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子产坚守立场,不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也确保了郑国人民的安全

我们都知道,子产拥有刚毅不拔的个性,以及独到见解。其实,在童年时,子产就已经展露出其聪慧的本能。

鲁襄公八年,郑国子国、子耳兴兵讨伐蔡国,并且俘获了公子燮。这一大胜,使得郑国国人皆喜,只有子产“语重心长”地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如此的言论,惹得子国当场怒斥了子产——小孩子懂什么!然而,后来果然发生楚国来讨伐一事。子产以小小年纪就看出郑国身为小国的宿命,可见其天赋。

众所周知,郑国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尴尬的——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但是子产的外交工作,并非是事事委曲求全,反而是不卑不亢,做得有声有色。

子产坚守立场,不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也确保了郑国人民的安全

晋楚争霸

鲁襄公二十二年,晋国要郑国来朝,郑国派当时职为“少正”的子产前往。面对晋国的不悦,子产对从前子驷在郑国执政时,之所以有叛服无常行为的原因,作出了一番说明,并且用严厉的口吻,对晋国说:“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这一番话,深刻地表达出郑国作为小国的为难之处,并且言语中似乎软中带硬。子产以如此完美的外交辞令来对付晋国,当然使晋国人无话可说了。

子产善于言辞的特点,也表现在他奉劝范宣子“轻币”的书信中。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中,郑人病之”,正因如此,子产才写了一封信给范宣子。信中明确地指出“重币”的坏处,并真心实意、情感真切地劝范宣子“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子产讲得头头是道,也深深地打动了范宣子。

子产坚守立场,不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也确保了郑国人民的安全

《春秋左氏传》

另外,在鲁襄公三十一年时,郑国带着大批礼物到晋国朝聘时,晋国不但借故不接见,而且疏于招待。子产一气之下“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这样的举动自然引起了主人的不悦,并且对子产加以指责。

此刻的子产,面对强大的晋国,并没有忍气吞声,反而义正言辞、理直气壮地说明来意,表达了身为小国的战战兢兢,对于奉献给晋国的贡品一直不敢怠慢,诚惶诚恐地赶快送来,偏偏遇上同为姬姓的鲁国丧事,因而拒绝见客,害得这些贡品无处可放,又怕被日晒雨淋而腐坏,如果遭到怪罪,郑国承担不起,所以才会打坏围墙放礼物,这也是不得已之举。

接下来,子产将当时的晋国待客之道,与晋文公时的“宾至如归”相比:晋文公自己住的宫室非常简陋,却将接待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富丽堂皇,里面设施齐全,让人什么都不用担心,而且晋文公也不会耽误宾客的时间,更不会荒废公事;反观现在的晋君,自己住着豪华的宫室,却让诸侯住在如同奴隶房间一般的屋子里,空间狭小不说,又不知何时才会来接见宾客,让人时时刻刻担心着贡品不知会不会被偷窃或者损坏,所以希望能早些献上礼物,至于打坏的围墙,会妥善修好再走人。

子产大吐满腹怨气,连珠炮一般的话语,说得晋国人惭愧万分,他们俯首认罪,赶忙以隆重礼节来迎接郑伯,使子产成功地达成了又一次有尊严的外交,连叔向也以子产发挥了外交辞令的最佳功能来称赞他。

子产从事外交工作,非常重视国家的尊严。他的表现一向是不卑不亢的,他从不会因为对方国家大、实力强就对其言听计从、任凭宰割。

子产坚守立场,不仅维护了郑国的尊严,也确保了郑国人民的安全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左传》云:“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橐而入。许之。”

楚国公子围和公孙段氏结为亲家,按照常理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事,而且楚国是大国,小国郑国应该高兴才是。然而,楚国带来大批的军队迎亲,这样的做法,令郑国人胆战心惊。

子产也担心楚国会有不轨的行动,他为了防范于未然,就让楚国军队住在郑国城外。公子围完成聘问之后,楚国人又要率领众人入城迎亲,子产再派人加以回绝。虽然楚国假意为丰氏抱屈,又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侮辱了郑国国君”,子产都不为所动,断然拒绝。最后,伍举知道郑国早已有所防备,只好“垂橐”,表示自己绝对没有兵器,最终才得以入城。

子产坚守立场,不因为对方国家实力强、国家大就屈服于其淫威之下,展现出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子产的所作所为,不仅保障了国格,也确保了人民的安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