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者实遛机器狗:能舞能唱、步态略僵,成功引起围观……

成都有一“狗”,名哥达(音译)。会走路、能爬坡、会唱歌、能跳舞,还可语音互动。近日被央视财经直播报道后,火了。

当然,此狗非彼狗。

哥达的学术名为四足机器人,由成都本土研发团队德鲁动力自主研发,是一条家庭陪伴型机器狗。

这条“火出圈”的机器狗长啥样?12月13日,红星新闻记者牵着它,在成都高新区一园区内,溜了一圈……

记者实遛机器狗:能舞能唱、步态略僵,成功引起围观……

▲机器狗哥达

看稀奇:

未来售价约2万一台,目前全球预订量近千单

“哥达哥达,跟我走。”

流畅的金属腰身,36公斤重,“刚满一岁”。在记者的指令下,哥达昂着头,四条腿发出咯哒咯哒的声响,跟在后头走出了骄傲的步伐。记者直走,它也直走;记者停下,它也停下;记者转弯,它也跟着一起转弯。

你能想象带着这样一条机器狗出门遛弯儿的结果吗?

13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在成都高新区一园区里带着哥达遛弯时,不断有人围过来。稀奇的路人对着它拍照合影,也有“技术宅”和工作人员现场探讨背后的技术。

记者实遛机器狗:能舞能唱、步态略僵,成功引起围观……

▲正在测试的机器狗原型

哥达是德鲁动力推出的民用消费领域的初代机器狗,于去年9月完成概念机制作。除了基本行走、后退,哥达还会很多,比如,爬坡、趴下、后蹲、扭一扭、播放音乐等,最快移动速度可达每秒3.5米。

在德鲁动力的研究室内,分布着多台原型机器狗。这些机器狗与哥达的区别在于,体重更轻(约17公斤),且功能各不相同。

在研究人员的操作下,一条机器狗缓缓下蹲,猝不及防往前一扑,记者一行人惊得齐齐往后一退。末了,它又前爪离地蹲在地上,前爪交叠做出“恭喜发财”的动作。

“它可以满足一些特定场景的使用,比如家庭陪伴,但离我们心中理想的机器狗仍有距离。”德鲁动力CEO李学生坦言,由于关节限制,它走路的姿势仍不够自然,做一些动作时机械感较强。但他相信,随着技术升级和版本迭代,未来,机器狗会越来越灵活。

记者实遛机器狗:能舞能唱、步态略僵,成功引起围观……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软件

这样一台面向家庭场景的高配版机器狗,第一批全球预定量近千单,“用户大多以资深技术宅、高收入群体为主”,计划明年初开始交付。

“未来机器狗一定是具备情感交流能力的AI智能体,它不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工作,还能和人类实现实时协作和沟通,这也是哥达的方向。”他提及,随着技术迭代,真正交付的机器狗会具备更多人性化功能。比如,回到家后,它会像真狗一样绕着主人跑几圈,通过视觉技术达到只“认”主人的效果。“但它又比真狗更加智能。”比如,它会和各种体外智能设备绑定,随时监测主人身体健康状况,提醒主人运动锻炼。主人不在家时,它也可以在屋内巡视,发现煤气泄漏、异物入侵时发出警告,等等。

李学生预计,未来3至5年内,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德鲁动力面向家庭的中低端机器狗价格会降至2至3万元一台。

谈未来:

期待机器狗真正融入社会场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哥达这类民用消费领域落地的产品,政府和行业运用,是德鲁动力的主攻市场。

李学生表示,AI机器人解决方案应用非常广泛,人力重复劳作可以替代,人力难以到达危险的场景,机器人也可以替代。比如,一些特定场景如消防救火,对人生命威胁较大,机器人可以在局部替代消防人员侦查火情,降低风险。“当然,以现在的AI机器人技术程度,只能做到局部的替代。”他说。

德鲁动力提供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公安消防、石油化工、公共事业等领域落地。比如,与消防救援团队合作的基于仿生机器狗的堤防险情巡查成套技术装备,通过堤坝险情智能识别技术、感知技术、自适应正则化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等,实现在渗漏、管涌、滑坡、塌陷等常见险情的自动识别,代替传统人工巡堤查险,降低风险。

记者实遛机器狗:能舞能唱、步态略僵,成功引起围观……

▲德鲁动力

至于为何要做四足机器人,除了实现商业化落地,“好玩儿”,也是李学生做四足机器人的原因之一。

德鲁动力的创业史要追溯到9年前,其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专注于机器人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的成都陌云科技X实验室。2018年,针对轮式机器人在复杂局部地形无法作业的行业痛点,李学生提出开发足式机器人的想法。同年,德鲁动力将此前的技术积累如听觉、视觉、控制、感知等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到机器狗一个产品上,一年后,就诞生了一个原型机,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哥达。

面向家庭场景应用、主打情感陪伴的机器狗产品,以及在行业进行落地是德鲁动力未来的两个重点方向。除此之外,李学生表示,这条赛道太大难点太多,仅靠一两家企业去挖掘机器人商业场景应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做赋能型的平台公司,整合行业。”

关于未来,他说,可以期待的是机器狗将真正融入社会场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已有医疗机构定制一批小型机器狗用于替代医疗人员的部分工作,比如查看输液进度,监管病人身体状况等等。也有相关部门计划定制一批巡逻犬,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配合工作人员在街道进行安防巡查。他们也计划和成都社区合作,对特殊人群如视障者提供导盲犬服务等。

“未来,大家逛街溜的狗可能就是机器狗。”他说,这样的场景,随着技术进步,也或将实现。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