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代人樂于茶道,對飲茶用具十分講究,一些進階場合甚至大量使用金銀茶具,西安何家村、耀縣背陰村、江蘇丹徒丁卯橋等地出土有唐代茶盞、茶托等。特别是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出土用于烹煮、貯存、飲用的各種不同用途的整套金銀茶具,令人矚目。飲茶具有提神益思、驅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是僧徒們在坐禅修行中最理想的飲料。在為寺院的一些高僧作忌日的時候,也要舉行茶貢。唐代法門寺地宮發現許多茶具,也說明了茶飲在佛事活動中的重要性。

法門寺塔地宮出土各類金銀茶器具,旁及其他地區的部分發現,可使人一窺唐人飲茶器具的使用方法及飲茶的繁缛程式。下分述之。

烘焙器。據陸羽《茶經》:唐代時,茶葉采摘下來後,要經過熱蒸搗碎,拍成或方或圓的茶餅,然後烘幹貯存。茶餅如在貯存後取用,則要裝入焙簍中,烘去水汽,以保持茶葉色、香、味。法門寺出土金銀絲結條籠子和镏金镂空飛鴻雁路紋銀籠子,皆是焙簍。焙簍形體呈圓柱形或委角圓柱形,有蓋和提梁,下承四足。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 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

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槽子 高7.1厘米 長27.4厘米

镏金團花紋銀鍋軸 徑9厘米 軸長22厘米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碾茶器具。由碾槽、轄闆、槽座三部分組成。碾槽底部呈弧狀,口沿外折,槽口處可插置轄闆,轄闆長條形,兩端作如意雲頭狀,頂面中心焊接寶珠形小捉手,捉手兩側各錾飾一隻鴻雁,襯以流雲紋。槽座長方形,碾槽卧于其中。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 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

高9.8厘米 長14.9厘米 重1472克

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碾出的茶末要過羅,“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羅的出現是人們對茶末細度有進一步要求的結果。茶羅仿木制箱匣結構,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組成,钣金成型。蓋為長方形盝頂,上飾飛天流雲紋及蓮瓣紋,羅身飾執幡駕鶴仙人及雲氣山嶽,雙鶴流雲圖案,座仿木闆式,有十個镂空門,羅為雙層架構用以夾固絲織羅底,屜為長方形抽鬥,飾流雲蓮瓣紋。唐代茶羅以前從未出土過,此為絕無僅有的一例,彌足珍貴。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 龜形镏金銀茶盒

長28厘米 高13厘米 重820克

盒用來貯藏茶末。因為要将則(匕)置于其中,是以較大的金銀盒才是貯茶用的。較小的盒則多用來裝藥或脂粉香料。這件銀龜盒钣金成型,紋飾镏金。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内縮。以背甲作蓋,蓋内焊有橢圓形子口架。以龜腹作盒體,龜首及四足中空,龜首與龜腹先套接,然後在外壁點焊,龜尾與龜腹焊接。通體錾刻紋飾,多為龜甲紋和錦紋,造型逼真。

碾羅器。唐代飲用的茶絕大多數均先制作成團餅,是以烹茶時要碾羅成茶末。碾一般以木石制作,但以銀制為上,可免銅腥鐵澀。法門寺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由碾槽、槽身、槽座、轄闆、鍋軸配套組成。碾底錾文“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兩”,槽身嵌于槽座之中,底部呈弧形,口沿外折,剖面呈V形,便于碾軸反複運作。槽座長方形,兩側各辟镂空門三個。碾軸與碾子配套使用,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即可。法門寺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由蓋、身、座、羅、屜幾部分組成。羅為雙層框,可夾固絲織羅底。屜為長方形抽鬥,上有環形拉手。碾羅以後,茶末往往置于貯茶盒中。法門寺龜形镏金銀茶盒以背甲為蓋,龜首及足中空,首腹、尾腹均焊接。龜形茶盒畢竟少見,多數茶盒仍作方形。

