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之後,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颠沛流離

在“柏舉之戰”中,楚國戰敗。楚昭王一聽到吳軍即将攻入郢都的消息,便帶着自己的妹妹和親信們出逃了。他們收拾行李,準備涉水過河逃出郢都。為了逼退吳軍,楚昭王甚至還放出了宮中馴養的大象,派人用火燒大象的尾巴,逼迫它們奔向吳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燧象之陣”。

《史記·田單列傳》中也有使用類似戰術的案例——以火牛攻擊敵人。我們都知道,大象的體積龐大,而且它們是習慣群體行動的,一群大象狂奔的景象應該是相當壯觀的。

如此強烈的驚吓,自然逼退了吳軍。吳軍等象群沖散了,依然沒有放棄,重整軍隊進行了最後的攻擊,并成功攻入了郢都。可見,楚昭王的行為乃是緩兵之計,他隻是為自己争取逃跑的機會而已。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之後,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颠沛流離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阖闾劇照

吳軍攻入楚國郢都之後,便開始大肆燒殺擄掠。吳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與吳王阖闾的兒子,二人争先恐後地進入楚國令尹的官府中,此時就可以看出,夫概是有強烈奪位企圖心的,他不僅不将太子放在眼裡,還恐吓他,最終太子害怕地逃走了。

《史記》中則記錄了伍子胥到達郢都之後,旋即找到楚平王之墓并鞭屍洩憤。我們都知道,伍子胥攻入郢都的目的,就是要報複——報楚國殺父殺兄之仇,報複楚國加在伍氏家族身上的屈辱。此時入郢,伍子胥終于達成了他的目的。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之後,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颠沛流離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那麼,楚國的君臣們怎麼樣了?

楚國的令尹囊瓦早就已經潰敗了,他慌不擇路地逃往了鄭國。之前說過,楚昭王也狼狽地逃出了國都。而另一支由沈尹戌所帶領的軍隊,則是到了息地。他們本來已經計劃好偷襲吳軍,結果來人通報,沈尹戌才得知令尹囊瓦沒有按照約定行事,而是私自進軍渡水。現如今,雖然為時已晚,但沈尹戌仍舊率軍趕回,準備去救援郢都,結果在半路上被吳軍擊敗。

沈尹戌不願意成為吳王阖闾的俘虜,他的身份比較特殊。我們都知道,沈尹戌是楚莊王的曾孫,但是文獻中記載,他曾經在吳王阖闾手下為臣。

這究竟是何故?筆者認為,雖然文獻中語焉不詳,但經過推測,沈尹戌極有可能曾經在吳國作過“行人”或是“人質”。“行人”就是春秋時期的外交官,而“人質”,顧名思義就是自願或被迫到吳國為質。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沈尹戌恥于被吳國俘虜了。沈尹戌在楚國時,就常常憂心楚國的處境和安危,他見到楚國國内的腐敗現象,經常會激烈地發聲鳴不平。遺憾的是,最終他還是敗在了楚國令尹囊瓦的貪婪和愚蠢之下。

沈尹戌決定為國戰死。他為了不讓吳國得到自己的項上人頭,絕命前還托付士兵割掉其首級帶走,雖然保全了名譽,但死的悲涼,令人不勝唏噓。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之後,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颠沛流離

另一邊,落難的楚昭王,他的處境也不好過。他在路上還曾受到盜匪的襲擊,居無定所隻能在江南和江北之間來回逃竄。直到他到達了鄖地,事情才有了變化。

鄖公的弟弟見楚昭王逃難到了他的地盤,便咬牙切齒地要弑君,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曰:“君讨臣,誰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誰雠?”

我們都知道,鄖公家族是楚國賢臣——令尹鬥子文的後代。當初楚國發生“鬥氏之亂”,楚平王并沒有将其家族滅族,乃是看在令尹鬥子文的面子,是以才讓他們家族的後代在鄖地居住。前思後想之後,鄖公還是決定護送楚昭王逃難,他們一同奔向了随國。

吳國軍隊并沒有善罷甘休,他們緊緊跟随在其後,到達了随國。吳國想要說服随國人,他們搬出了周天子,又搬出土地來利誘随國人。我們都知道,随國和楚國的關系還是不錯的。從地理位置上看,楚、随兩國也是“唇齒相依”,他們曾經在“舟師之戰”中并肩作戰——随國人也參與了那一次讨伐吳國的戰事。

吳國攻入楚國郢都之後,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颠沛流離

那麼,吳國人如此迫切地要求随國人交出楚昭王的目的為何?究竟是誰對楚昭王有如此深仇大恨呢?而且,我們都知道,此時大部分的吳軍都在楚國都城中沉迷安樂,哪有功夫去搭理楚昭王逃到哪了?這些問題的答案,隻有——伍子胥。

楚昭王最終是如何脫逃的呢?楚昭王有一個容貌相近的哥哥,叫做子期——“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子期與随國人作好了約定,讓他們一定不要交出楚王。也正因為有随國的庇護,楚昭王才有日後重振的事業。此時吳國沒有攻擊随國,想必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兵力再起紛争了。

楚昭王在鄖公和随國人的協助之下,加上其他臣子忠心耿耿地跟随和扶持,終于艱辛地回到了楚國。他眼看楚國滿目瘡痍,立下志向想要重整國政,最終他也這樣做了。

孔子評價楚昭王:“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看來,想要成為“中興之主”,是必然要經曆一番磨難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