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軍:大勢面前,如何成功?

作者:正和島

今天我們像是陷入在了一個怪圈裡面。

與曆史相比,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每一天都在發生新的改變,但是我們身邊的人獲得感越來越少,參與度越來越低。

技術在不斷地進步與創新,我們卻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更多是沉湎在本能的、靠多巴胺刺激的短暫快樂中。

物質條件越來越充裕,我們卻活得越來越空虛。

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我們更多像是在重複、循環,甚至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生活也陷入了這種無休止的循環當中。

……

這是一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心聲,也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精神困境。是以,針對這些問題,近日我們采訪了計算機科學家、《脈絡》的作者吳軍老師。

以下為采訪内容精編,希望他的一些思考對你有所啟發:

口 述:吳軍 計算機科學家、《脈絡》作者

采 編:微瀾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吳軍:大勢面前,如何成功?

一、大勢:除文明,别無他物

問:過去,談到曆史史觀,總會有人對英雄史觀和人民史觀争論不休。您在書中提到曆史上除了“文明”二字,别無他物——其他的事情都是表象,難以預測,也不需要預測。為什麼這麼說?

吳軍:如果你接受了文明史觀,你就會用一種新的視角去判斷人和事,即但凡對文明進步有益的事情,哪怕小,也是有意義的;但凡對文明有貢獻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今天認同英雄史觀或人民史觀的人依舊占大多數。

前者是大多數人會總覺得,自己想做點大事,但是覺得自己身份低微,沒有資源,做不到,一心想要往上爬,獲得資源,以為有了權力就能施展抱負。

後者中的大部分則反過來,認為自己做了一點點事情,就覺得該獲得整個社會的肯定,獲得比自己的貢獻更多的報酬,甚至覺得自己不做事情,社會也該照顧他。這些人想法的依據,就是所謂的曆史由大衆創造,他們既然是大衆的一員,就為創造曆史有所奉獻。

但其實他們忽略一點,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在,大多數人在創造的同時也在消耗地球的資源和社會的資源,創造的與消耗的相抵消,這裡也包括在曆史上的一些皇帝,盡管他們位高權重,符合英雄史觀的角度,但他們創造的與消耗相比甚至是負數。

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其實是文明的破壞者,而不是創造者。

事實上,今天人類文明也同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上,而這将決定文明是繼續快速發展,還是大家一起回到文明停滞、無盡循環的老路上。

回顧曆史,前一種情況不多見,長期循環沒有進步反而是常态。

哪怕在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也是在不斷循環,沒有進步的。正如馬爾克斯筆下的《百年孤獨》就反映出了這種循環的困境:

我們用什麼态度看待曆史,決定了我們用什麼态度看待今天的社會。

問:有句老話叫做,人類從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吸取教訓。那麼我們還需要思考用什麼态度看待曆史嗎?

吳軍: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為什麼人類如此難以吸取教訓?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曆史的很多規律很難總結,即使總結出一些所謂的規律,在後來條件稍微有所改變後,也變得沒有太多的參考意義了。

拿統計學來說,即使統計一下某件事發生或不發生的機率,也需要幾百個樣本才能得到具有95%以上置信度的結論。但絕大部分曆史事件不可能出現那麼多次,甚至很多隻出現一次,而這樣得到的所謂規律其實更多是巧合。

第二,人的一些天生的弱點讓人即使知道什麼是對的,也不會去做。

比如在歐美的很多高福利政策,已經催生了很多“懶人”,甚至導緻國家的财政支出過高,但是這些高福利政策沒有被阻止,反而更加激進、變本加厲,為什麼呢?

因為政客需要選票,同時群眾希望明天就獲得更多的福利。獲得選票和福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方承諾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選舉能提供更多福利的代表上台,至于長遠的經濟發展,其實很少有人管。

第三,很多人對于曆史的結果找錯了原因。換句話說,用錯誤的規律指導自己,自然會南轅北轍。

拿中國古代來說,中國發生了多次因授予皇室子弟藩王實權而導緻得地方叛亂甚至政權更疊,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明朝朱棣推翻自己侄子的統治,自己當皇帝。

究其原因,幾乎每一次都和當權者錯誤吸取前朝滅亡教訓有關。但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是簡單把權力交給自己的皇室子弟或者制約皇室子弟那麼簡單。

事實上,給看到的現象找一個邏輯上能夠自洽的解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找到真正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很難的。對于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的曆史問題,總結規律就更難了。

也是以,今天絕大部分做出成果的人,更傾向于用當下得到的學習,而不是曆史上發生的事情來指導行動,畢竟今天不可能完全重複曆史。

問:您在書中闡述了一個觀點,過往的曆史其實隻有一件事,就是近代化,如何了解?在近代後,回顧全球的發展變化,能不能也用一件事或者幾件事來概括?

