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编者按:前段时间的国庆阅兵,各种武器的亮相,整齐地军容,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那么,在古代,阅兵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就通过唐代史料记载,讲一下盛唐阅兵的章程以及实例。在唐朝,阅兵称作讲武。唐代的阅兵讲武一般在每年的仲冬之月,正好是农闲之时。在都城之外举行阅兵典礼。首先需要提前十一天由有司上奏请求阅兵,随后,皇帝同意后,兵部便接受诏令准备阅兵。命令各军将帅挑选精锐部队参加,并且准备讲武场地,场地一般长宽一千二百步,四处各有通道进行入场。又建步兵和骑兵的军营,总共为六军,左右厢各分三军,以北为首。左右军之间相隔三百步,立标柱五根,标柱之间相隔五十步,作为两军行进停止的界限。另外在北厢开辟一块场地,面向南方。讲武前三日,尚舍奉御在北厢场地安置帷宫。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讲武前一日,阅兵将帅和士兵则集中在帷宫训练,树旗帜作为军门,各如所在方位之色。在场地中间和四角都树立五彩牙旗及部署旗鼓甲仗。大将之下,各有统帅。大将披甲骑马,教习士兵演练。各军士兵年少者在前,年长者在后,队列调头则成相反序列。身高者拿弓箭,矮者拿戈矛,有力者拿旌旗,勇敢者拿钲、鼓、刀、楯为前行,随后是槊兵,手持弓箭者在最后。士兵看旌旗和金鼓号令而行动,在讲武之前,要让他们熟悉旌旗,金鼓的调度。偃旗而跪,举旗则起,击鼓则进,鸣金则止。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唐军重步兵

阅兵之日,在天明之前十刻全军戒严,五刻全体士兵披甲,步军列成直阵等待,大将立于旗鼓之下,六军各有鼓十二面,钲一个,大军号四个。距天明七刻,敲鼓一次戒严,侍中启奏开宫殿门以及城门,五刻,第二次戒严,侍中举笏板启奏“请宫中戒严”。随后,参加讲武的文武百官先到达,均穿公服,有司负责准备小驾仪仗,二刻,第三次戒严,侍卫官们各自督导本队和鈒戟依次进入,陈列在殿廷。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朝禁军

随后皇帝乘坐革辂车来到阅兵场地,兵部尚书披甲骑马在旁侍卫引导,车驾从北门进入,到达两军的北方停车,面朝南向。黄门侍郎请皇帝下车,然后进入帷宫、兵部尚书停在东面,面向西。领军带开小驾仪仗,骑士站在皇帝驻地四周,侍卫之臣左右站在帷宫之前,以北为首。九品以上官员都身穿公服,分东、西向站在侍卫之臣十步处,两边都以北为首。各州派来的使者和蕃客提前集中在北门外,来自东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道东,西方和北方的站在西。皇帝将要到达时,奉礼官说:“再拜”。在位所有人都要下拜两次。皇帝进入帷宫后,谒者引诸州使人,鸿胪引蕃客,来自东方和南方的站在帷宫东北,西方和北方的站在西北,观看者站在皇帝驻地骑士仪仗外的四周,随后,阅兵正式开始。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皇帝乘坐的革辂车

首先吹大军号三遍,中军将各用鼙鼓传递号令,左右两军都击鼓。敲三遍鼓后,有司偃旗,所有步兵跪下。果毅将军以上的将领。各自集中在本军中军,左军中军大将站在旗鼓之东,面向西。右军中军大将相反。两军大将誓师''今行讲武,以教人战,进退左右一如军法。用命有常赏,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各军将站在他的南边,两翼都向北,听大将誓师。左右三军各以长史二人,振铎传递誓词,各果毅将军分别把誓词告诉本部,全军击鼓高呼宣誓,有司举旗,各军起身行进。到了第一处标柱后,前排敲钲,全军停步。再敲三遍鼓,有司偃旗,全军跪下。又击鼓,有司举旗,全军起身,急速齐步跑到第二处标柱后,就停下,开始阵法变换。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讲武场地平面图

东军敲一遍鼓,举青旗列成直阵;西军也敲鼓,举白旗排成方阵应对。第二轮西军敲鼓,举赤旗排成尖阵,东军则举黑旗排成曲阵应对。第三轮东军击鼓,举黄旗排成圆阵;西军则举青旗排成直阵应对。第四轮西军击鼓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以赤旗为尖阵。第五轮东军击鼓以黑旗为曲阵,西军举黄旗为圆阵。两军各以青黑黄白赤五色旗展示五种阵型。凡是布阵,先举旗为客军,后举旗为主军。每一轮变换阵型,两军各自派出五十名刀盾手出阵对战,第一次、第二次挑战两边轮流做出勇敢和怯懦的状态,第三次挑战做出势均力敌的状态,第四。五次挑战要做出胜败之势。每次变换阵势时,先敲鼓的要先变为直阵再变换其他阵法。五轮阵势变换结束后,两军都列成直阵。击鼓三次,偃旗,全体步兵跪下,高呼,击鼓起身,左右军齐步奔跑到中间标柱处,相对击鼓,然后撤回,每退到一处标柱前,都要听鼓声而下跪起身,然后恢复阵型。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骑兵出阵

