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为惨重、人员伤亡最大的战争。它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建立、地缘格局的重塑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或许会好奇,在这场战争的前期,作为世界工业产值第一的美国并未被卷入战争,却为何要坚持援助英国和苏联,如若美国不参战的话,二战的结果如何?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这里先说结论,二战时期如果美国不参战,那么不论苏联还是德国获胜,美国都将陷入被孤立的局面。美国参战,才能攫取最大的利益,并顺利主导战后局势走向。围绕这个议题,我们需要从19世纪下半叶世界地缘格局的演变开始说起,详细阐述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政策变化以及对美国外交决策和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战前后的国际地缘格局

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尤其是铁路交通的发展,依托于海上霸权的老霸主大英帝国的地缘优势被逐渐消解。即便获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依然无法改变德国、俄国和美国这三个陆权国家的崛起。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同时,启蒙运动和民族解放思潮开始逐渐影响到亚非拉殖民地人民,一战后期的威尔逊主义更在国际场合提出了民族独立原则(十四点和平原则之一)。整个19世纪下半叶到一战后期,英法两国殖民地众多的列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成本越来越大(镇压、兵力补给等),越发得不偿失了。

正因如此,自拿破仑战争后期开启的百年“不列颠治世”步入到了尾声,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和欧陆大国法兰西持续衰落,德国、沙俄和美国,再加上一个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且已经通过攫取朝鲜半岛完成海陆结合的日本。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按理说英国才是全球地缘形势最糟糕的,但问题是俾斯麦下台之后的德国政策一塌糊涂,滑落到了德意志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桎梏之中,成为欧陆地缘形势最糟糕的国家。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德国本就因普法战争与法国结怨,又在威廉二世手中断了与俄国的关系,促使俄国感到遭受孤立,最终促成欧洲协约国形成。当时的欧洲是世界强国聚集地,这就缓解了英国的困局。一战爆发,美国最终决定入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德国崛起并控制欧陆(不含俄国),则美国在旧大陆必将遭到排挤,被孤立在美洲。

?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国际地缘格局

美国的地理优势是南北无强国、东西无领国。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确是美国天然的屏障,但却也是其对亚欧非大陆鞭长莫及的缘由。这样的地理位置,导致美国很容易遭受孤立,最终真的变成门罗主义中阐述的美国不干涉美洲以外事务、专注于美洲的情形了。

问题是,如果亚欧大陆被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阵营掌控,则美国必然被围堵在一个“O”型包围圈中,其发展将渐渐被遏制。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一战结束之后,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英法老牌殖民国家对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毫不留情,极力确保自身的利益和殖民体系的稳固。然而美国人却抛出了威尔逊主义,并得到了战败国、亚非拉国家和殖民地民众的广泛赞扬。英法顺势而为,披着“十四点原则”道德外衣,出炉的却是对战败国苛责的惩罚。最终,美国国会并未批准条约,世界其他国家对巴黎和会也大失所望,即便是英法国内民众也愧疚万分。

一战之后,美苏两国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之下,德国的地缘环境大为改善。如果英法能获得德国的支持,则无惧于美苏;如若苏联获得德国的支持,则无惧于英法;如若美国能获得德国的支持,则可在欧洲杠中开花无惧于英法和苏联。德国如此抢手,但法国却依然忌惮无比,并曾联合比利时出兵德国鲁尔区,意图将鲁尔工业区和莱茵区变成协约国永久驻扎地。德国以退为进,迫使英国插手干预,鲁尔危机化解。此后德国的地缘战略空间骤然增大,只需解决军事和经济问题即可。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德国传奇外长施特雷泽曼先是打破国家理念的壁垒,与苏联展开合作,苏联甚至利用本国疆域来训练德军。紧接着他又与美国合作,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大量优越贷款,一战赔款的限制也被逐渐放宽。美国、英国、苏联,争相对德国献媚,而德国却正好左右逢源、借力打力。最终在苏联的帮助下,德国军事规模再度搭建起来,两国针对英法和波兰(一战后初期,波兰频繁挑拨苏德)的共同利益颇多;在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二战时期的国际地缘格局

