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歌手李玟因抑郁症不幸去世的消息,让无数网友感到惋惜悲痛。同样令人遗憾乃至愤怒的是,很快就有港媒曝光其轻生细节,其中不乏自杀场景、使用的工具和受伤部位等,这些信息可能会对喜欢李玟的人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在网上引发了新的争议。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一些学者的讨论和提醒

自杀事件报道,一直是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中讲得十分明白:“在写作自杀新闻时,不应该详细描述所使用的方法。”

但在自杀事件中,真相与速度、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博弈,一直考验着广大媒体和记者。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媒体报道来自家属的回应,呼吁外界不要再猜测死因。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浦东新区一名男孩和母亲争吵后,在卢浦大桥跳桥身亡。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直接放出了整个跳桥身亡的影片资料,没有任何的马赛克。更有极端的自媒体,直接通过揣测,还原了母子二人在车内争吵的整个过程。

2015年,一位14岁的姑娘在自己手臂上割了几十刀。之后,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医院就诊。此时记者问她:“你为什么要在自己手臂上弄出这么多的伤,难道不觉得痛吗?”女孩平静地回答:“很舒服!”这则报道几经转发,在网络中的标题就不约而同变成了“自杀很舒服”。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近十年来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案例,也许来自韩国。2013年7月25日,一名韩国男子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将要投江自杀,并于第二日下午跳入汉江身亡。得到消息的韩国某电视台记者,竟然用摄像机“直播”了他投江的整个过程,却没有任何的阻拦行为……

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准则,你可能已经听过许多来自新闻界和学界的总结与反思。本期全媒派整理了国内外一些自杀干预机构、记者协会、媒体机构的报道准则和调查结论,希望提供更多来自专业背景的报道建议,降低因新闻报道不当而产生的二次伤害隐患。

一、报道自杀事件,应该主张或避免的事情

1.考虑新闻报道可能对受众带来的影响

你的故事可能会对易受伤害的人或与死者有联系的人产生影响。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你可以提供获取支持的方式,或者鼓励有自杀念头的人寻求帮助,你也许可以拯救生命。

2.在提及自杀的方法和背景时要谨慎

研究证实,报道中的自杀方法细节会促使有自杀念头的人模仿这一行为,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给出太多细节。实际上,在给出自杀方法的任何细节时,记者都应该小心。在报道中,虽然说出自杀者的死因仍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但有关割腕工具、上吊结绳方式、药片类型和数量的细节却是不可接受的。

避免在标题中提到自杀方法。因为这会无意中促进和延续这种自杀方式,造成模仿效应。

在报道以前不为人所知的自杀方法时要格外小心。研究发现,使用不寻常的自杀方法的自杀者在被广泛报道后,模仿者会迅速增加。这种报道还可能促使人们到互联网上搜索更多有关这些方法的信息。

请记住,有轻生念头的人可能会出于“过度认同”去模仿这一自杀行为。脆弱的人很可能会对自杀者产生共情,或是向往这个人结束自己生命的场景。

永远不要说一种自杀方法是快速的、简单的、无痛的,或是肯定会导致死亡的。尽量避免描绘任何容易模仿的东西——特别是当所涉及的工具很容易获得时。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避免过于简单化

约90%的自杀死亡者在死亡时有已确诊或未确诊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在报道中,记者应该注意:

过分简化自杀的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导,也不太可能准确反映自杀的复杂性。例如,在当事方没有正式回应前,记者应该避免暗示某一事件是自杀的原因,如失业、关系破裂或丧亲。

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忽视自杀的复杂现实以及对其亲人的破坏性影响。

避免将自杀未遂描述为可以很快恢复的事情。不要在几小时、几天或下一集节目中表现人物恢复正常的生活。

4.不要用夸张的方式描述自杀或其后果

记者不要过分强调社会人士对自杀者表达的哀伤。这样做可能会令人认为,他们是在纪念自杀行为,而不是悼念死者。把自杀说成是一种可以避免的损失,对防止更多人死亡更有好处。

一篇探讨自杀对家人和朋友带来的情感伤害的报道,可能会促使有自杀想法的人重新考虑或寻求帮助。

5.应该以无轰动效应的报道为目标

不要将自杀者经常选择的地点标注为“热点”,也不要将某一特定地点或群体中可能出现的自杀率上升称为“流行”。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自杀的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抑或生活在相似的地理区域,但这可能只是巧合。因此,记者应该避免暗示那些可能没有联系的联系。