吳軍:為什麼這麼說?我打個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從前在非洲的叢林裡有一群猴子,一隻猴王取代了另一隻猴王統治着那裡,雖然每一次新猴王取代老猴王都讓猴子們驚訝不已,但那不能稱為曆史。後來有一天,幾隻猴子從樹上下來,開始使用火種和工具,然後從非洲大陸走向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曆史的進步。

農業革命是這樣,而工業革命以及是以而産生的近代化也是如此。并且由工業革命帶來的近代化與農業革命相比,帶來的是在能量的使用和資訊産生、傳遞方面的巨大飛躍。

事實上,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能量和資訊就是衡量世界文明程度的硬性标準——兩個文明的競争,比的就是哪個文明更擅長使用能量和資訊。

至于近代化以後,我認為發生在全世界範圍内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這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是蘇聯解體等影響都要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改革開放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從人均GDP100多美元達到1萬多美元,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麼大的變化。

并且,改革開放之後,中華民族被壓抑了上千年的人性和創造力得到了釋放。

事實上,如果你再去回顧改革開放中什麼政策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很難說清楚。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你有本事、有頭腦、有能力,你就能夠緻富,能夠成功。

可以說,這件事在中國過去的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改革開放讓人的創造性實作了最大的發揮。

并且,作為一個占據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深切地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對促進全球化程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很多人愛說這樣一句話,19世紀是英國的時代,20世紀是美國的時代,21世紀是中國的時代。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特别準确。

如果我們把它稍微修改一下,就會準确許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人做對了事情;從19世紀到20世紀末,美國人做對了事情;從1978年至今,中國人做對了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做對了事情,它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那麼從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各做對了什麼事情呢?

答案就是所倡導的事情,也就是讓每一個群眾靠自身的努力富裕起來,獲得财富,然後通過擁有财富獲得自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人比其他人更富裕,但是社會并不是以剝奪富人的财富,反而将他們樹立為樣闆,讓其他人看到自己将來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過去的美國是這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也是這樣。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中國絕大部分人都認可保守主義的思想。在經過了2000多年不停地改朝換代之後,今天的中國人更願意接受和風細雨般的改良,在經濟上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經濟地位,而不是一切依賴于社會。

與中國不同的是,21世紀的美國已經背離了這種做法。如果中國還能堅持下去做對事情,那麼幾十年下來,從結果上講,未來的時代就是中國的時代。

二、小我:普通人如何成功?

問:在您看來,于大多數人來說,未來5-10年,目前社會發展面臨的幾大變量是什麼?

吳軍:首先,我認為未來5-10年,最大的變量,是全球化面臨重新的洗牌。

因為其涉及到全世界的經濟與貿易布局,而這将對無數的人造成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等你真意識到了的那一天,可能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第二是老齡化問題。很多年輕人目前可能體會不到這點,但到了我這個年紀50多歲,或者40多歲,應該是能感同身受。

前一段時間,我參加一個同學聚會,我的同學們相對收入還是比較高的,每年花個幾十萬把父母送到好的療養院去照看着,每個月帶着去檢查身體或者拿藥,但這些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老人們生不如死,他們也生不如死。

中國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才占人口不到15%,而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已經是29.1%了,如果真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其實是非常大的負擔。

第三是氣候問題。這個是大家都看得見的,并且近一段時間全球各地出現嚴重的氣候災害,如迪拜大暴雨、武漢紅色大霧、廣州的強龍卷風,大家都應該有感覺。

第四是技術進步本身。随着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推動社會生産力、生産方式的發展和變革,但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大量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産生的速度要遠比你找到解決方案的速度要快。

舉個例子,拿電動汽車來說,現在電動汽車行業發展蒸蒸日上,你可能覺得它不會給社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問題,但是很多事情需要拉長時間來看。

好幾年前我跟今日頭條的一些人去交流,讨論頭條的整合情況,在交流過程中,你就能知道随着頭條的快速發展,它其實是把很多地區的傳統媒體給摧毀掉了,很多過去做傳統媒體的人都淪落為給頭條做内容稽核了,這個落差還是很大的。

同樣,AI其實也有這個問題,如ChatGPT背後的資訊标注依靠的就是Scale AI這家資料标注公司雇傭了大量的資訊标注員,一開始這些員工在美國找,時薪20美元,後來他們發現在肯亞同樣條件的資訊标注員時薪隻要2美元,這個時候你甚至想成為AI“服務員”都求而不得了。

問:那麼,您認為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他想要不斷追求優秀,實作持續性發展,進而不落後于時代潮流,您認為他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能力和品質?