从提出门罗主义开始,美国就始终利用大英帝国海权盾牌,在基本没有欧洲列强干扰的情况下发展,并发起西进运动。19世纪下半叶陆上西进运动结束以后,美国于1893年排挤日本后控制了夏威夷,开启了海上西进运动的进程。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日本通过控制台湾岛获得南下的通道,却被美国于1898美西战争中占据的关岛和菲律宾封锁住了。太平洋长期被英国所忽视(主要还是距离太远,缺乏可以图谋的利益),却正好成为美国的战略方向,他所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只有一个,日本。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一战中,日本借助亚太地缘空隙,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基础上疯狂攫取大量利益,其海军水准已经超过了英国。美国当时需要考虑的是,其工业生产总值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一,奈何距离亚欧大陆太远(它是唯一一个不在亚欧大陆上的强国),始终面临被孤立的风险。事实上,不论是英法、德国还是苏联成为霸主,美国都将毫无机会。问题是苏德是兴起国家,英法是衰落国家,战争尚未发生之时自然应当与德国合作,但战争一旦爆发却需要依据战场形势来判定。

最终,股市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苏联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国底子雄厚,依托于美国资本发展的德国和英法就遭了秧,其中德国遭受的冲击最为剧烈。社会动荡之下,激进民族情绪笼罩下的德国重蹈一战前的覆辙,再度陷入狭隘德意志的思维泥潭之中。德国统一于1871年,它作为现代国家毕竟太年轻了,外交和内政底蕴不够深厚。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此时的英国同样陷入了一战前的危机四伏之中,苏联与自己不对头、日本在远东蚕食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复仇心切、美国伺机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环顾四周,似乎只有更加衰落的法国是自己的盟友。英国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率先被卷入冲突之中,绥靖政策和要塞政策开始。

鲁尔危机后的法国对英国人并非全心全意的信任,他们修筑了精美的马奇诺防线,却在比利时驻扎一些零散防御工事和人员部署,并迫使英军一同协防。这其中当然有比利时自身原因以及地理条件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此才能迫使长期重视低地国家的英国被法国死死地捆绑在一起。一战和二战中,当德国为绕过法德边境而不得不进攻低地国家时,英国总能被卷入战争。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另一方向,英法共同出卖捷克斯诺伐克的利益,祸水东引、促成苏德冲突的最后一步棋应当是砸碎波兰这个苏德之间的缓冲国,奈何希特勒肢解捷克斯诺伐克后,英法内部民意汹涌,张伯伦辞职、丘吉尔上台,保证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的呼声占据上风。苏联和意大利彻底倒向德国一方,一个硕大的苏德陆权同盟隐隐出现,美国只得对日妥协以谋求建立英法美日海权同盟。

此时的英国一方面在欧洲祸水东引,当苏德夹击波兰之后来了一场静坐战;另一方面则修筑新加坡要塞,意图将日本势力隔绝在马六甲海峡以东,让美日两国大打出手。问题是英国低估了内燃机革命后德国装甲部队的机动速度,德军闪击北欧、西欧列国,英国在欧洲仅剩下本土和地中海的少数据点;英国同样低估了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实力,新加坡要塞沦丧,英军退守印度,转而以孟加拉湾为地缘边界。此时法国战败、日本攻伐,英国在亚欧大陆彻底被孤立了,美国在考虑是否援英,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确定援助英国。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一方面与日本保持蒙满谈判,另一方面又大肆军援中国以牵制日本,最终日本冒险北进,却在诺门罕战役后掐灭了北进念头,这是日本拒绝加入美国海权同盟的因素之一。苏德联手夹击波兰对日本的震动让它认为自己加入的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战车,却不知道新的变局正在酝酿之中。美国军方以马歇尔为首的人士认为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应当将有限资源放在构筑大西洋堡垒上。但罗斯福力排众议,执意援助英国,意图以英国为抓手离间苏德。