记者应该注意,不要宣扬“自杀会有结果”的观点。例如,某人自杀后,一个恶霸被揭发或被要求道歉。

在写标题的时候,要仔细考虑标题内容的潜在影响,例如,标题是否过度戏剧化?是否详细描述了自杀方法?是否使用了耸人听闻的语言?检查一下是否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

此外,请尽量避免报道遗书中的内容。短视频报道中,在选择和使用音乐时要仔细考虑,一些不太适宜的情绪化的音乐可能会导致过度渲染或耸人听闻。

6.仔细考虑报道的位置和配图

一些自杀事件会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把一篇报道放在过于显眼的位置,因为这可能会对弱势群体产生不适当的影响。

在选择和放置与自杀相关的图片时要格外小心。例如,记者应该再三考虑,是否有必要放置一张死者的大幅照片。

另外,请尽量避免重复使用逝者的照片,这对死者家属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也应避免戏剧性或情绪化的图像和镜头。

尽量不要在报道中提及具体的地点。比如一座桥或一个悬崖,特别是如果这是一个人们经常自杀的地方。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进行必要的教育与告知

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在报道中提及与自杀有关的、更广泛的问题。例如滥用酒精、精神健康问题和贫困等风险因素。还要考虑自杀对那些因自杀而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产生的终身影响。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如果可能的话,记者应该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以及有自杀念头的人应该从哪里获取支持。

8.对死者家属的采访要慎重

请确保家属已经了解媒体报道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例如,记者可能不会在报道中使用家属在采访中说的每句话;其他媒体机构可能会与家属联系;社交媒体可能会收集、编辑和分发原始报道,以及任何附带的图片或视频。

核实是否错过了什么信息。如果可能的话,在刊发报道之前,对那些你交谈过的人做再一次的交叉检查。突然的丧亲之痛会影响人们的短期记忆,他们可能很难回忆起基本的事实,比如日期。自杀者的家属对报道的准确性经常会有抱怨,所以反复检查是值得做的。

在悲伤中所作的陈述可能会被夸大。因此,在权衡使用哪些引语或采访记录时,尽量考虑到这一点。

要有耐心。一个悲伤的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处理问题、或完全理解问题的含义。同时,记者要准备好根据丧亲者当天的感受来改变采访的日期和时间。

如果一家人拒绝接受媒体采访,请尊重他们的意愿。在正常情况下,记者的坚持可能会被理解为骚扰。

与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交流时,不要表达“过度认同”,尤其不要对失去亲人的家属表现出极端的同情。不要无意中增加一个人的痛苦,或者给人留下你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的印象。对一个过度同情的记者,家属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依恋——特别是如果接触时间长的话。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那么请记住,“间接”的评论或意见(例如来自邻居的说法)可能会让自杀者家属感到不安。如果邻居对事件的原因进行猜测,这种情况尤其严重。

二、报道名人时,这些细节问题容易被放大

1.再次强调,名人的家属是普通人,要保护其隐私,尊重其意愿

和普通人相比,名人的很多个人信息是公开的,在自杀事件发生后,网上可能到处都是她的生平信息。但这个时候,记者要多提醒自己,严格区分名人和名人家属的各自隐私边界。当报道中涉及非公众人物时,在未获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不宜自行披露有关的真实姓名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不要因为报道对象是名人,就认定与其相关的所有人与事都可以公开。

也有专家曾指出,保护当事人信息不仅仅是不说出真实姓名的问题。记者需要明确知道,哪些细节可能会明确披露当事人身份,比如他们在哪里上学,有多少姐妹兄弟,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参加了哪个运动队等,这些信息综合起来都可能让公众识别出相关信息。

美国国家残疾与新闻中心在对困难群体的报道原则中也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描述各方之前应询问他们的意见。如果无法与各方直接沟通,应询问其值得信赖的家庭成员、辩护人、专业人士及相关组织。

事实上,无论一方是盲人、残疾人、老年人、极端事件受害者还是在某种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这种事先确认都是有必要的。这不仅包括对上述的描述,也包括对人物性格、社会关系、行为动机等其他方面的描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降低信源过度单薄而产生失实报道的风险。

