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见解独特评名臣

毛主席见解独特评名臣

毛主席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读史的着眼点也往往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即他对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特殊的感情。

毛主席在读史籍过程中特别推崇的政治家、军事家有汉代的贾谊、赵充国,三国时的诸葛亮、郭嘉,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韦叡,唐朝的魏征、马周、朱敬则、张说、姚崇,宋代的包拯、岳飞,明代的海瑞、张居正,清代的林则徐、曾国藩等。下面选择毛主席评点较多的几位名臣略而说之。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毛主席谈论较多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181~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207年,与刘备说《隆中对》,为刘备定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之策,成为刘备主要辅臣。刘备称帝,封承相。刘备死,辅后主刘禅。

政事无巨细,咸决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曾多次北伐曹魏,后病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并借用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同学悼词,抒发对诸葛亮的萦念。

延安时期,毛主席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名言。毛主席熟诵两个《出师表》,在1939年1月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的发刊词里,毛主席说“从前人说,读诸葛《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

诸葛亮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名臣的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处,对此,毛主席也给予了最大肯定。

1950年4月,他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你看过《三国演义》吧?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主席十分赞赏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方法,即少数民族政策。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

毛主席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空白处,划了很多圈子,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彝族领袖孟获,以及在平定南中后大力安排、任用地方豪强为官吏的事迹。他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

毛主席非常赞赏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方法。

1935年5月初,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到安顺场,当得知总参谋长刘伯承已妥善处理了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事,很高兴地询问: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

1953年8月,当西南军区李达参谋长汇报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案时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但毛主席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又说: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智慧的象征。毛主席肯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主席还常以诸葛亮作为智慧力量的象征激励干部和战士。在红军时代,他就多次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有诚心,有耐心,湘粤赣边就能有千个万个“诸葛亮”。动员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那我们干出来的事业就一定比当年的诸葛亮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客观地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小说塑造中的那样全美全能。1959年7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上就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毛主席还说: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他在读宋苏洵《权书 项籍》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历来史家皆大颂特颂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路,但毛主席却奇语惊人,别树一帜,言之成理,堪称卓见。

评价陈庆之:“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传》载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主席在该书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的地方,毛主席富含深情地批注: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文内许多地方,毛主席又圈又点,划满了着重线,足见他阅读之专注和倾情。

陈庆之是南朝梁武帝时出身寒门的著名武将。为人忠正耿直,有胆,有识,有才,建有赫赫武功。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魏徐州刺史元法侩降梁,梁武帝派陈庆之去接应,又让他率军队护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十万大军抗拒,都被陈庆之挫败了。后豫章王投奔了魏,陈庆之及时地“斩关夜退”,保全了军队的实力。

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攻打魏国的涡阳,魏派兵增援。有人说:派来的前锋必定是精锐,打胜了算不上功劳,打败了挫伤自己部队的锐气,不如不打。陈庆之说:魏兵是远道而来,征途疲惫,只要我们敢打,没有打不败的道理。他亲自率领五百余兵卒奔击,魏前锋被破。陈庆之迅速占领了涡阳城,与攻城的魏兵,自春至冬,打了“数十百战”。有人想退兵,陈庆之坚决反对。魏在城周围修筑起十三座堡垒,被陈庆之先破了四垒,他把这四座堡垒的俘虏,全都割去了耳朵,让其他九座堡垒的敌兵看,加强威慑力量。又鸣金击鼓,奋勇进击,魏兵大败,涡水为之塞流。陈庆之乘胜又占领了城父。

也正是在这一年,魏国大乱,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他回魏国为帝。陈庆之又屡挫魏军。魏军将领丘大千以精兵七万,分筑九垒抗拒陈庆之。陈庆之从早到午仅半天的时间就攻陷了三垒,魏兵退。魏济阳王元晖业以两万人来救,被陈庆之击败,晖业被擒。魏又派出大量援军,据守荥阳。陈庆之军中很恐慌,他对众人说:“我等才有七千,贼众四十余万,今日之事,意不图存,须平其城垒。”在他鼓动下,战士们勇敢地攻下城池。入城后,又被围,陈庆之率精兵三千人大破之,魏军逃散降服。陈庆之护送北海王元颢以来,“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陈庆之破关斩将、所向无敌的英雄战绩,充分体现了他的果敢机智和军事才能。这是军事家毛主席多次阅读他的传记的根本原因。

1969年,毛主席已是76岁的老人,远离战争年代也已二十年,他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威武雄壮的经历,为陈庆之的事迹所引发,从而心驰“神往”古战场,产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千古共鸣。难怪他对“此传”要反复阅读呢!

评价马周“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毛主席在读《旧唐书》和《新唐书》时,对于《马周传》都十分重视,在许多地方划了浓密的圈点,有的地方加旁圈,有的地方在天头上加三个圈。

唐太宗贞观年间,是被史家谀为太平盛世的时代,但是马周却以犀利的政治眼光,于太平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并敢于上疏直陈于皇帝面前。毛主席读了《新唐书》上这篇奏疏,于书上批道:

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马周的奏疏所以不是“纸上空谈”,在于他针对时弊,指出了切实的问题。

马周指出当时国家形势并不稳定,百姓负担沉重,劝谏唐太宗吸取隋炀帝的教训,才能长治久安。他说:“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马周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危险性:“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马周的这番话,不啻于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

马周以历史为鉴,指出“夏、商、周、汉之有天下”,多者八百余年,少也四五百年,主要由于“积德累业,恩结于人”,而“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主要由于“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所以“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他直陈太宗“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所以应“隆禹、汤、文、武之道”,“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才能“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马周对当时的吏治也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改革只重内官,忽视县令、刺史的选官的弊病。他说:“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耳。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他批评当时选官,“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又刺史多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这样必然会使“百姓未安”。

马周的政见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也得到同僚的称许。唐太宗说:“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则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这也许就是毛主席把马周的奏疏视为“第一奇文”的原因吧!

马周出身比较低微,“少孤,家寠狭”,“落拓不为州里所敬”。后辗转到京师,借住中郎将常何家,由于替常何代拟了二十余条评论政治得失的意见而被唐太宗发现,从此成为备受信任的股肱之臣,为开创“贞观之治”贡献了重要力量。

毛主席对马周的才德评价很高。《新唐书》作者欧阳修评论说:“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毛主席却认为商王武丁时的相傅说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望(即姜太公)比不了马周。他说: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马周饮酒有海量,青年时期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他在48岁时便因病而死,毛主席认为他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饮酒过量,使不永年”,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年早逝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主席对有所作为,有才能的历史人物,总是高度评价,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END

排版:历史的烽火

主席相关内容过审不易,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点赞,收藏,转发,点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抱拳感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