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愛我 孝何難

文丨劉旭剛

普天下的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子女,比愛護自己的生命都有過之而不及,可有些子女卻不懂得感恩,良知泯滅,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反差有違倫理,令人不齒,正如孟子所言,兒女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女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能做為子女。我們做兒女的都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孝老敬親的實際行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道精神源遠流長,一個“孝”字可以說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

《孝經》中說:“夫孝,始于事親。”孝,從事親開始,而事親,最基本的就是要贍養父母。《論語·裡仁篇》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世時,子女需時常守在身邊盡孝。即便是外出,也一定要給父母報平安。《孟子》說:“人少,則慕父母……大孝終身慕父母。”人在幼小的時候,自然而然地依戀父母。而大孝,則是終身依戀父母。

現如今,有人了解為:贍養父母,讓衰老的父母有食暖腹,有衣暖身,有瓦遮頭。陪伴父母,當孤單的父母有人聊天,有人解悶,有人牽挂。依戀父母,讓父母一如既往,感受到發自内心的親近和關愛。

親愛我 孝何難

當下,人們的工作繁忙緊張,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大,在孝敬父母方面,常聽一些人感歎: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趕往機關上班,急活兒一個接着一個,經常加班加點,很晚才能回到家中休息,身心疲憊至極,孝敬父母力不從心。也有人唉聲歎氣:上有老下有小,日常生活、買房、養育孩子等開支很大,家庭收入不算太高,拿出更多的錢來孝敬父母無能為力。還有人自我抱怨:父母年紀大了,脾氣越來越不好,聽不進勸說,讓人無可奈何,想盡孝心父母不答應。

從他們的言談話語中可以聽出,孝敬父母比較難,感到孝子難當、孝心難盡。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孝敬父母确實面臨一些新的難題,有客觀上的條件所限,也有主觀上的難言之處,需要人們用新的孝道理念,化解新的孝道難題。

過窮日子的時候,兒女給父母買些好吃的,添置一些新衣物,讓老人衣食無憂,能夠安享晚年就算是盡孝道了。現在日子富裕了,父母不缺吃、不缺穿、有住房,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積蓄,每月國家也要發給養老金或救濟金,過去重物質關懷的盡孝理念已經不合時宜,應該加以轉變,把盡孝心轉變到主要在精神上給以慰藉,在“敬”字上下功夫。

親愛我 孝何難

孔子就曾說過: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喂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态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不能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這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父母通情達理時要“敬”,父母管教過于嚴厲或有怨恨的時候,也能夠尊重父母,聽從父母的正确教導,不讓父母着急生氣、擔驚受怕,讓父母心情愉悅、為自己有出息的兒女引以為豪,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弟子規》,意思是父母對我們态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不喜歡我們或管教過于嚴厲的時候,孝順父母才是難能可貴。這句話啟示我們,孝敬父母說難也不難,無論你有沒有錢、錢多或錢少,隻要有孝心,講孝道,用真情,再難也能孝敬好自己的父母。

不要讓父母孤單寂寞。無微不至的“精神關懷”,能夠讓父母找到情感的歸宿,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正所謂“陪伴是最好的禮物。”能經常陪伴在父母身邊最好,若因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或是在外地工作等原因,不能經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也要“常回家看看”,隔山差五的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問候,聊聊家常,彙報彙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有條件的話,陪父母看看電影、聽聽戲,帶着父母一起去旅遊,見見世面、開開眼界,領略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要積極響應政府的号召,優生優育好下一代,讓父母能夠享受“含饴弄孫”的天倫之樂。

親愛我 孝何難

不要讓父母挂念擔憂。《弟子規》中所言:

“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出必告,反必面。”

意思是講,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是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是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些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挂;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是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古人在啟蒙教材中就教導孩子不能讓自己的父母擔憂挂念,現代的人們同樣應該這樣做。

有句俗話,叫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女的安全,我們作兒女的出門遠行,一定要及時給父母報個平安,并處處注意做到安全,搞好自身防護,避免遭到人身侵害。即便是下班不能按時回家,如果到家時間比較晚,也要和父母說一聲,路上小心别出事,免得讓父母挂念睡不好覺。兒女身體健康,也是父母最看重的。做到生活有規律,吃喝有節制,堅持體育鍛煉,把身體保養好,能夠健健康康的,不讓父母挂念擔憂,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孝行”。

不要讓父母失望懊惱。每一雙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我們做兒女的不能辜負父母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遵守法紀,恪守公德,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成為報效國家的人,讓父母感到驕傲和自豪,而不是失去信心,失望透頂。

親愛我 孝何難

面對脾氣不好、不聽勸說的的父母,兒女要有耐心,不能厭煩。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應順者為孝,千萬不能頂撞、訓斥、甚至打罵父母。從某種意義上講,考驗孝還是不孝,關鍵看不僅形式上要做到孝敬父母,還要發自内心深處,真正敬重關愛父母,随時随地在眉宇之間、在言行之中都能表現出和悅的神色和敬意,才是孝道的精神所在,這也是最難做到的。

《禮記·祭義》中有一段話: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

真正孝敬父母之人,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始終如一的保持和悅之色。無論你嘴上說心裡多麼敬愛父母,為父母做過多少事情,為父母操過多少心,但你要是經常頂撞父母,不給父母好臉色看,又怎麼能算是一個孝子呢?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孝道就在其中了。這樣的道理不難了解,如果兄弟姐妹之間不念手足之情,贍養父母你推我躲,财産配置設定你争我奪,互不相讓,争吵不休,甚至鬧到法院裁決,父母心情能好嗎?肯定會非常傷感。由此可見,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支援、互相謙讓,和睦相處,講親情,盡孝心,這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孝。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展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一個“孝”字寫盡了天下兒女對父母孝養、孝敬的真摯感情,寫出了對社會上所有老人的關愛與幫助。一個“愛”字道出了千萬父母對兒女的真摯感情,也道盡了千萬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真心回報。

孟子認為,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之子,喪盡天良,遭人唾棄,天理不容;孝道之人,令人敬佩,美名遠揚,必有福報。親愛我,孝不難。我們都要做講孝道的子女,一代一代傳承好中華民族的美德,讓家庭和睦,為社會增添和諧。

編輯丨徐德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