2.控制尺度,将潜在伤害最小化

无论报道对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在自杀事件中,控制报道的范围或尺度,都是必要的。不过在名人自杀事件中,这种尺度的边界可能更难把控,一旦掌握不好,造成的影响可能也更大。

比如李玟自杀的很多细节,以及她患抑郁症的具体原因追踪等,其实不宜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也不要发展成为对抑郁症患者的猎奇。这不仅伤害其家人,也会加剧更广泛的粉丝群体和抑郁症患者群体的负面情绪。

记者不能为了让新闻更吸引眼球而报道这些细节,而应仔细权衡哪些信息是必要的。

例如,对于能够激发公众重视、鼓励相关机构介入的有用信息可以保留;对那些显然会给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的信息应该予以删除。

专业新闻记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简称SPJ)关于新闻工作的道德规范中列有“伤害最小化”原则,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尊重消息来源、报道对象和公众。例如做到以下几点:

(1)平衡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可能对配件造成的潜在危害;

(2)对可能受到报道影响的人怀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3)避免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甚至在其他人也这样做的时候;

(4)考虑报道发布后可能会产生的扩大化、持续性影响。

3.核验报道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媒体对于名人逝世这样的事件,一般会更加追求时效性,这种情况下,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即使这意味着错过优先发稿的时机,但耐心一点也是明智的选择。

《理解媒体与文化:大众传播导论》中对准确性的实现有两个建议:一是对来自可靠来源的信息的准确展示;二是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观点而不压制重要信息的展示。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在新闻工作道德规范中列有“真实性报道”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收集、报道和解释信息时要廉洁和勇敢。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工作的准确性负责。在发布新闻之前需要验证信息,明确识别来源,并要求使用最原始的来源;

(2)应提供上下文。在叙述事件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歪曲报道或过度简化,速度和格式都不能成为不准确的借口;

(3)在新闻报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收集、更新和修正信息。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简称N PR)在其道德手册中也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做出了规定和指引:一是对于事件的报道,要寻求不同的观点;二是优先考虑使用原始来源;三是严格使用已在线发布的图片;四是使用数据时要保持警惕。

4.不偏不倚,确保客观性,但也应展示人文关怀

在报道名人自杀事件时,不仅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还要做到不偏袒任何组织、机构和团体,给予所有群体发声的机会。

专业新闻记者协会同时新闻工作道德规范中也指出:记者要避免刻板印象,防止自身价值观和人生经历影响报道。另外,避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存在潜在的冲突,新闻工作者应主动避嫌。

当报道对象是名人时,媒体编辑可能尤其要注意,尽量不选择对相关当事人有潜在敌意的记者,当然,最好也不要选择正处在强烈伤心情绪中的记者。李玟多年来的形象一直很好,外界评价正面积极,而如果是某位充满争议的名人,报道时对客观性的维护则非常有必要。

值得提醒的是,确保客观性与展示人文关怀并不冲突。记者也是人,也有情感,特别是当报道对象已经去世,应当给予记者用文字表达自己人文关怀的空间。

当然,以上这些提示或要求,也适用于对于普通人自杀事件的报道。只是,由于名人的影响力更大,媒体或记者更容易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出错,后续波及的人也可能更多。

三、结语

在各类报道规范中,保护当事人及相关人士,均占据了核心位置。但即便如此,每年新闻伦理失范案例依然引人注目。

一个原因在于,从记者的实操来看,很多报道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影响而产生变形。例如同题竞争的压力、热点时效的要求,抑或是媒体、记者自身对流量的追求等。虽然这些都无法作为报道出问题的借口,但记者在业务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应该被考虑到。

同时,当媒体和记者在凝视社会时,社会也在凝视他们。一篇报道的发布,如箭离开弦,后续产生的连锁反应,好的坏的,最终都会反馈回来。

总而言之,在突然发生的悲剧事件面前,保持基本的克制和理性,胜过千言万语。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公众号新传研读社,已获授权,详见下列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新传研读社:《记者应该如何报道自杀?》

https://mp.weixin.qq.com/s/Z_r-dd995P88MJ6DynSSlQ

2.全媒派:《媒体做新闻时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https://mp.weixin.qq.com/s/vw555AgUoNZQU_oOHsMm7Q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