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外研社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死难者总数超过30万。
然而,比灾难本身更让人痛心的是施暴者的冷漠和淡忘。遇难同胞及其家属从未得到在日本公开、正式的道歉。而西方世界对其的认知度也远低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尽管二者的性质、程度都高度相近。
在众多为南京大屠杀发声者中,有一位叫张纯如的美国华裔女作家,用英语书写了一本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弥补了英文世界里无人记录的空缺,也让世界重新审视当年的灾难。
然而,残酷史实与骚扰报复让这位“女战士”精神崩溃,最终饮弹身亡。斯人已逝,但她的名字不该被忘记,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钟灵毓秀 有女如纯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一个受人尊敬的华人家庭里。她的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
幼年张纯如(右一)与家人的合照
尽管出生在异国他乡,张纯如的父母希望炎黄子孙的身份能成为张纯如的生命烙印。“纯如”一名便取自《论语》,意为“纯正和谐”,代表了中国人身上最高尚美好的精神品质。
从幼,张纯如的父母就常常向她讲述大洋彼岸祖国的故事。这些童年记忆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她的心里,待日后契机出现,便会生长发芽。
性格沉静的张纯如对写作很感兴趣。她大学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其间还曾在美国联合通讯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
学生时代的张纯如,纯净,明媚
1994年12月,张纯如参加了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会议,并见到了许多日军残害南京百姓的照片。尽管这些照片是黑白的,遇害者的鲜血和他们脸上痛苦扭曲的表情仍然叫人触目惊心。
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为何知者寥寥?绝望、愤怒的同时,张纯如的良知和她生命深处的文化基因都让她感到义不容辞,必须要站出来为遇害的同胞发声。
她决定为他们写一本书。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缘起。
著书立言 一鸣惊人
在此书的前言部分,张纯如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心路历程,其中有一段发人深省:
I was suddenly in a panic that this terrifying disrespect for death and dying, this reversion in human social evolution, would be reduced to a footnote of history, treated like a harmless glitch in a computer program that might or might not again cause a problem, unless someone forced the world to remember it.
这种对待死亡及其过程的残忍和蔑视,这种人类社会的巨大倒退,将会被贬抑为没有价值的历史插曲,或者电脑程序中无足轻重的小差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再次引起任何问题。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心念至此,我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张纯如广泛收集中、日、德和英等国家的文字资料,深入挖掘当年在场者留下的证据,如私人日记、书信、政策文件,其中就包括珍贵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这两本日记正如《安妮日记》一样,详细忠实地记录了南京城当日的惨状,直到现在,仍是关于南京大屠杀最具说服力的一手历史材料。
除此以外,张纯如多次亲临现场,在南京四处走访探寻,拜访幸存者及其家属;也曾致信日本二战老兵、梳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严谨地查证每一个历史细节。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 左一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
在巨大的工作强度之下,1997年12月,张纯如用英文写成并出版了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张纯如的英文著作
“南京大屠杀”一般的翻译是Nanjing Massacre。massacre意为“大规模屠杀”,如Manila Massacre(马尼拉大屠杀)。
但张纯如将“南京大屠杀”译为The Rape of Nanking。较之massacre,rape的含义更丰富,且更具文学色彩和情感力量。rape不仅表示“强奸”,还指“肆意妄为的破坏、蹂躏”。
rape (of something)
(literary) the act of destroying an area or damaging its beauty in a way that seems unnecessary
以不必要的方式摧毁一个地区或毁坏它的美好
南京,曾是风姿绰约、热情秀美的江南古城,却遭到无耻欺凌和践踏。The Rape of Nanking,传递了一种极强的痛心忿恨之情。
斯人已逝 念念不忘
The Rape of Nanking出版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轰动,一个月内就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然而对于张纯如来说,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
由于该书的发行侵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张纯如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不得不一直更换电话号码。再加上常年接触残酷史实,在精神高压下,她不久便患上了抑郁症,所承受的磨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尽管她曾坚强地抵抗病魔,并已经着手撰写另一本关于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书,但她最终还是崩溃了。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把车停在一段公路旁,在车内开枪自杀,离开了她深深牵挂的亲人和朋友,以及才刚满2岁的孩子。
在遗书中,她痛苦地写道:
Each breath is becoming difficult for me to take——the anxiety can be compared to drowning in an open sea. I know that my actions will transfer some of this pain to others, indeed those who love me the most. Please forgive me.
每一次呼吸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艰难——就像溺死在海里一样。我知道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尤其是那些深爱我的人们。请原谅我。
为南京大屠杀发声者,最终也成为了那场灾难的受害者。
这或许也意味着,六十多年过去了,那场浩劫造成的伤害从未停止。直到今天,由于施暴者的篡改历史和不知悔改,南京大屠杀仍然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平之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张纯如铜像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张纯如铜像
虽然英年早逝,张纯如勇敢、坚毅的一生还是深深打动了人们。她的事迹被多次拍成电影、纪录片,关于她的传记也都在国际社会中广泛传播。
正如纪录片电影《张纯如》的导演比尔·斯巴菲克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电影通过一个勇敢的年轻女性的眼睛,见证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见证张纯如所曾经见到的情形,并近距离了解她在探索这个黑暗旅程时的内心感受。我们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提醒我们,在这个社会脆弱的文明装饰之下还掩藏着更黑暗的丑恶,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幸就会继续发生。”
中国是自古以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正因此,我们才对非人道的杀戮怀有不可遗忘的责任。
谨以此文纪念南京大屠杀事件中遇难的同胞和张纯如女士。同时,也向千千万万个像张纯如一样愿意记录并铭记南京大屠杀的人们致敬。
本文内容转自:外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