吳軍:首先,做一個善良的人。

中國有句老話:好人有好報。這看起來有點像迷信因果報應,但是無論是國人上千年來總結的智慧,還是我們這麼多年的心得體會,做一個好人是很有必要的。

盡管個人力量有時候顯得強大無比,但是人總是會遇到逆境的時候,這個時候他人的幫助就很重要了。事實上,任何的成功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是以記住做一個善良的人,千萬不要把路走死了。

第二,具備對形勢的判斷能力。

拿股市來說,有輸有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的股民永遠隻輸不赢,這就有大問題了,因為你讓一隻猴子來炒股,它可能還是輸赢各半。

什麼樣的人會隻輸不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能精準把握進出股市的時間時,他離隻輸不赢就已經不遠了。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投資股票的人,在某些股票買不進去的時候,你讓他預測未來,他預測的方向總是上漲的,而那些把股票賣了的人,你再讓他去預測股票,他一定是預測股票會下跌的,完全做不到客觀判斷。

股市還有一個規律,就是股票最後(收盤)的價格,尤其是到了周五有期權到期的時候,必然要讓股票的價格停在讓最多人痛苦的價位上。

是以你需要有一個對形勢地準确判斷。很多人都隻會站在對自己有利的立場上進行判斷,進而選擇性地甚至完全地忽略了很多事實,但實際上這種判斷應當超越個人好惡,基于事實和資料做出理性判斷。

第三,培養好自己的專業能力。

變優秀是一個抽象的詞,你至少要有一件事做的比周圍人好很多,你才能說優秀。

如果你做什麼事情都隻做到了50%的程度,你問我怎麼變優秀,這種情況你沒法優秀。但是,當你一件事做到了99%,而别人都是50%的時候,你也不用去問你怎麼變優秀了,因為這件事上你就是優秀的。

今天有很多誤導大家的概念,比如所謂的“斜杠青年”,像“萬金油”一樣既做這些事,又做那些活,最後什麼本事都沒有掌握,這其實是“僞斜杠青年”,是一個浮躁的表現。

真正的斜杠青年應需要滿足3個條件,即在自己所處的領域裡精耕細作,并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并且這種成就不是你自以為的,而是被市場付費買單驗證過的。

你隻有靜下心來專注把一件事做好,那麼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那些能夠在某一領域做到優秀、頂尖的人總能夠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問:您覺得當下随着技術的發展,它會拉大人與人的不平等,還是說會随着技術的發展走向更加的平等?

吳軍:事實上,在未來的社會,真正受益于技術進步的個人可能不超過人口的2%。

并且這點是很難避免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因為一開始掌握技術的就是少數人,而這些人又能通過技術獲得更多的财富。

總有很多人以為,技術進步能縮小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但其實自然界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哪怕人為地進行調整,過了一陣子後又會進行自然演變,即任何一群人在任何一個時代,給他們自由的發展空間,過不了兩代人,就會進行階層分化,走向不平等。

人的各階層是呈金字塔分布的,甚至連宇宙中的資源配置設定也是天然呈金子塔特征的。比如整個銀河系,可能其中90%的能看到的品質就隻集中在1%的星體上,剩下的星體沒有多少重量。

要知道,人在自然規律面前其實很渺小的。一個社會想要逆規律辦事,刻意拉平所有人的差距,追求絕對的公平基本不可能實作的。

平不平等其實是天道,舉個例子,你一出生下來在農村、在小城市,他一出生下來是北京人、上海人,這個不平等是沒法改變的,和科技也沒有必然的關系。

但必須承認一點,有了科技,至少生活在最底層的人能吃飽肚子,還能有閑暇想一些自己的問題。

比如,工業革命早期,不要說窮人基本看不到任何的未來,富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英國倫敦郊外有個叫巴斯的城市,是最有錢的人度假的地方。你到巴斯的博物館,可以體會到當時英國最上層人士的生活水準,他們比你現在的生活水準差遠了,沒有冰箱,隻有地窖裡存了點腌肉。有了點茶葉還要鎖起來,怕被女仆偷了。甚至沒法每天洗頭,隻能用梳子撓癢癢。

但今天哪怕是難民到歐洲,想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肚子裡有沒有飯吃,而是有沒有地方充電。

是以,一方面隻有少數人可以靠着更先進的科技獲得更多的财富,導緻貧富差距拉大;但另一方面,科技本身也提高了平等的下限,讓更多人擁有機會。

三、小我與大勢,終局是什麼?

