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爱我 孝何难

亲爱我 孝何难

文丨刘旭刚

普天下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子女,比爱护自己的生命都有过之而不及,可有些子女却不懂得感恩,良知泯灭,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反差有违伦理,令人不齿,正如孟子所言,儿女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女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子女。我们做儿女的都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孝老敬亲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道精神源远流长,一个“孝”字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孝,从事亲开始,而事亲,最基本的就是要赡养父母。《论语·里仁篇》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子女需时常守在身边尽孝。即便是外出,也一定要给父母报平安。《孟子》说:“人少,则慕父母……大孝终身慕父母。”人在幼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依恋父母。而大孝,则是终身依恋父母。

现如今,有人理解为:赡养父母,让衰老的父母有食暖腹,有衣暖身,有瓦遮头。陪伴父母,当孤单的父母有人聊天,有人解闷,有人牵挂。依恋父母,让父母一如既往,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亲近和关爱。

亲爱我 孝何难

当下,人们的工作繁忙紧张,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听一些人感叹: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赶往单位上班,急活儿一个接着一个,经常加班加点,很晚才能回到家中休息,身心疲惫至极,孝敬父母力不从心。也有人唉声叹气:上有老下有小,日常生活、买房、养育孩子等开支很大,家庭收入不算太高,拿出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无能为力。还有人自我抱怨:父母年纪大了,脾气越来越不好,听不进劝说,让人无可奈何,想尽孝心父母不答应。

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可以听出,孝敬父母比较难,感到孝子难当、孝心难尽。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确实面临一些新的难题,有客观上的条件所限,也有主观上的难言之处,需要人们用新的孝道理念,化解新的孝道难题。

过穷日子的时候,儿女给父母买些好吃的,添置一些新衣物,让老人衣食无忧,能够安享晚年就算是尽孝道了。现在日子富裕了,父母不缺吃、不缺穿、有住房,多多少少还有一些积蓄,每月国家也要发给养老金或救济金,过去重物质关怀的尽孝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加以转变,把尽孝心转变到主要在精神上给以慰藉,在“敬”字上下功夫。

亲爱我 孝何难

孔子就曾说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算养骡子养马,也需要按时给它喂点草料呢,如果对父母态度不恭敬,就算赡养父母,和养骡子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这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父母通情达理时要“敬”,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或有怨恨的时候,也能够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让父母着急生气、担惊受怕,让父母心情愉悦、为自己有出息的儿女引以为豪,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弟子规》,意思是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这句话启示我们,孝敬父母说难也不难,无论你有没有钱、钱多或钱少,只要有孝心,讲孝道,用真情,再难也能孝敬好自己的父母。

不要让父母孤单寂寞。无微不至的“精神关怀”,能够让父母找到情感的归宿,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正所谓“陪伴是最好的礼物。”能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最好,若因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或是在外地工作等原因,不能经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也要“常回家看看”,隔山差五的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问候,聊聊家常,汇报汇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有条件的话,陪父母看看电影、听听戏,带着父母一起去旅游,见见世面、开开眼界,领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优生优育好下一代,让父母能够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亲爱我 孝何难

不要让父母挂念担忧。《弟子规》中所言: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必告,反必面。”

意思是讲,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些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是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古人在启蒙教材中就教导孩子不能让自己的父母担忧挂念,现代的人们同样应该这样做。

有句俗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女的安全,我们作儿女的出门远行,一定要及时给父母报个平安,并处处注意做到安全,搞好自身防护,避免遭到人身侵害。即便是下班不能按时回家,如果到家时间比较晚,也要和父母说一声,路上小心别出事,免得让父母挂念睡不好觉。儿女身体健康,也是父母最看重的。做到生活有规律,吃喝有节制,坚持体育锻炼,把身体保养好,能够健健康康的,不让父母挂念担忧,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行”。

不要让父母失望懊恼。每一双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我们做儿女的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遵守法纪,恪守公德,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成为报效国家的人,让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是失去信心,失望透顶。

亲爱我 孝何难

面对脾气不好、不听劝说的的父母,儿女要有耐心,不能厌烦。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顺者为孝,千万不能顶撞、训斥、甚至打骂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讲,考验孝还是不孝,关键看不仅形式上要做到孝敬父母,还要发自内心深处,真正敬重关爱父母,随时随地在眉宇之间、在言行之中都能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才是孝道的精神所在,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礼记·祭义》中有一段话: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

真正孝敬父母之人,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始终如一的保持和悦之色。无论你嘴上说心里多么敬爱父母,为父母做过多少事情,为父母操过多少心,但你要是经常顶撞父母,不给父母好脸色看,又怎么能算是一个孝子呢?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这样的道理不难理解,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念手足之情,赡养父母你推我躲,财产分配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争吵不休,甚至闹到法院裁决,父母心情能好吗?肯定会非常伤感。由此可见,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讲亲情,尽孝心,这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孟子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之子,丧尽天良,遭人唾弃,天理不容;孝道之人,令人敬佩,美名远扬,必有福报。亲爱我,孝不难。我们都要做讲孝道的子女,一代一代传承好中华民族的美德,让家庭和睦,为社会增添和谐。

编辑丨徐德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