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长卿与孟浩然,结局为何不如王维?因为二人诗中有这个毛病

唐朝的刘长卿、王维、孟浩然三人,都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 王维虽然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担任伪职,然而他的结局最好,刘长卿却屡遭贬谪,而孟浩然多次求官不成。

洪亮吉从诗人的角度,对三人的命运作了解读。虽然是一家之言未必有道理,但是对于作诗之人,却有很大的启发。

刘长卿与孟浩然,结局为何不如王维?因为二人诗中有这个毛病

一、王维的职场情商

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提到了这三个人的区别:

即如同一谪官也,摩诘则云:「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不特善则归君,亦可云婉而多风矣。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亦有不同年代的记录)王维状元及第 。他担任太乐丞时,却因伶人舞狮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离开京城时,王维作诗《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云: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为臣子的谨言慎行,或者说诗人的温柔敦厚。君子不出恶言,即使被贬谪,也要心中诚恳地承认错误,认可组织的安排和领导的决定。

王维颔联说,皇帝并没惩罚的意图,执法者贬谪我,只是对事不对人,做得对呀。

尾联并没有发牢骚说怪话,只是委婉地自怜,就算我有回到京城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等到白了头呀?

王维的这种心态,总是令他绝处逢生。即使在安史之乱以后,曾经担任伪职的王维仍然获得重用,去世前做到了任尚书右丞的高位。

刘长卿与孟浩然,结局为何不如王维?因为二人诗中有这个毛病

二、刘长卿的锋芒

至于刘长卿对于被贬谪的态度呢?洪亮吉说:

若文房之《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则直云:「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殊伤于婞直也。

刘长卿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他的仕途更是坎坷,756年,在苏州的长洲县当县尉的刘长卿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后遣到洪州待命。第二年又被贬潘州南巴尉,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广东茂名市电白。

离开洪州(南昌)之前,刘长卿游历慧远曾经主持的古寺,作《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这次被贬谪,是我们英明的皇帝的意思呀,白云有何必挽留我呢?南朝陶弘景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白云句典出于此。

婞直,倔强,刚直。洪亮吉认为刘长卿尾联太直太露。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刘长卿不善于隐藏心中的委屈。这种心理以及行为,在官场上容易得罪人,自然不会有太好的发展。

《唐才子传》评价说:

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刘长卿与孟浩然,结局为何不如王维?因为二人诗中有这个毛病

三、孟浩然的矫情

孟浩然原先隐居在家乡,中年后出来求官,可惜无人引荐,名落孙山。传说他某次遇到了唐玄宗,皇帝久闻其名,令他吟一首自己的诗作,结果孟浩然突然脑子空白,读了一首最不该读的作品。

宋《漫叟诗话》云:

孟浩然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弃卿?孟贯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周世宗闻之曰:朕伐叛吊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洪亮吉也说到:

盂浩然之「不才明主弃」,亦同此病,宜其见斥于盛世哉。

这句诗出自孟浩然的代表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听了很不高兴,是你自己不知道进取,怎么说是我不用你呢?结果孟浩然布衣终身。

刘长卿与孟浩然,结局为何不如王维?因为二人诗中有这个毛病

结束语

洪亮吉认为:刘、孟之不及王,亦以此。

无论作诗,还是作人,还是混迹于职场、官场,说话不要太直,特别是注意不要语涉讥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唐玄宗是喜欢听王维说“明君无此心”呢?还是喜欢有讥讽之意的“不才明主弃”、“播迁明主意”呢?

古人常说,作诗要温柔敦厚,这三首诗可谓例证。

@老街味道

诗中的富贵语与弃儿语,古代诗人早就学会了凡尔赛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