此时,步兵演练结束,侍中跪下启奏“请观骑军”,承制说“可”。两军骑兵则出阵,如同之前步兵的流程,除了不需要下跪。每阵各出八名骑士挑战。五阵结束之后,有关人员大力敲鼓,两边骑兵向前,到中央标柱处勒住战马相对而停,进行马上兵器交战演练。凡是兵器的交战,需要之前严格的训练,均不得用兵刃伤到对方。演练结束后,骑士整队排列。侍中启奏说:“侍中臣某言,礼毕,请还。”阅兵即正式结束。皇帝在千牛卫将军的陪同下乘车离开,戒严解除,将士各自整队而回。在唐朝前中期,对于讲武活动的进行是相当重视的,在《唐律疏议》卷十六《擅兴律》中规定“诸大集校阅而违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帅犯者,加二等。即差发从行而违期者,各减一等。”用严格的法令来保证讲武的顺利实施。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据《册府元龟》《唐会要》记载,唐代大规模的讲武活动共有十二次,其中高祖三次,太宗两次,高宗三次,玄宗一次,肃宗二次,代宗一次。上文的场地规模属于平常规定,实际上场地会大得多。最大规模的一次讲武当属唐玄宗在开元元年(史载先天二年应为开元元年)骊山之下举行的讲武,动用兵力二十万,甲胄金光照耀天地,李隆基亲自身穿戎装手持大立于阵前,声威震天。长安百姓和士人争相观看,以至于周边的道路都被完全堵塞。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如此庞大的规模,自然也容易出一些问题,兵部尚书郭元振就因军容不整而被唐玄宗命令斩首,多亏宰相刘幽求和张说求情才宽恕。而运气不好的给事中唐绍和右金吾将军李邈则被直接斩首。因为严重的处罚行为,导致部分士兵失去了秩序,而只有薛讷和解琬军阵容严整,不受影响,即使唐玄宗派的轻骑到军营门前召集二人,也不得进入。颇有当初周亚夫细柳营的风范。为此唐玄宗嘉奖了薛讷,薛讷治军严整,也在之后的武街之战中大破吐蕃十万。

中国古代咋阅兵?阅不好兵部尚书砍脑袋,阅的好直接上战场

▲唐玄宗骊山阅兵

最后几次阅兵则出现在肃宗朝和代宗朝,在阅兵之后,诸军便出发与安史叛军决战,阅兵更多是为了激励诸军的士气,激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在之后的中晚唐,国内藩镇林立,财政困难。动荡的局势和困难的财政使得阅兵活动难以继续,虽然偶有中兴,大规模的阅兵行为也未再出现,前中期彰显唐朝国力强盛的讲武活动就此消亡。

《新唐书·礼乐志》兵部承诏,遂命将帅简军士,除地为场,方一千二百步,四出为和门。又为步、骑六军营域,左右厢各为三军,北上。中间相去三百步,立五表,表间五十步,为二军进止之节。别墠地于北厢,南向。前三日,尚舍奉御设大次于墠。

《新唐书·礼乐志》诸州使人及蕃客先集于北门外,东方、南方立于道东,西方、北方立于道西,北上。驾将至,奉礼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入次,谒者引诸州使人,鸿胪引蕃客,东方、南方立于大次东北,西方、北方立于西北,观者立于都墠骑士仗外四周,然后讲武。

《通典·礼九十三·军礼》东军一鼓,举青旗为直阵,西军亦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以应之;次南军一鼓而举赤旗为锐阵,北军亦鼓而举黑旗为曲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黄旗为圆阵,西军亦鼓而举青旗为直阵以应之。次西军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亦鼓而举赤旗为锐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黑旗为曲阵,西军亦鼓而举黄旗为圆阵以应之。

《通典·礼九十三》讲武罢,侍中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讲武礼毕,请还。''俯伏,兴。皇帝降御舆,侍卫如常仪。皇帝升辂,太仆卿立授绥,升讫,敕车右升,千牛将军升辂陪乘。黄门侍郎奏请銮驾发引,以下如圆丘还宫仪,唯不作鼓吹,不撞蕤宾。解严讫,将士各还。明日群官奉参起居如别仪。

《册府元龟》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日,讲武於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戈铤金甲,照耀天地。列大阵於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帝亲擐戎服,持大鎗,立於阵前,威振宇宙。长安士庶,奔走纵观,填塞道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神策军兵马使,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