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
墨家反对浪费,反对厚葬,主张“节葬”,墨子认为,人死后陪葬那么多金珠玉器、华衣美服,根本没任何用,耗费的人力物力反而给国家造成负担。但我们知道墨家思想在历史上是不如儒家思想受重视的,汉朝儒学兴盛,汉朝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王公贵族,都喜欢厚葬。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了,他生前要求薄葬。但他的带头作用很小,汉朝的贵族们往往还是热衷厚葬,海昏侯刘贺墓葬被发现后,出土的金饼、玉杯、10多吨铜钱就震撼世人。厚葬看起来是很风光的,但厚葬的坏处是什么呢?

答案是会招来盗墓贼。汉文帝之所以要薄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秦末汉初天下的王陵很多都被盗墓贼光顾,破坏得完全不成样,真正“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这种现象到现代社会也没有消失,而现代的盗墓者,比起古代的更大胆,手段也是更花样百出。
“洛阳铲”,是很多盗墓题材小说爱好者都熟悉的工具,但在这一行号称“祖师爷”的姚玉忠,却不满足于已有工具,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经验不断创新,无论工具还是方法都比别人更先进,因此通过盗墓大发横财,赢得无数“小弟”羡慕和追捧,甚至靠盗掘赚了上亿元。
为什么姚玉忠会被称为“祖师爷”?这还得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讲起。姚玉忠生在一个“盗墓世家”,他的父亲当年便是以看风水找穴为事业,可想而知,姚玉忠也会受影响,父亲去野外踩点看地方往往会把这个大儿子带在身边,教他一些基础本事。
很巧的是,姚玉忠的家乡就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赤峰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基本同期,年代久远,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也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当时的人已经会制造彩陶和玉雕,著名的“天下第一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代表。
历经千年时光,这些文化遗存仍然保留完好,其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5000年前的华夏文明曙光,在国人心中是无比神圣的,然而对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姚玉忠而言,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也不过是他心中的发财宝地罢了。
父亲去世后,姚玉忠仍然没有收手,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根本不想通过正常的工作赚钱,从第一次在地下挖出珍宝卖了不少钱拿去挥霍享受后,姚玉忠就迷恋上了这种感觉,他不满足于小小的盗掘,决定要把“事业”做得更大。
为此,姚玉忠恶补文化知识,经常拿着一些专业考古学者发表的论文资料看,不为别的,只为更了解文物价值。他一步步扩大了团伙,带着手底下的人员四处寻古墓和文化遗址,随着时代进步,姚玉忠团伙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什么三维立体成像仪都有,他甚至在洛阳铲基础上自制了一种“扎子”!
据了解,这种工具扎进土里后拔出来,便可以根据突土壤颜色判断底下是否有古墓。靠着先进的工具和多年经验,姚玉忠挖了无数的古墓葬,盗掘大量文化遗址,他的钱包也因此塞得满满,而他又是个嗜赌如命的人,每每将到手的文物随手抵押。
2014年初,他便将10件珍贵的红山玉器抵给旁人,换了30万拿去享受。年末,他派人将某古玩店老板绑走威胁其交出钥匙,为的就是搜刮店里的红山玉器,这次被姚玉忠拿走的玉器多达11件,可见这个所谓“祖师爷”不仅贪心而且胆大妄为,他似乎忘记了法律的存在。
虽然姚玉忠在业界被称为第一高手,但对我国文物保护而言他却是个绝对的犯罪分子,为将这个“祖师爷”抓捕警方付出了无数努力,2014年时终于发现他的踪迹。据调查姚玉忠落网前便已经光顾过至少16座古墓葬,还有11处古文化遗址,所盗文物价值超过了5亿元。
而即使被抓,姚玉忠仍然不改狂妄本性,试图自尽失败后,他又在接受审判时扬言10个考古专家也比不上自己的本事,如果不是被阻拦了,他便能找到秦始皇陵入口,将秦陵也搬空。
如此嚣张的“祖师爷”也算是让众人“大开眼界”,他确实已被利益迷了眼,不要说文物保护意识,连低调做人都不明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都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等待姚玉忠的自然是法律严惩,因为犯下了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等多项大罪,姚玉忠被判处死刑,其团伙成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惩处。仅此一案追回的文物便多达2063件。
富足的生活人人向往。然而就像古语说的,君子爱财本应取之有道,文物不仅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靠文物满足一己私欲者,不仅为法律所不容,道德层面也将受到谴责,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