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近年来国内观众对文物风的追捧,让鉴宝行业也着实火爆了一把,各大电视台都有民间鉴宝节目,“鉴宝专家”本来指的是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双鉴别宝物真假优劣的火眼金睛的人,他们的出现帮助了想收藏古玩文物的藏家更方便地鉴别藏物。

但想成为一个鉴宝专家,除了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最重要的是,需要守住道德的底线。文物拍卖行业几乎是个暴利行业,一副看起来不大起眼的字画,若是被鉴定出是哪个名家的真迹,那么动辄可以卖出几千万甚至几亿,而鉴宝专家的鉴定结果则可以最终决定一件文物的命运。

所以说鉴宝专家是一群时时刻刻面临着高昂利益诱惑的人,其中不乏有人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刘岩就是这样一个“鉴宝专家”,他利用信息差从农民手中以17万价钱骗取了一副名画,最终以8700万卖出,赚了钱,却斯文扫地。但更加诡异的是,这个刘岩的身份信息居然也是盗用的。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盗用身份伪装自己

约在十年前,电视鉴宝节目风靡全国,这些节目形式大同小异,就是节目组请几个鉴宝专家来坐镇,由民间的藏友主动报名,带着自己的藏品来到现场,由现场专家给出个价值。

当时能来这里鉴宝的藏友,其拥有的藏品多是祖传下来的,祖辈在乱世偶然得到的藏品传了下来,自己本身不是专业收藏家,没有多少鉴别文物的知识,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去正规鉴宝基构,所以把电视上这些专家说的话当成了金科玉律,殊不知这些节目良莠不齐,专家说的话不一定负法律责任。

刘岩当时就是钻了这个漏洞,刘岩的百度百科上介绍了他本人的确有多年鉴宝的经验,曾经在国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北京文物鉴定局等知名文物单位就职,是业内广受赞誉、德艺双馨的专家,曾代表国家前往香港拍回了圆明园三件兽首与乾隆粉彩六方套瓶,还在多所重点大学开了文物鉴赏课。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但此刘岩非骗画的刘岩,“骗子”刘岩刚好与文物专家同名同姓,也从事文玩鉴宝,但名气没有那名文物专家大。

可能是想包装自己,也可能是想蹭名气,骗子刘岩抓住了节目组审查嘉宾信息不够严谨这个漏洞,盗用了百度上的文物专家刘岩的个人信息,由此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大专家,来参加电视鉴宝节目《华豫之门》。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在2009年的九月份,家住郑州的市民朱云携带家传的《嵩阳汉柏图》来参加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这档节目的规则是民众报名参加后,带着文物来到现场,先经过初选淘汰掉一些价值不高的,剩下有价值的才有上台的机会。

朱云回忆,当时初选阶段所有的文物只由一个专家看一遍,决定文物的真伪,这给了刘岩很大的做点小动作的空间,刘岩当时就对朱云说,这幅画不是乾隆的真迹,是仿品,只是仿得还可以,水平比较高,但也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这句话给朱云泼了盆冷水,他当时就带着藏品沮丧地回去了。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骗取名画,名誉扫地

就在朱云对这副藏品已经失去希望的时候,刘岩却突然联系到他,说虽然这副画只是赝品,但仿造的水平尚可,距今也有些时候了,可以经由他找到别人来收购,价钱在三万以上,朱云听了很是惊喜,能把这副“赝品”卖出点钱来也好,朱云就放心地拜托刘岩替他寻找个卖家。

刘岩过了几日就主动联系到朱云,说已找到买家,这位程姓买家愿意开价17万元,朱云大喜过望,这个价钱远远超过他的心理价位了,他于是马上答应下来把画卖出,并且由于非常相信刘岩。

而在卖出画的过程中,没有留下有利的证据,这直接影响到了后续他发现被骗后,把刘岩告上法庭时却不能提交充分证据。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刘岩也是非常狡猾,他把交易全部安排在私下,没有更多见证者在现场,而且找了个中间人买下这幅画,没有自己亲自买下,巧妙地减少了自己的嫌疑。

到2011年的六月,朱云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曾经出手给那位程姓买家的那副《颂扬汉柏图》在香港以8736万元天价成交,而打出的名号就是“乾隆御笔”。

朱云这时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他几乎要被气晕,一想到这八千多万元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他就气得吃不下睡不着,他决心要告刘岩诈骗他的藏品,同年8月,他把刘岩告上了法庭,但他没想到的,由于缺少充足的证据链,他的维权之路走得极其的艰难。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逃脱法律的制裁

首先朱云缺少对刘岩当时欺骗他说这幅画是赝品的证据,没有录下音频视频,没有书面的文件,也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作证,刘岩面对指控,当场回应称,自己当时并没有直接说那幅画是赝品,只是说价值不高。

这就涉及了鉴定圈的一个规则,那就是鉴宝人如果没有说明一副藏品的真伪,那么随便给它估价多少都是可以的,但是一但明确地说了藏品是假的,但实际上它是真的,再开低价收购就绝对是破坏了鉴宝的规则,也就是真正的欺骗了。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他又继续解释说为什么会认为这副藏品价格不高:“乾隆的《嵩阳汉柏图》在当今的交易市场上并不算稀缺,同一类型的就可以找到许多件,这些作品当中存在着乾隆的印章是真的,但下笔手法不似乾隆本人的风格,由此推测这可能是代笔,代笔虽然比赝品还是价格更高一点,但肯定没有真正的正品那么值钱。”

但刘岩这种解释是不大能站得住脚,如果确定有乾隆的印章,那么就可以确定是真迹,只要说真迹,哪怕品类不是很稀缺,都不会只值十几万,刘岩就是利用了藏家鉴宝知识的欠缺,利用信息差,骗取了一副名画。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但刘岩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他先是重新解释了自己对这幅画的预估,又接着解释朱云与程某之间的交易仅仅只是由自己牵个线,但自己完全不涉及背后的资本交易,后来就算这幅画被卖出了八千多万,自己也没有从里面分到一分钱。

接着他又提出了新观点,说那幅画之所以能在香港卖那么高的价钱,是卖家自己花钱炒高了价格,并且最后由自己给买回去了,这是拍卖场上一个常见的套路,并不能证明这幅画本身就值得那么多钱。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法院询问有关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回应称:“《嵩阳汉柏图》最后被委托人自己拍回去了。”由此判定刘岩诈骗的证据链不完整,而那个程姓卖家借由出国为名,没有出庭,也不接受记者采访,缺乏在刘岩欺骗朱云让其低价卖出画给程某,最后再由程某高价拍卖这一整个过程中,刘岩获利的实质性证据,

最后,法院不能认定刘岩和程某诈骗,朱云的画没有要回来,补偿的钱也没有得到,朱云心理自然是后悔不已,后悔不该那么轻信别人,而骗子刘岩虽然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名声已经一落千里,并且还涉嫌侵犯文物专家刘岩的名誉,被警告不许再盗用其信息。

那个17万收购一幅画,转手卖了8700万的刘岩,后来怎么样了

小结:

都说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物买卖收藏在我国还缺乏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各种鉴宝基构、节目层出不穷,但其水准又参差不齐,如果藏家轻信这些基构,就有被坑的风险,所有投资收藏文物一定要擦亮眼睛,最好自己多增加一些辨别文物真假的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