美国人明白,此时自己必须入局,因为如若英国战败则美国将被阻隔在大西洋之外,援助英国却只需要克服浅浅的英吉利海峡。最终在苏德谈判在柏林陷入僵局之时,获悉情报的丘吉尔决定动用仅有可以自由出入欧陆的空军部队轰炸柏林。斯大林因此不断抬高要价,却激怒了本就瞧不起斯拉夫人的希特勒,他决定转攻苏联。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德国认为,苏联与自己的漫长联盟谈判是英国不愿妥协的重要原因,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松了一口气、美国也无需继续推行美日和解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一步步加大。由于误判了苏联和日本的力量,美国人大肆援助苏联牵制德国,却忽略了日本的力量。此时的日本,决定先发制人,袭击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斯大林和丘吉尔都送了一口气,最后一个在棋局外悠闲落子的棋手被卷了进来。美国加紧对中国抗日事业的援助,苏联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欧洲。德国伐苏之后发现,肃反运动虽然对苏军造成很大影响,但却凭借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基数恢复了基本建制,抵御强度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德国败局已定。

?二战后期美苏英对战后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和德国低估苏联类似,日本同样低估了美国。1939年苏德夹击波兰之时,美国陆军只有十几万部队,自然被德国所轻蔑;但此时美国海军已经不亚于日本海军,却依然被日本军方所忽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日方明眼人就已经看出美国的战争潜力,日本败局已定。只不过,日方许多人期翼于依然处于和平状态下的苏联前来调停,却不知战场的失败已经将自己变成了大国博弈的筹码。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斯大林对日俄战争的失利耿耿于怀,却在二战前夕不动声色的接待了日方外交人士。当时正处于苏德蜜月期,拉拢日本牵制美国和援助中国抗衡日本并不矛盾。然而时过境迁,到了二战后期情况大变。丘吉尔迟迟不愿意协助中美在缅甸的抗日行动,也不愿意过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想要进一步耗损苏美德日的力量,为英国在战后秩序中的领导作用铺平道路,为此他还疯狂扶持包括法国戴高乐、波兰、希腊、挪威等流亡政权和抵抗力量。奈何,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很清楚轴心国倒台之后的下一个对手是谁。

共同肢解世界霸主英国,这是美苏之间在二战期间就已经达成的默契。此时,美国再度误判了日本的实力,误以为日军依然能保持瓜岛战斗力,处于减少自身战损的考虑,罗斯福决定在雅尔塔会议上出卖中国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当时的美国已经处于研发核弹武器的尾声,愈加迫切的希望结束战争。美苏两国联手否决了丘吉尔提出的南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苏联人知道这是英国拖延的伎俩、美国人清楚这是将自己兵力损耗在南欧山区的计谋。虽然由于意大利的反水,盟军得以深入进驻南欧部分地区,但第二战场还是从法国开辟。

从美国地缘位置阐述为何要参与二战?不止是珍珠港事件那么简单

二战结束前夕,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了。

当战争结束之时,美军占据了西欧和日本,为了防止再度面临陷入孤立的局面,改变此前的孤立主义政策,开始长期驻军,以防止出现鞭长莫及的可能。

苏军同样占据了东欧,意图借助地理位置的便利,在下一轮美苏争霸中占得先机。可是问题是核弹的出现,导致大国核均势下只能维持冷战。冷战比拼的是经济底蕴,而这恰恰是美国的强项,这是主要依托于战时军工产业的苏联难以比拟的。为了防止老霸主的死灰复燃,即便丘吉尔转换立场的站在美国一方鼓吹了铁幕概念,美国依然选择与苏联人联手继续遏制英法。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被美苏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国从此依托于“特殊关系”跟随美国身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