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是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的一部励志影片,该片的主角是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威尔。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数学天赋,但他却并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利用起来,后来在一众朋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捕捉到了自己的心灵,并勇敢地去追爱了。
这是不同灵魂之间的交互,当一个落魄的天才遇上了能真正读懂他内心的人,这一刻,他不再逃避,终于可以勇敢地直视自己了。要知道,接受自己往往比改变自己来得更容易些,一个人的执念太深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只有真正看清自己的内心后,才知道人生或许还可以别有一番滋味,我命由我不由天,活成什么样子,这个决定权始终都在自己手里。
就像是贝多芬只要坐在钢琴面前就会弹出优美的曲子一样,威尔在看到数学题时,不论它有多么刁钻难解,他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然而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并不是麻省理工的学生,他只是一个偶尔会蹭课的清洁工。
如果你把他想成一个勤工俭学的人来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威尔是一个典型的不良少年,他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展现着他暴力的一面,在那冷酷外表下藏着的,是一双带有攻击性锋利眼神,他好像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意,然而那只是他想要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当教授蓝勃把一道他认为的难题出现在公示栏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解开它的并不是他那些优秀的学生,而是一个清洁工人,这让他震惊不已,当他带着满腔的疑虑想去了解这名清洁工人的时候,却被告知他已经离职了,此时威尔正因打架滋事而被监管,后来还是蓝勃教授出面保释了他。
威尔能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是,他得接受蓝勃教授为他安排的心理诊疗。很显然,蓝勃教授看中了他的天赋,想要发掘并培养他,蓝勃前后为他请了许多的心理老师,但他们都被威尔拒之门外了。
虽然威尔的天赋异禀,但他内心其实是自卑的,他一直在尽力掩饰自己,不想被别人看到他那残破的前半生,他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不堪的过往而对他产生一些歧义,所以他用自己的不屑和暴力伪装,希望能打消蓝勃教授对他的想法。
面对威尔的极度不配合,无奈的蓝勃教授想到了他的朋友,一位很厉害的心理学教授肖恩,或许他能有办法。
事情的发展果然像蓝勃教授预想的那样,在肖恩的帮助下,威尔终于卸下了防备,打开了自己的心,原来威尔小时候经常被家暴,被虐待,也正因此导致了他现在放荡不羁的性格。
由于童年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威尔长期活在否定自己的状态中,当肖恩教授得知他这一切时,威尔就像被看穿了一样,他放肆地大哭着,终于将多年来积攒的情绪宣泄了出来。
而真正让威尔肯定自己的莫过于肖恩教授对他反复说的那句话——“这不是你的错”,就是这句话打破了威尔那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这一刻,他仿佛得到了新生,他终于看清了自己,也让别人看清了他。
能让威尔顺利成长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他多年的好友查克。真正的朋友或许会陪我们偶尔疯狂一下,但是他们不会一味地放任我们就这样了。
对于威尔来说,查克就是这样的朋友。查克知道威尔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所以他不该被埋没,在威尔经历了与女朋友的分手后,此时他正迷茫地看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查克,这个一直陪在他身边的朋友鼓舞并点醒了他。
茅塞顿开的威尔已经明确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故事的最后,他踏上了去寻找自己爱人的征途,电影很短,只有126分钟,而我们的人生却长得多。
片中的蓝勃教授因看不下去威尔整天无所事事,就去逼迫他走上研究学问的道路,在蓝勃教授眼中,威尔这样出众的天赋,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而他现在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才能。此举却引发了肖恩教授的不满,他认为威尔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应该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去看清自己。
这样一部成长励志的正能量影片,带给人们的是来自灵魂的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应该遵从自己的本心成为一个想要成为的人,还是应该依照外界和大众的普遍认知,成为一个应该成为的人。
而不论你做出何种选择,都首先要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双方的激烈争吵和各自所代表的立场正是向观众披露了这样一个关于人生的现实问题。在电影的结尾,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威尔最终却好似释然了一般,他是幸运的,对于学术他应该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只是杂乱的生活暂且阻碍了他。
如何才是真正地活着?对于威尔来说,人生的掌控权在他自己手里,这就是真正地活着,为自己而活,或许蓝勃教授也是为了威尔的前途和一生考量,才让他走上学术道路的,但强迫始终都不是一个合理正确的途径,只有当威尔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并接受自己的天赋时,才能做出他遵循自己的选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长辈和朋友都会借着“为你好”的名义去束缚你,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逼迫我们走上一条他们认为的正确的路,或者是让我们做出一个他们心里想要的选择,但是,人活一世,应该是为自己而活的不是吗?自己要走的路,做的决定,都应该充分遵从自己本心的意愿,只有这样才算是不负此生吧。
谢谢观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