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近年來國内觀衆對文物風的追捧,讓鑒寶行業也着實火爆了一把,各大電視台都有民間鑒寶節目,“鑒寶專家”本來指的是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一雙鑒别寶物真假優劣的火眼金睛的人,他們的出現幫助了想收藏古玩文物的藏家更友善地鑒别藏物。

但想成為一個鑒寶專家,除了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最重要的是,需要守住道德的底線。文物拍賣行業幾乎是個暴利行業,一副看起來不大起眼的字畫,若是被鑒定出是哪個名家的真迹,那麼動辄可以賣出幾千萬甚至幾億,而鑒寶專家的鑒定結果則可以最終決定一件文物的命運。

是以說鑒寶專家是一群時時刻刻面臨着高昂利益誘惑的人,其中不乏有人會為了利益铤而走險。

劉岩就是這樣一個“鑒寶專家”,他利用資訊差從農民手中以17萬價錢騙取了一副名畫,最終以8700萬賣出,賺了錢,卻斯文掃地。但更加詭異的是,這個劉岩的身份資訊居然也是盜用的。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盜用身份僞裝自己

約在十年前,電視鑒寶節目風靡全國,這些節目形式大同小異,就是節目組請幾個鑒寶專家來坐鎮,由民間的藏友主動報名,帶着自己的藏品來到現場,由現場專家給出個價值。

當時能來這裡鑒寶的藏友,其擁有的藏品多是祖傳下來的,祖輩在亂世偶然得到的藏品傳了下來,自己本身不是專業收藏家,沒有多少鑒别文物的知識,經濟能力有限,不能去正規鑒寶基構,是以把電視上這些專家說的話當成了金科玉律,殊不知這些節目良莠不齊,專家說的話不一定負法律責任。

劉岩當時就是鑽了這個漏洞,劉岩的百度百科上介紹了他本人的确有多年鑒寶的經驗,曾經在國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館、北京文物鑒定局等知名文物機關就職,是業内廣受贊譽、德藝雙馨的專家,曾代表國家前往香港拍回了圓明園三件獸首與乾隆粉彩六方套瓶,還在多所重點大學開了文物鑒賞課。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但此劉岩非騙畫的劉岩,“騙子”劉岩剛好與文物專家同名同姓,也從事文玩鑒寶,但名氣沒有那名文物專家大。

可能是想包裝自己,也可能是想蹭名氣,騙子劉岩抓住了節目組審查嘉賓資訊不夠嚴謹這個漏洞,盜用了百度上的文物專家劉岩的個人資訊,由此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大專家,來參加電視鑒寶節目《華豫之門》。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在2009年的九月份,家住鄭州的市民朱雲攜帶家傳的《嵩陽漢柏圖》來參加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這檔節目的規則是群眾報名參加後,帶着文物來到現場,先經過初選淘汰掉一些價值不高的,剩下有價值的才有上台的機會。

朱雲回憶,當時初選階段所有的文物隻由一個專家看一遍,決定文物的真僞,這給了劉岩很大的做點小動作的空間,劉岩當時就對朱雲說,這幅畫不是乾隆的真迹,是仿品,隻是仿得還可以,水準比較高,但也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這句話給朱雲潑了盆冷水,他當時就帶着藏品沮喪地回去了。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騙取名畫,名譽掃地

就在朱雲對這副藏品已經失去希望的時候,劉岩卻突然聯系到他,說雖然這副畫隻是赝品,但仿造的水準尚可,距今也有些時候了,可以經由他找到别人來收購,價錢在三萬以上,朱雲聽了很是驚喜,能把這副“赝品”賣出點錢來也好,朱雲就放心地拜托劉岩替他尋找個賣家。

劉岩過了幾日就主動聯系到朱雲,說已找到買家,這位程姓買家願意開價17萬元,朱雲大喜過望,這個價錢遠遠超過他的心理價位了,他于是馬上答應下來把畫賣出,并且由于非常相信劉岩。

