任安,但是益州道路险峻,刘焉又主动封锁益州,还赶上汉末乱世,整个益州都处于消息闭塞的状态,朝廷就算想任命任安,诏书也送不进来。

当然,以任安过往的行为来看,就算有朝廷任命他也不会出仕的。

后来诸葛亮曾问秦宓任安擅长什么,秦宓回应“任安擅长记住别人的善行,忘记他人的过失”

。任安、董扶经常被一块提及,不过他们的性格并不一样,对于他人的善行、恶行,董扶该夸就夸该贬就贬,这可能与两人的教育理念有关。

任安在建安七年逝世,终年79岁,他的学生有杜琼、杜微、何宗等人,都在季汉阵营效力。

“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任安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后汉书·董扶传》处士澹泊,厉节高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