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在《大明风华》中,明成祖朱棣遇事不决,便会前往鸡鸣寺小住,为的便是听从道衍和尚姚广孝的看法、见解,可见朱棣对姚广孝的倚重。

事实上,在历史上姚广孝确实是足智多谋,更是有着襄助朱棣靖难之功,也深得朱棣信任。在靖难成功朱棣登基之后,朱棣不仅任用他担任僧录司左善世,还又加封太子少师之衔,由此姚广孝也被称作“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后世同朝的李贽更是称赞他与朱棣:“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可见姚广孝的功勋之甚,可有意思的一点便是在讲究功利心、功成名就的世俗传统之下,他对于世俗之物,却又弃之如敝屐。

尽管朱棣曾赏赐府邸、宫女,赐其还俗,但却都被他一一拒绝,仍居庙中;但对于赏赐的金银,他却都接纳,然后又用于分发宗族、乡人。当然在他这些有趣的事迹之中,最为有趣的便是,作为一名出生于元末,历元末农民军大起义、朱元璋洪武朝、建文帝朱允炆朝的他,选择的却是在朱元璋时藏锋不出,在建文帝朱允炆朝却又劝朱棣造反。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14岁时,他便剃度出家,法号道衍。期间,他不仅修习佛法,更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之术,更兼他又喜读儒家经典,这也让他成为儒佛道三家皆通的人物。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召见僧人入试,姚广孝也赫然在列,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没有被授予官职,只获赐僧衣,而这件事的后果便是在5年后,在宗泐大师的推荐之下,他进入了天界寺——明朝规格最高,五山十刹之首的天界寺。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召集高僧为她诵经,在宗泐大师的举荐下,姚广孝也在列,这次他最大的收获不是名声,而是与燕王朱棣的结识,因此他也成为了北平庆寿寺的主持以及朱棣的谋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上任伊始建文帝便开始着手削藩。周王朱橚、代王朱桂等人也首当其冲,作为当时塞边九王之中,实力最强的朱棣自然也成为下一个目标。面对日渐危殆的局面,朱棣其实反心不坚,作为谋士的姚广孝此时不仅劝勉朱棣造反,更以袁珙为朱棣相面,坚定其心。

当朱棣誓师,瓦片掉落众人以为不吉,他却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将易黄也''。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当朱棣攻打济南为铁璇所阻,攻打聊城又败,朱棣心生退意,又是他建议朱棣直取京师,这些种种,可以说与朱棣而言,姚广孝既是自我成就,更是二人的互相成就。在永乐朝,他的成就更是卓著,既有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之功,又有教诲皇长孙朱瞻基之实。永乐十六年(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病逝。朱棣赐谥号恭靖,亲自书写神道碑铭,追赠上柱国、荣国公等官职。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姚广孝在朱元璋朝不出世,却要将抱负才华施展在永乐朝呢?

其实,这要从个人情感和社会现状分析。

在朱元璋朝,作为出身乞丐的开国之君,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兔死狗烹之事比比皆是。而作为与姚广孝至交好友的高启,也是这种政治环境下的牺牲品。作为《元史》的编纂,高启本人才名卓著,更是曾受命教授诸王,但是作为明初的朝臣,他最后却因为在《郡治上梁文》中提及了“龙蟠虎踞”四个字,受苏州知府魏观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一案牵连,被连坐腰斩。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何不在朱元璋朝出世,却要劝朱棣造反

就连当时江南文人之首,太子太师宋濂,也因为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险些被斩杀。幸亏得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力保,才免死,但仍要流放茂州,最终年事已高的宋濂也死在流放路上。

就个人情感而言,作为同乡,姚广孝作为亲自经历者,纵然我们无法从史籍中找出他的不满记载,但作为一个儒佛道三家精通,更是才华卓绝的人,从朱元璋朝所做的诸如胡惟庸案、蓝玉案、李善长案等大案之中,这种战战兢兢的社会环境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也让他自然会选择保身为上,但当他与朱棣见面、相识之后,他才发现朱棣才是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自我的最好途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