烹煮器。喝茶之前必先烹煮,因之需要煮茶的爐具、夾撥木炭的火筴、湯匙等。

煎湯煮茶,必用炭火,有焰為活火,是以對爐具要求嚴格,這種爐具稱之為風爐。法門寺出土壺門圈足座銀風爐,由爐身、爐蓋組成。蓋底為三級圓台,與爐身子母口套合,爐身呈上小下大圓台體,寬沿、折邊、平底,爐内有兩對稱提手。座呈喇叭形圈足,周圍有六個壺門。爐底為兩個相同的半圓形銀片鉚接而成。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銀風爐

高56厘米 口内徑20.7厘米

口外徑34.6厘米 圈足外徑35.8厘米 重3920克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钣金成型,分爐蓋和爐體兩部分。爐蓋為半球狀塔形,蓋沿下折,形成三層漸收的棱台,猶如塔的基座,其上以三層仰蓮承托的寶珠形蓮蕾則象征塔刹。爐身斂口,深腹,平底。口沿亦為三層漸收的棱台,每層棱台的外緣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為内、外兩層相鉚合,内層分作六塊與爐底鉚接;外層即為圈足座,其腹部以下镂空六個壺門,底部與外折的足沿相接。爐身兩側口沿下各鉚接一耳,爐身通體鉚釘之端均飾小銀花,部分已脫落。

點茶、飲茶器。唐代倒茶、飲茶的金銀器有注壺和茶杯、茶托。江蘇丹徒丁卯橋窖藏有長流銀執壺,束頸,長曲流,這種設計造型考慮到了注湯“有節而不滴瀝”的效果。出土的金銀茶杯實物有西安何家村金銀窖藏出土的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伎樂紋八棱金杯、掐絲團花金杯。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 伎樂紋八棱金杯

高6.4厘米 口徑7.2厘米 重380克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鑄造成型,再通體镏金。八棱中的伎樂紋飾也可能是一次鑄造成型,然後錾刻出五官、樂器、服飾及手中樂器上的線狀紋路,每位樂伎周圍的凸棱上均錾刻聯珠紋。

茶事之外,唐朝飲酒亦蔚成風氣。上至帝後王臣、下至在野小民,莫不以縱酒豪飲為樂事。唐代窖藏出土的銀羽觞及衆多的金、銀碗、杯等,皆為唐人善飲的實物見證。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作《帝京篇》中即曾倡導飲酒習俗。武則天雖為女流,卻也如同須眉丈夫般性喜豪飲,其《早春夜宴》詩有雲:“送酒唯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萬乘汛落歸。”一派幹雲豪氣躍然而出。帝王如此好酒,臣民善飲更是情理中事了。“詩仙”李白即有鬥酒詩百篇的美譽,其所作“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灑,與爾同銷萬古愁”句,可謂大唐盛世縱酒、嗜酒的生動寫照。與李白的浪漫情性不同,有“詩聖”之譽的杜甫是一位關心世間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或者為了澆愁,或者為了抒懷,杜甫對酒更是鐘情有加,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細緻入微地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我愛收藏】唐代金銀器的典雅與時尚

唐 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 鎮江博物館藏

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蘇鎮江丹徒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中。整體造型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是酒籌筒,好似一隻燃燒着火焰的金蠟燭,裡面藏有50根呈長方形扇骨狀酒令籌。在筒的正面刻有“論語玉燭”四個字。整件器物,通體鎏金,造型奇巧,紋飾繁美。

唐人善飲酒,而且每飲必行酒令,以增加飲酒的樂趣。白居易詩有“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句,其中的骰盤、鞍馬都是當時的酒令名稱。但唐人飲酒行令的方法到宋代已經不為人知。所幸的是,1982年鎮江丁卯橋出土唐代銀器窖藏中的酒令籌,為世人了解唐代的這一飲酒習俗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丁卯橋出土的酒令籌共50枚,皆作長條形,弧形柄。每籌正面均刻有楷書令辭,字溝内镏金。内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段為《論語》中的辭句,下半段為行令的具體内容,規定飲酒的對象、方法、數量。中國古代的酒令根據内容可分雅令、俗令、通令、籌令四種,其中雅令的典型辨別以四書或小說中的故事題材制成酒令,丁卯橋出土的《論語》酒令,應即屬于唐代社會中上層流行的雅令。

(摘自《我愛收藏·金銀器收藏知識三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