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怎么收复台湾?康熙方略详解,任何时候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据说,康熙追求当历史第一皇帝。而历史上最神圣的皇帝是李世民,因此他处处向李世民看齐。而李世民有两个很大的缺点,其一就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竟然想发动政变,以至于被后人耻笑。第二个缺点是,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才登上皇位。

当了三四十年皇帝之后,康熙认为自己很多地方都已经超过李世民了,因此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已经是千古圣帝。然而,在他下面发生了震惊历史的九子夺嫡,兄弟之间暴力争夺。尤其是他的大儿子主动提出要杀了二儿子之后,康熙知道,自己已经重蹈了李世民的覆辄,而且形势更加严峻,看来是无法超越李世民了,因此心灰意冷,懒于政事。也因此造成了康熙末年空前的亏空和贪污腐败。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和其他几位主要大臣认为,康熙虽然是守成的皇帝,但是他收复三藩、蒙古和台湾,很大程度上其实在创业。而且功高万世,超出了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因此决议,按照康熙的理想,给他定庙号为圣祖。

以上事迹有一部分见于《圣祖实录》《世宗实录》,是真实的。当然也有民间添油加醋的成分。

怎么收复台湾?康熙方略详解,任何时候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背景

1、郑成功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郑芝龙是明朝将领,郑成功是他的儿子。清军入关之后,郑芝龙等人率领明朝的残余军队进行抵抗,甚至一度反攻到南京。但明朝大势已去,郑芝龙还是投降了。

郑成功继续抵抗。他的根据地在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在清朝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在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他率军渡海,攻打台湾。

台湾从元朝以来就属于中国,但此时被荷兰侵略者占据。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侵占土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

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在收复台湾的第二年,郑成功就去世了,儿子郑经继位。

2、郑经分裂

郑经看出来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因此和清朝进行谈判。然而双方分歧很大,没能取得成果。

三藩之乱中,郑经加入了三藩的队伍,并且趁机攻下了泉州、漳州等地。他还攻打广东尚之信,迫使尚之信加入三藩阵营,并把惠州割让给他。

3、施琅献策

施琅是郑芝龙军队的一个将领,随着郑芝龙投降了清朝。但是不久,他又率领自己的军队离开,返回郑成功的队伍,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和清朝对抗。

然而施琅和另一个将领闹了矛盾,施琅杀了他。这个将领是郑成功的心腹,郑成功大怒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施琅侥幸逃脱,悲愤至极,他和郑成功不共戴天,因此率领军队重新投降了清朝。

康熙皇帝没有计较施琅的反反复复。施琅认为台湾必须收复,国家必须统一,而他对台湾和台湾的军队非常了解,因此写作了收复台湾方案,呈现给康熙。当时正是三藩之乱,清军节节败退的时候,15岁的康熙认为收复台湾时机很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

怎么收复台湾?康熙方略详解,任何时候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康熙方略

1、人员调遣

1681年,在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下,朝廷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训练军队,作收复台湾的准备。

同时设立福建总督衙门,朝廷命令总督姚启圣和施琅共同收复台湾。让姚启胜参与,是诸位大臣的意见(见《圣祖实录》),一方面是为了监督施琅,他毕竟是从对方投降过来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协调朝廷和福建省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军队调拨、物资供应等。

但是后来姚启圣和施琅发生了严重争吵,各不相让,各自向朝廷讲述自己的理由。康熙于是下令,施琅为收复台湾的主将,姚启圣负责后勤工作。

其实两人之间的争吵,并不关系到是否收复台湾,而是关系到进攻的时机,在深秋和初春这两个季节之间反复争吵。

28岁的康熙皇帝给了施琅足够的信任,事后证明这是非常英明的。

2、战争定位

和平定三藩不同,收复台湾的战争被朝廷定性为局部战争,也就是福建省一个省的战争。其他省份、其他军队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协助。

在福建设立总督衙门,这是一个军政一体的领导机构,也是为了协调收复台湾。

3、挠乱对方

决定收复台湾之后,康熙皇帝断绝了台湾和外界的贸易,台湾物资供应成了问题,物价上涨。同时那两年台湾歉收,粮食供应不足。这时候郑经已经死了,传位给12岁的孩子郑克塽,台湾的军政大权主要集中在刘国轩等人手里。刘国轩下令台湾人民每户多缴纳10斗米。然而台湾人民自己都不够吃,因此民怨沸腾,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起义。

4、准备充分

施琅的福建水师一共21000人。从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开始,就严格训练,因此战斗力很强,收复台湾的欲望也很高。

怎么收复台湾?康熙方略详解,任何时候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收复经过

1、战斗

姚启圣和施琅只是观念上的冲突。真正收复台湾的战争开始之后,姚启圣自己组织了3000人的水军队伍,亲自带队,交给施琅调配,形成了由下级指挥上级的奇怪现象。这个没有经历过海战的文官,在大海的颠簸下吐得一塌糊涂,几次晕过去,依然坚持要前行(见《清史稿·姚启圣传》)。

清军水军从铜山岛出发,经过试探性的进攻之后,于1683年7月15日发起总攻。那时候只有非机动船,海上的风向对战争的影响非常大。一开始吹起的西北风,压着清军无法前进。郑军主动进攻,清军疲于防守,伤亡比较大。

到了中午,正如施琅所料,海面上变成了东南风。清军早憋足了一口气,此刻乘风破浪,万炮齐发。郑军被打了个7086。清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澎湖列岛。

这一次总攻战果辉煌。郑军死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仅有少量损伤,都可以修复利用。

2、攻心

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一场统一与分裂的战争。清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郑军失道寡助。因此施琅在占领澎湖列岛之后,按兵不动,坐观台湾内乱。

澎湖列岛丢失,台湾门户洞开,郑军慌作一团。有的人开始做投降的准备,有的人计划深入大海,逃往菲律宾。甚至还有人主张归附琉球王国。一开始还有一定的主战派,在乱乱纷纷之下,影响力越来越弱。朝廷派出使者进入台湾,一方面劝说郑军投降,另一方面继续煽风点火,增加台湾乱局。

最终,台湾不但没有能形成反攻的力量,连防守的意志也完全瓦解。形势对施琅非常有利。他再加一把火,率军神不知鬼不觉,登上台湾岛。

郑军突然在台湾本岛看到清军,防守的幻想被彻底打破。1683年9月5日,郑克塽、刘国轩等人向清军投降,台湾正式回归。

怎么收复台湾?康熙方略详解,任何时候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结论

1、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所以清军收复台湾的战争,只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和若干次小战斗,就解决了问题。

2、用人得当。很多人认为施琅就像一个皮球,在清军和郑军之间多次滚动,人品不可靠。但是康熙深知内中缘由,突破层层阻力,最终任用施琅为收复台湾的主将。以施琅对水战,对台湾,对郑军熟悉程度,当时几乎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最终结果也证明,康熙的信任是台湾回归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康熙的信任下,施琅率军攻击,全国都是他的后盾。

3、战略决策得当。施琅作为一个降将,而且是下级,但全力阻止了姚启圣的出兵方案,因为他胸有成竹。当然最终两人的方案都被修改了,这也是施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随机应变。而这个变化得到了天大的好处,那就是风向突转,郑军毫无预防,从而一败涂地。当然,他及时突入台湾岛,成为台湾回归的最强大力量。

4、攻心为上。以施琅和郑军的不共戴天之仇,他肯定更希望率领千军万马对郑军赶尽杀绝。但他既然是国家将领,就从全局作了考虑。因此他在占领澎湖列岛之后,对郑军使出了一系列攻心手段,结果相当成功。这也让施琅和圣祖一样,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