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华夷之辨的态度就很明确,只要认可中华文化的,都是中国人,血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何世礼就是这样一位以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的混血儿,他是香港名门之后,抗战时升至国军上将。
何世礼的父亲何东,是香港有名的富商,乐善好施,被英皇授予过爵士封号。这一家子直到今天,在港澳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何东一个胞弟的孙子叫何鸿燊,是澳门赌王。何东兄长有个外孙叫李小龙,国际影星。何世礼正是他们的叔舅长辈。

何世礼非常热爱祖国,总督麦士礼曾经问他是否以大英子民为荣,九岁的何世礼回答他,我是中国孩子,我以此为荣。等他成年后,父亲何东曾想让他加入英国籍。哪知何世礼坚持不肯,甚至上诉法院,判决自己可以继续拥有中国籍贯。
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弱、黑暗之中,何世礼丝毫不以为异,他要做的是报效祖国,抵抗外族侵略。何世礼把参军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他首先报考国内的军校。
由于陪同母亲回南京礼佛,何世礼第一个军校是南京的陆军军官学校。可是还没学到多少东西,江苏浙江两省军阀便打了起来,军校资金被抽去作战,办不下去了。何世礼只好回到香港。
何世礼是香港爵士之子,很方便地考入了英国和法国军校,攻读炮兵专业。何世礼虽是出身豪门,但学习刻苦,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还受到法军福煦元帅的赞誉。
读完军校回来,何世礼发现祖国大地上战事激烈,正是军人用武在地。可他没有投入战争,因为当时正是中原大战,几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打内战。国民党表示可以安排何世礼去海军或陆大,何世礼对此毫无兴趣,他要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线去。
最终,何世礼选择东北军作为自己的军事生涯第一站。张学良对他的学问和见识非常满意,想授予他上校军衔,让他在安全的司令部任参谋,被何世礼拒绝,坚持要从基层做起。
何世礼在炮兵部队历任中队长、大队长、团长。何世礼认为日本军部对东北虎视眈眈,早晚会发动战争,因此建议张学良将飞机、兵工厂等战略资产赶紧撤入关内,以免损失。张学良舍不得东北老家,迟迟下不了决心。
“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挡政策让东北军不战自溃,何世礼所在的部队也丢弃了所有新式火炮,一路逃回关内。直到长城抗战,何世礼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向日军倾泻大量复仇的炮弹。
1934年,张学良保送何世礼去美国军校,继续深造。回国后,正准备改任通讯部队上校。正在此时,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何世礼从香港省亲一回来,便被解除军职,并监视起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何世礼被薛岳调到第三战区直属炮团。这个团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重炮团,但是已经在淞沪会战中,损失了所有重炮。何世礼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给炮团增添了器材,还从宋子文手里调来一批火炮和炮弹。
随后何世礼参加了兰封会战、武汉会战,指挥炮兵痛击日寇,多次获得军功勋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他加入过反攻缅甸的远征军,还利用香港的关系,为国民政府收集日军的情报。
美军大规模援华后,由于何世礼与美军魏德迈中将是同学,蒋介石便让何世礼担任后勤总监,方便与美国人联系援华物资事宜。此时,何世礼已是国军中将。
何世礼在派系林立的国军军队中,实际上并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重视,从未作为军事主官在一线带过兵。军衔虽然升至二级上将,只比蒋低一级,但担任的大多是后勤和使节性的职务。国民党更多地是把他当成一块招牌在使用。
父亲何东去世时,指定三儿子何世礼继承家业。从未经商的何世礼却得到了富豪父亲的认可,也算是对他的信任吧。何世礼借此机会,辞去了台湾的军职,专心回家经营。
晚年的何世礼,两度探望过张学良。他支持“一国两制”,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和繁荣。1998年7月26日,何世礼在香港安然去世,这位生在香港,矢志做中国人,为国贡献无数的老英雄,将永远被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荣耀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