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

在“柏举之战”中,楚国战败。楚昭王一听到吴军即将攻入郢都的消息,便带着自己的妹妹和亲信们出逃了。他们收拾行李,准备涉水过河逃出郢都。为了逼退吴军,楚昭王甚至还放出了宫中驯养的大象,派人用火烧大象的尾巴,逼迫它们奔向吴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燧象之阵”。

《史记·田单列传》中也有使用类似战术的案例——以火牛攻击敌人。我们都知道,大象的体积庞大,而且它们是习惯群体行动的,一群大象狂奔的景象应该是相当壮观的。

如此强烈的惊吓,自然逼退了吴军。吴军等象群冲散了,依然没有放弃,重整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攻击,并成功攻入了郢都。可见,楚昭王的行为乃是缓兵之计,他只是为自己争取逃跑的机会而已。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

吴军攻入楚国郢都之后,便开始大肆烧杀掳掠。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与吴王阖闾的儿子,二人争先恐后地进入楚国令尹的官府中,此时就可以看出,夫概是有强烈夺位企图心的,他不仅不将太子放在眼里,还恐吓他,最终太子害怕地逃走了。

《史记》中则记录了伍子胥到达郢都之后,旋即找到楚平王之墓并鞭尸泄愤。我们都知道,伍子胥攻入郢都的目的,就是要报复——报楚国杀父杀兄之仇,报复楚国加在伍氏家族身上的屈辱。此时入郢,伍子胥终于达成了他的目的。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

那么,楚国的君臣们怎么样了?

楚国的令尹囊瓦早就已经溃败了,他慌不择路地逃往了郑国。之前说过,楚昭王也狼狈地逃出了国都。而另一支由沈尹戌所带领的军队,则是到了息地。他们本来已经计划好偷袭吴军,结果来人通报,沈尹戌才得知令尹囊瓦没有按照约定行事,而是私自进军渡水。现如今,虽然为时已晚,但沈尹戌仍旧率军赶回,准备去救援郢都,结果在半路上被吴军击败。

沈尹戌不愿意成为吴王阖闾的俘虏,他的身份比较特殊。我们都知道,沈尹戌是楚庄王的曾孙,但是文献中记载,他曾经在吴王阖闾手下为臣。

这究竟是何故?笔者认为,虽然文献中语焉不详,但经过推测,沈尹戌极有可能曾经在吴国作过“行人”或是“人质”。“行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官,而“人质”,顾名思义就是自愿或被迫到吴国为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沈尹戌耻于被吴国俘虏了。沈尹戌在楚国时,就常常忧心楚国的处境和安危,他见到楚国国内的腐败现象,经常会激烈地发声鸣不平。遗憾的是,最终他还是败在了楚国令尹囊瓦的贪婪和愚蠢之下。

沈尹戌决定为国战死。他为了不让吴国得到自己的项上人头,绝命前还托付士兵割掉其首级带走,虽然保全了名誉,但死的悲凉,令人不胜唏嘘。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

另一边,落难的楚昭王,他的处境也不好过。他在路上还曾受到盗匪的袭击,居无定所只能在江南和江北之间来回逃窜。直到他到达了郧地,事情才有了变化。

郧公的弟弟见楚昭王逃难到了他的地盘,便咬牙切齿地要弑君,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曰:“君讨臣,谁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雠?”

我们都知道,郧公家族是楚国贤臣——令尹斗子文的后代。当初楚国发生“斗氏之乱”,楚平王并没有将其家族灭族,乃是看在令尹斗子文的面子,所以才让他们家族的后代在郧地居住。前思后想之后,郧公还是决定护送楚昭王逃难,他们一同奔向了随国。

吴国军队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紧紧跟随在其后,到达了随国。吴国想要说服随国人,他们搬出了周天子,又搬出土地来利诱随国人。我们都知道,随国和楚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从地理位置上看,楚、随两国也是“唇齿相依”,他们曾经在“舟师之战”中并肩作战——随国人也参与了那一次讨伐吴国的战事。

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君臣们或逃、或死、或颠沛流离

那么,吴国人如此迫切地要求随国人交出楚昭王的目的为何?究竟是谁对楚昭王有如此深仇大恨呢?而且,我们都知道,此时大部分的吴军都在楚国都城中沉迷安乐,哪有功夫去搭理楚昭王逃到哪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伍子胥。

楚昭王最终是如何脱逃的呢?楚昭王有一个容貌相近的哥哥,叫做子期——“子期似王,逃王,而己为王”。子期与随国人作好了约定,让他们一定不要交出楚王。也正因为有随国的庇护,楚昭王才有日后重振的事业。此时吴国没有攻击随国,想必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兵力再起纷争了。

楚昭王在郧公和随国人的协助之下,加上其他臣子忠心耿耿地跟随和扶持,终于艰辛地回到了楚国。他眼看楚国满目疮痍,立下志向想要重整国政,最终他也这样做了。

孔子评价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看来,想要成为“中兴之主”,是必然要经历一番磨难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