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甫、白居易都当过的这个官,安史之乱后“言事不须上报长官”

杜甫、白居易都当过的这个官,安史之乱后“言事不须上报长官”

唐代前期和中期,言谏系统总体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唐玄宗时正式确定拾遗、补阙编制,左拾遗、左补阙各二员,右拾遗、右补阙各二员。唐代宗时进一步扩大补阙、拾遗的编制,将谏议大夫的品阶由正五品上升为正四品下,以期更有效发挥谏官的作用。

传统上,进谏共有5种,即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其中,讽谏以暗谕规劝,使君主自悟,也不至于伤其面子,所以更容易被接受乃至传诵。书法大家柳公权以笔法为例进行的讽谏,就是一个有名的案例。

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以瘦劲著称。他于唐宪宗元和初年中进士,任职秘书省校书郎,唐穆宗时任右拾遗,后迁右补阙。

唐穆宗为政不端,柳公权一直想找合适的机会进谏。一次,唐穆宗问柳公权应该如何运笔?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穆宗听后动容,知道柳公权是在笔谏。

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担任过左拾遗,杜甫还因此被人称为杜拾遗。岑参则当过右补阙,杜甫与岑参任谏官时有诗唱和。

岑参曾作《寄左省杜拾遗》,感叹“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诗有牢骚之意,表达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杜甫读后作《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感慨身世遭际,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白居易于元和三年担任左拾遗,担任之初即上疏言事,称凡人“位高则惜其位,身贵则爱其身”“惜位则偷合而不言,爱身则苟容而不谏”,而拾遗之位“位不足惜而恩不忍负”,才能有阙必规、有违必谏。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即位,广开进谏之门,废除御史言事须御史大夫同署的规定,且言事不须上报长官。

长庆四年,左拾遗刘栖楚进谏唐穆宗每日上朝时间较晚。第二天,唐穆宗提拔刘栖楚担任起居郎,但刘栖楚坚辞不就。

给事中是唐代范围职权最广的谏官,拥有封驳权。给事中隶属门下省,设给事中四人,从五品上。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皇帝诏敕有误也可修改上奏。

唐武宗时,宦官仇士良封楚国公,官位骠骑大将军。按制度,从五品以上皆可荫子授官,官位高低视其父品秩而定。仇士良开府从一品,请荫其子。

门下省给事中李中敏主管其事,援笔批道:“开府阶诚宜荫子,谒者监何由有儿?”谒者即宦官,宦官自是无子。仇士良既惭且恨,但也无可奈何。

历史上,谏官如果不能发挥好作用,也会遭到弹劾。唐肃宗时期,颜真卿授刑部尚书后很快兼御史大夫。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酒容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在班却不纠。颜真卿弹劾二人,最终崔漪被贬为右庶子、李何忌被贬为西平郡司马。

总之,有唐一代,是士大夫进谏意识很强的一个时期。进谏活动不仅体现谏官职能,更表现出士大夫的道德良心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作者刘社建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