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以其为家国存亡之道”,孔子虽慎言战事,犹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并倡足食足兵,教民即戎,可见军队之重要性。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阶段。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社会完成了从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开始出现,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夏商时期的军队

夏朝军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此亦为原始形态兵制的产生。当时军队全由领导者掌握,并且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然而,当时处在阶级社会早期,加上生产力的薄弱,所以军队数量不多,只有由贵族组成的卫队而已。如果发生战争,领导者就必须临时征集诸侯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夏朝大禹画像

此时的战斗兵种,以步兵为主,配备少量的车兵。这个时期的战争,由于人力稀少,军事器械薄弱,所以比的是领导者的动员能力,以及拉拢人心的魅力。

到了商朝,王室仍旧是军队的最高统帅。除了率军出征之外,他们也需要主持战前动员以及兵员的征集。平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战时则组成军队加入行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常备军”开始出现了。但并不是“完整版”。此时的主力部队仍然是亦民亦兵的百姓,“常备军”只是将部分贵族与平民集中起来,做一个临时的编制而已。

因此,商朝的兵役制度仍然是一种临时征集的征兵制度,与夏朝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征集之方便与否,以及参军人数的多寡而已。

比如“少康中兴”的夏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部落时,不过五百部属,后来联合了斟寻氏与斟灌氏两个部落,才推翻了篡位的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样的战役,想必人数不会太多,大约上千人就应该算得上是大规模的对阵了。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少康画像

商代这种临时的征兵制度,对象当然是农民,有时兵力不足,也会将奴隶编入军阵。这种情况产生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军队的忠诚度无法掌控。

例如在“牧野之战”中,商纣王就是因为编入军队的奴隶阵前倒戈,才会拱手将天下让给周武王。

商代军队的编制,在古代文献以及考古资料中,记载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据研究,“一行”约由一百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因此“一旅”就有了约一千人,包含了指挥、后勤补给、通讯等人员。“三旅”便组成了“一师”,为三千人的编制。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商纣王剧照

至于兵种,仍然是步兵和车兵协同作战。战车上一般配备有两匹、三名甲士。居中者驾车,居右者握戈,居左者持弓,车旁尚有若干步行的徒役,一方面护卫战车,一方面配合作战。

武器方面除了弓箭等射击兵器、戈矛等长兵器,刀斧等短兵器也陆续出现,另外就是盾牌、头盔、铠甲等防御器具也开始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大部分的兵器已经以青铜制造,明显比夏朝来的进步。

西周时期的军队

西周的兵制虽然沿袭商朝制度,但是被加以改良和发展。

首先西周建立了强大的常备武力,并且按照分封原则,规定了天子直辖以及诸侯国掌握军队的数量。

从《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中可以清楚看出,西周的军队编制有“军”、“旅”、“师”、“卒”、“两”、“伍”等各级组织,在商朝制度上更进一步地细分了军队的组织架构。

不仅如此,在人数方面也有清楚的规定:“一军”一万两千五百人,“一师”两千五百人,“一旅”五百人,“一卒”一百人,“一两”二十人,“一伍”五人。

“卒”、“两”、“伍”为军队的基层组织,“旅”、“师”是中上层组织,“军”是最高组织。“军”的最高统率长官是“将”,“将”是由有爵命的“卿”担任;“师”、“旅”的领导人则是“帅”,“师帅”由中大夫担任,“旅帅”是下大夫担任。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由于西周军队的指挥权完全集中在周天子手上,因此除了周天子授权赋予征伐,诸侯并无权擅自进行征战,否则即被视为谋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周礼》之中记载:王国拥有六个军,诸侯国大者拥有三军,中等两军,小者一军,各诸侯国军队的统帅,则统一由周天子任命。

为了完善军队的领导体制,西周开始实行“司马制”,中央设立大司马,协助周天子管理军队事务。同时还设有军政办事机关,分设统领全局的“府”、掌理文书的“史”、主管差役的“胥”,以及负责军用器械的“徒”等官吏。

“兵者,国之大事”——先秦军队制度漫谈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西周仍然采用征兵制。“国人”是西周兵员的主力,其主要任务就是服兵役,服役年龄一般是二十岁到六十岁。另外就是“野人”不能服兵役,这也显示了国野之间的清楚界限。?

《玉海》云:“王国百里为郊”。居住在郊内的就叫“国人”,居住在郊外的就叫“野人”。周朝贵族在郊内居住,而被打败的商人则散居于野上。所以说,“国人”和“野人”是具有不同政治身份的。可见西周时期鲜明的等级色彩。

至于西周的主力兵种,仍旧是车兵,而车战也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对战形式。每乘战车配备甲士十人,车上三人,车旁七人,步卒十五人,徒役五人。他们使用的兵器,与商朝大同小异,只是多出了戟和戚,并改进了戈和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