問:社會上很多年輕人可能會流行一個觀點,就是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早幾十年趕上改革開放早期浪潮,也沒有晚幾十年,直接享受如AI等新一波科技大爆發帶來的成果,偏偏趕在了當下這個時代,需要直面老齡化加速、企業裁員、高房價等各種問題,活得是真累,想躺平又不能真躺平。

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您這本書的副标題是《小我與大勢》,對小我來說,如何讀懂并抓住大勢?

吳軍:事實上,任何時代都有主動的人和被動的人。就像尼采曾提出來的,人們應當培養一種主人翁和獨立心态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拿AI時代來說,你如果去看哪些人受益,哪些人沒受益,會發現現實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中美兩個AI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如果要問過去裁員裁的最多的是哪些人?其實是那些網際網路大廠的程式員們。

很多人覺得AI來了以後,會不會把外賣小哥們替代掉,或者說把工廠的勞工給替代掉,或者是那些看起來很低端的行業給消滅?但其實AI替代掉的恰恰是那些自視甚高、自以為可以享福的這些人。

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世界上有很多藥,但唯獨沒有治懶病的藥。

在AI時代最快被淘汰的隻有三種人:

第一,不願意費體力的人,像外賣小哥、快遞小哥他們靠體力掙錢的,反而不會被淘汰,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這些行業的就業人數都在不斷增加;

第二,懶得動腦力的人,也就是你說的想躺平的那些人。就拿AI程式設計來說,現在有了ChatGPT這些産品能輔助寫代碼,8個小時的活兩小時就幹完了,那對不起,你們四個人就剩一個人了,是以說你懶得動腦子,你會被AI給淘汰掉;

第三,不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這點跟懶得動腦有類似的地方。就是你從事的非創造性的工作,隻是靠着複制、粘貼、抄答案,那麼你抄答案是抄不過ChatGPT,在很多已有标準答案的工作或事情中,ChatGPT比你快多了。

是以這三種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那麼有沒有生不逢時的呢?

有,但不多。更多的情況應該說是相對好和相對壞,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處的當下這個生活年代,比我們父輩那一代已經好多了。

比如我們父輩那時候做科研,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還肩負着讓中國科技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使命,最後他們不僅生存下來了,還成功做到了。

很多時候人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過分地把自己的失敗歸結于一個客觀條件,比如說父母沒門路,是以今天自己才怎麼怎麼都做不好;或者說因為要賺錢養家,是以我就沒時間學習,沒時間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了。

但這些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理由。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有的人想辦法把困難給解決了,而有的人拿困難作為借口。

很多時候人還是需要從自身找原因,環境的因素确實很重要,但環境因素個人很難改變,你能控制的隻有你自己。

是以我覺得,隻要你盡可能地比别人做得好一點,哪怕每天隻比别人好1%,可能兩年下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問:人的一生往往是在見識了大千世界後,才能形成對這個世界的态度和建立起自己的格局,進而實作人生的(物質和精神)富足,但富足之後呢,我們還需要回顧自己這一生的脈絡和時代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使命。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終該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使命和意義?

吳軍:其實,人這一輩子其實追求的就是一種自由。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地獲得這種自由?就像我之前說的,首先你需要把自己當成這個社會的主人來看,而不是成為一個“奴隸”。

什麼是“奴隸”?我掙錢養家糊口供一套房子,最後用數十年時間把房子的錢還清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叫“奴隸”。

當下很多人腦海裡首先想着的還是有房有車的生活,并認為自己的生活之是以有很多不幸也是因為缺了這兩樣東西。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在今天的中國,除非說你遭遇一些大的變故,那不然你錢多點、錢少點其實都不影響基本的生活,相反真正影響你的是你的精神狀态。

我記得在我20多歲讀了很多啟蒙思想家的書後,覺得人這一輩子得為世界文明做點什麼,甭管做什麼,當科學家也好,做産品也好,或者說寫書傳播知識和思想,你總得做點什麼。

我認為人還是要有點理想的,這個并不需要很多錢,也不是說非得等我有了錢不愁吃、不愁穿後再去思考它。

或許,今天的社會,還遠不是理想的社會,但是已經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來實作自我價值。

我曾在《見識》一書中講過,人生是一條河,它的影響力取決于三個次元的因素:影響的廣度、深度和影響時間的長度。

一個人的價值也大抵如此,其價值取決于有多少人因為他的存在而受益、受益有多少,最後他的精神遺産能持續多久。

當一個人時刻想到,他生活的每一天都要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有價值,那麼他的生活就永遠是充盈的。

排版 | 沈望望編輯 | 微瀾 主編 | 孫允廣

吳軍:大勢面前,如何成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