而在賣出畫的過程中,沒有留下有利的證據,這直接影響到了後續他發現被騙後,把劉岩告上法庭時卻不能送出充分證據。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劉岩也是非常狡猾,他把交易全部安排在私下,沒有更多見證者在現場,而且找了個中間人買下這幅畫,沒有自己親自買下,巧妙地減少了自己的嫌疑。

到2011年的六月,朱雲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曾經出手給那位程姓買家的那副《頌揚漢柏圖》在香港以8736萬元天價成交,而打出的名号就是“乾隆禦筆”。

朱雲這時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他幾乎要被氣暈,一想到這八千多萬元甚至可能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他就氣得吃不下睡不着,他決心要告劉岩詐騙他的藏品,同年8月,他把劉岩告上了法庭,但他沒想到的,由于缺少充足的證據鍊,他的維權之路走得極其的艱難。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逃脫法律的制裁

首先朱雲缺少對劉岩當時欺騙他說這幅畫是赝品的證據,沒有錄下音頻視訊,沒有書面的檔案,也沒有第三個人在場作證,劉岩面對指控,當場回應稱,自己當時并沒有直接說那幅畫是赝品,隻是說價值不高。

這就涉及了鑒定圈的一個規則,那就是鑒寶人如果沒有說明一副藏品的真僞,那麼随便給它估價多少都是可以的,但是一但明确地說了藏品是假的,但實際上它是真的,再開低價收購就絕對是破壞了鑒寶的規則,也就是真正的欺騙了。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他又繼續解釋說為什麼會認為這副藏品價格不高:“乾隆的《嵩陽漢柏圖》在當今的交易市場上并不算稀缺,同一類型的就可以找到許多件,這些作品當中存在着乾隆的印章是真的,但下筆手法不似乾隆本人的風格,由此推測這可能是代筆,代筆雖然比赝品還是價格更高一點,但肯定沒有真正的正品那麼值錢。”

但劉岩這種解釋是不大能站得住腳,如果确定有乾隆的印章,那麼就可以确定是真迹,隻要說真迹,哪怕品類不是很稀缺,都不會隻值十幾萬,劉岩就是利用了藏家鑒寶知識的欠缺,利用資訊差,騙取了一副名畫。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但劉岩巧舌如簧,能言善辯,他先是重新解釋了自己對這幅畫的預估,又接着解釋朱雲與程某之間的交易僅僅隻是由自己牽個線,但自己完全不涉及背後的資本交易,後來就算這幅畫被賣出了八千多萬,自己也沒有從裡面分到一分錢。

接着他又提出了新觀點,說那幅畫之是以能在香港賣那麼高的價錢,是賣家自己花錢炒高了價格,并且最後由自己給買回去了,這是拍賣場上一個常見的套路,并不能證明這幅畫本身就值得那麼多錢。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後來法院詢問有關拍賣公司,拍賣公司回應稱:“《嵩陽漢柏圖》最後被委托人自己拍回去了。”由此判定劉岩詐騙的證據鍊不完整,而那個程姓賣家借由出國為名,沒有出庭,也不接受記者采訪,缺乏在劉岩欺騙朱雲讓其低價賣出畫給程某,最後再由程某高價拍賣這一整個過程中,劉岩獲利的實質性證據,

最後,法院不能認定劉岩和程某詐騙,朱雲的畫沒有要回來,補償的錢也沒有得到,朱雲心理自然是後悔不已,後悔不該那麼輕信别人,而騙子劉岩雖然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名聲已經一落千裡,并且還涉嫌侵犯文物專家劉岩的名譽,被警告不許再盜用其資訊。

那個17萬收購一幅畫,轉手賣了8700萬的劉岩,後來怎麼樣了

小結:

都說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物買賣收藏在我國還缺乏完備的法律監管體系,各種鑒寶基構、節目層出不窮,但其水準又參差不齊,如果藏家輕信這些基構,就有被坑的風險,所有投資收藏文物一定要擦亮眼睛,最好自己多增加一些辨識文物真假的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