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代人乐于茶道,对饮茶用具十分讲究,一些高级场合甚至大量使用金银茶具,西安何家村、耀县背阴村、江苏丹徒丁卯桥等地出土有唐代茶盏、茶托等。特别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出土用于烹煮、贮存、饮用的各种不同用途的整套金银茶具,令人瞩目。饮茶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是僧徒们在坐禅修行中最理想的饮料。在为寺院的一些高僧作忌日的时候,也要举行茶贡。唐代法门寺地宫发现许多茶具,也说明了茶饮在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各类金银茶器具,旁及其他地区的部分发现,可使人一窥唐人饮茶器具的使用方法及饮茶的繁缛程序。下分述之。

烘焙器。据陆羽《茶经》:唐代时,茶叶采摘下来后,要经过热蒸捣碎,拍成或方或圆的茶饼,然后烘干贮存。茶饼如在贮存后取用,则要装入焙篓中,烘去水汽,以保持茶叶色、香、味。法门寺出土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镏金镂空飞鸿雁路纹银笼子,皆是焙篓。焙篓形体呈圆柱形或委角圆柱形,有盖和提梁,下承四足。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 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槽子 高7.1厘米 长27.4厘米

镏金团花纹银锅轴 径9厘米 轴长22厘米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碾茶器具。由碾槽、辖板、槽座三部分组成。碾槽底部呈弧状,口沿外折,槽口处可插置辖板,辖板长条形,两端作如意云头状,顶面中心焊接宝珠形小捉手,捉手两侧各錾饰一只鸿雁,衬以流云纹。槽座长方形,碾槽卧于其中。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 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高9.8厘米 长14.9厘米 重1472克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碾出的茶末要过罗,“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罗的出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进一步要求的结果。茶罗仿木制箱匣结构,由盖、身、座、罗、屉五部分组成,钣金成型。盖为长方形盝顶,上饰飞天流云纹及莲瓣纹,罗身饰执幡驾鹤仙人及云气山岳,双鹤流云图案,座仿木板式,有十个镂空门,罗为双层框架用以夹固丝织罗底,屉为长方形抽斗,饰流云莲瓣纹。唐代茶罗以前从未出土过,此为绝无仅有的一例,弥足珍贵。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 龟形镏金银茶盒

长28厘米 高13厘米 重820克

盒用来贮藏茶末。因为要将则(匕)置于其中,因此较大的金银盒才是贮茶用的。较小的盒则多用来装药或脂粉香料。这件银龟盒钣金成型,纹饰镏金。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背甲作盖,盖内焊有椭圆形子口架。以龟腹作盒体,龟首及四足中空,龟首与龟腹先套接,然后在外壁点焊,龟尾与龟腹焊接。通体錾刻纹饰,多为龟甲纹和锦纹,造型逼真。

碾罗器。唐代饮用的茶绝大多数均先制作成团饼,所以烹茶时要碾罗成茶末。碾一般以木石制作,但以银制为上,可免铜腥铁涩。法门寺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由碾槽、槽身、槽座、辖板、锅轴配套组成。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两”,槽身嵌于槽座之中,底部呈弧形,口沿外折,剖面呈V形,便于碾轴反复运行。槽座长方形,两侧各辟镂空门三个。碾轴与碾子配套使用,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即可。法门寺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由盖、身、座、罗、屉几部分组成。罗为双层框,可夹固丝织罗底。屉为长方形抽斗,上有环形拉手。碾罗以后,茶末往往置于贮茶盒中。法门寺龟形镏金银茶盒以背甲为盖,龟首及足中空,首腹、尾腹均焊接。龟形茶盒毕竟少见,多数茶盒仍作方形。

烹煮器。喝茶之前必先烹煮,因之需要煮茶的炉具、夹拨木炭的火筴、汤匙等。

煎汤煮茶,必用炭火,有焰为活火,因此对炉具要求严格,这种炉具称之为风炉。法门寺出土壶门圈足座银风炉,由炉身、炉盖组成。盖底为三级圆台,与炉身子母口套合,炉身呈上小下大圆台体,宽沿、折边、平底,炉内有两对称提手。座呈喇叭形圈足,周围有六个壶门。炉底为两个相同的半圆形银片铆接而成。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银风炉

高56厘米 口内径20.7厘米

口外径34.6厘米 圈足外径35.8厘米 重3920克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钣金成型,分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炉盖为半球状塔形,盖沿下折,形成三层渐收的棱台,犹如塔的基座,其上以三层仰莲承托的宝珠形莲蕾则象征塔刹。炉身敛口,深腹,平底。口沿亦为三层渐收的棱台,每层棱台的外缘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为内、外两层相铆合,内层分作六块与炉底铆接;外层即为圈足座,其腹部以下镂空六个壶门,底部与外折的足沿相接。炉身两侧口沿下各铆接一耳,炉身通体铆钉之端均饰小银花,部分已脱落。

点茶、饮茶器。唐代倒茶、饮茶的金银器有注壶和茶杯、茶托。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有长流银执壶,束颈,长曲流,这种设计造型考虑到了注汤“有节而不滴沥”的效果。出土的金银茶杯实物有西安何家村金银窖藏出土的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伎乐纹八棱金杯、掐丝团花金杯。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 伎乐纹八棱金杯

高6.4厘米 口径7.2厘米 重380克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铸造成型,再通体镏金。八棱中的伎乐纹饰也可能是一次铸造成型,然后錾刻出五官、乐器、服饰及手中乐器上的线状纹路,每位乐伎周围的凸棱上均錾刻联珠纹。

茶事之外,唐朝饮酒亦蔚成风气。上至帝后王臣、下至在野小民,莫不以纵酒豪饮为乐事。唐代窖藏出土的银羽觞及众多的金、银碗、杯等,皆为唐人善饮的实物见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作《帝京篇》中即曾倡导饮酒习俗。武则天虽为女流,却也如同须眉丈夫般性喜豪饮,其《早春夜宴》诗有云:“送酒唯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万乘汛落归。”一派干云豪气跃然而出。帝王如此好酒,臣民善饮更是情理中事了。“诗仙”李白即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誉,其所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可谓大唐盛世纵酒、嗜酒的生动写照。与李白的浪漫情性不同,有“诗圣”之誉的杜甫是一位关心世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或者为了浇愁,或者为了抒怀,杜甫对酒更是钟情有加,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我爱收藏】唐代金银器的典雅与时尚

唐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镇江博物馆藏

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中。整体造型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酒筹筒,好似一只燃烧着火焰的金蜡烛,里面藏有50根呈长方形扇骨状酒令筹。在筒的正面刻有“论语玉烛”四个字。整件器物,通体鎏金,造型奇巧,纹饰繁美。

唐人善饮酒,而且每饮必行酒令,以增加饮酒的乐趣。白居易诗有“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句,其中的骰盘、鞍马都是当时的酒令名称。但唐人饮酒行令的方法到宋代已经不为人知。所幸的是,1982年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中的酒令筹,为世人了解唐代的这一饮酒习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丁卯桥出土的酒令筹共50枚,皆作长条形,弧形柄。每筹正面均刻有楷书令辞,字沟内镏金。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段为《论语》中的辞句,下半段为行令的具体内容,规定饮酒的对象、方法、数量。中国古代的酒令根据内容可分雅令、俗令、通令、筹令四种,其中雅令的典型标识以四书或小说中的故事题材制成酒令,丁卯桥出土的《论语》酒令,应即属于唐代社会中上层流行的雅令。

(摘自《我爱收藏·金银器收藏知识三十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