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对于王掞来说,太子胤礽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他在胤礽身上也是花费了其半生的心血,其对于太子胤礽的付出甚至可以比肩康熙皇帝。而对于王掞来说,他这样做并不是寄希望于胤礽在登上皇位后,能够为其塑像立祠,让其留名青史,他更希望的是不辜负康熙皇帝授予他的这份嘱托,以及能为整个国家培养出以为合格的君主。

然而最终的结局让王掞无比失望。

太子胤礽的行为不端,广为诟病,并且无论是行为上,能力上,还是品德上,都让康熙皇帝对其是失望透顶,这才有了康熙皇帝在热河“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尽管后来康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只可惜胤礽已经是彻底的无可救药,非但不知悔改,而是只想着报复,甚至还计划着阴谋叛乱,最终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康熙废黜,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这样的结局对于王掞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其打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毕竟他在太子胤礽身上付出的太多,并且这也是为康熙皇帝,为朝廷,为整个国家的付出,如今却全部付之东流,此时王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用“心如死灰”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然而,王掞并不想着放弃,他依然还想着为胤礽做点什么,或许这就是读书人的“执拗”。

于是,对于王掞来说,机会似乎是来了。

西北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乱,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要从皇子中选择一人担任“大将军王”,率领大军亲王西北平叛。

于是在推举“大将军王”的朝会上,九阿哥胤禟率先发言: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个人坐舵儿的将军,刚刚皇上提到‘贤’字,觉得八阿哥最合适。”

十阿哥胤?也是随声附和:

“诸葛亮不会武功,照样打胜仗。”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可以说,尽管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的发言是为了保举八阿哥胤禩,但是这也给了王掞一个绝佳的机会。

一方面,此前一直没有人进行发言,自己如果贸然阐述想法和观点,不仅非常的唐突,还有可能遭到非议和排挤,这个时候九阿哥和十阿哥率先发言,可以说在王掞看来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效果,正好可以接上这个话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九阿哥和十阿哥的话可以说正好说到了王掞的心坎上,毕竟胤礽与八阿哥胤禩一样,都没有打过仗,借着两位皇子的观点,推出胤礽也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王掞说到:

“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潜心忏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赎前愆。”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王掞心里非常清楚,这对于胤礽来说,是一个重新翻身,甚至是重新坐上太子之位的机会,毕竟康熙也已经步入暮年,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了,况且此前,康熙已经有过一次复立胤礽的经历,他也希望争取到这次机会。

只不过康熙对于王掞的想法是立即否定,还对胤礽施以了惩罚性的措施,而这也宣告了王掞想让推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的幻想直接破灭。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实际上,对于王掞来说,这也是他对于康熙皇帝的一次试探。

此时距离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圈禁在咸安宫,已经过去了有五六年的时间,此时的王掞并不清楚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态度和想法,因而才会依旧抱有着幻想。

王掞非常清楚,这次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即便是康熙没有让胤礽带兵的想法,否定了王掞的建议,但是他至少也让康熙明白胤礽的悔改的之意,希望改善康熙对于胤礽的看法,并且看看康熙此时对于胤礽有什么样的态度。

只不过,康熙的回答让王掞彻底的心凉了。

“他想跃马疆场,将来好带兵来逼宫?他既然想骑马,就把他关关到上驷院去?那干脆就让他和马住在一起得了。”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这不仅仅是说明此时的康熙依旧没有原谅胤礽,且不说胤礽能不能重登太子之位,就连在获自由都是一种奢望。从康熙皇帝如此决绝的回答中,王掞的心中也彻底明白,太子这次是彻彻底底的被废黜了,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就此付之东流。

尽管王掞已经是失望透顶,万念俱灰,但是此时的他依然想到的是身上的这份责任,既然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太子,那就扶保以为真正适合的君主。因而在此之后,王掞开始将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雍正身上,在他看来,雍正是所有皇子中真心为了朝廷用心办事的人,而在生命的最后,他也帮助雍正“羞死”了郑春华,除掉了雍正一个巨大的掣肘和把柄,然后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算是帮助雍正走完了最后的一程。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最后再提一下,《雍正王朝》中的王掞,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如同剧中一样,也算是饱学之士,还在康熙朝时期文渊阁大学士,位高权重。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王掞主动上疏请奏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而遭到了康熙的训斥,并且其子也被罚代戍西陲,而王掞本人也在雍正朝时期去世。王掞作为传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地长子继承制”的执拗,使得他在胤礽被废十年之后,依旧坚持推荐胤礽,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原型,他才得以被写进《雍正王朝》,成为胤礽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吧。

《雍正王朝》中,王掞为何要执意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