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日军侵华是中国不能忘却的伤痛。国难当头,14年抗战中涌现了大批杰出将领,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位,传奇而富有争议。汤恩伯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心腹大将,是国民党抗日中的中流砥柱,也是少数为日军所忌讳的抗日名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马谡其人不可重用。近代史上李宗仁也对蒋介石说汤恩伯此人不可重用。难道说汤恩伯也是徒有其名,没有军事才能?汤恩伯其人究竟如何?汤恩伯为何身死在日本手术台上?

“小诸葛”汤恩伯
汤恩伯原名汤克勤,1900年降生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一个叫汤村的小村子。1921年,21岁的汤恩伯决意东渡日本求学。1926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抗战一线。汤恩伯指挥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抗日战役,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随枣会战。其中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最大胜利,歼敌两万余人,重挫日军锐气,坚定了中国军民上下一心抗战的决心。
在这场战役中,汤恩伯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精准预判了日军会采取两面夹击的包围战术,于是当机立断调转兵力,化被动为主动,来了个反包围,将敌人迫退至台儿庄剿灭。一战成名,汤恩伯凭借其神机妙算的作战方式有了“小诸葛”的美名。
然而解放战争时期的汤恩伯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历史重演,主角却不是汤恩伯。在孟良崮一战中,我军的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如数围歼了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首——74师兵团,使华东地区的战局转危为安,而汤恩伯却因逡巡不进延误了战机,给国军造成重大损失。
“水旱蝗汤”汤恩伯
1938年,战线危急,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指示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的黄河奔涌而下,确实阻碍了日军西进步伐,却也导致河南地带水患肆虐,殃及无辜百姓。
民生未息,四年过后,河南地区又逢旱灾、蝗灾。多重灾祸累加在古老的中原地区,以致河南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生死大半。
雪上加霜的是,恰逢汤恩伯率领的第31军团驻扎在河南,他不仅不恤民情,反而要求河南百姓供部队免费驱使,使之掘壕沟、做饭,甚至像寸草不生的蝗虫一样疯狂蚕食百姓,搜刮军费。这等恶劣行径使得汤恩伯荣获了另一个美名“水旱蝗汤”。水过留痕、雁过留声,这些天灾人祸都切实地发生到了河南百姓身上,百姓的痛苦不得而知,好在我们还能从一些影史瞬间略窥一二。
卖师求荣以致身败名裂
虽然张恩伯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做法让很多人对他不满,甚至孟良崮一战中贻误战机导致国民党的一位高级将领张灵甫被杀,蒋介石对此怒不可遏,用手杖将他打得满身是血,因此内外多有怨怼。但是真正让他污名在身的还是他最让人鄙夷的卖师求荣一事。
时间回溯到1920年,汤恩伯讲武堂毕业后,成为陈仪部下,陈仪时任浙军第1师师长,由此结下了缘分。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期间,汤恩伯萌发了东渡日本求学的心思,于是汤恩伯向陈仪呈上了一封自荐信,信中言辞恳切地说自己渴望去日本学习先进军事技术,以此报效祖国,无奈于经济困难,恳请陈仪资助。
从日本学成归国后,汤恩伯因为感恩陈仪的雪中送炭而将自己名字由汤克勤改为汤恩伯。之后又拜陈仪为恩师,认陈仪为干爹,还与陈仪的义女王锦白喜结良缘,觅得如花美眷。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厚,可以说汤恩伯能够在国民党中步步高升、平步青云,恩师陈仪功不可没。
1949年国共大决战之际,国军节节败退,人心背向,大厦将倾。陈仪准备弃暗投明,向我军投诚,也给了汤恩伯一封策反信。不料汤恩伯回信里满口应允,暗中却将信件转交给蒋介石。虽然汤恩伯恳求留陈一命,但终是无力回天,最终他的恩师陈仪被捕枪毙。
从此以后,他的妻子王锦白也和他断绝来往,只留下四女儿汤国丽一人在台湾,携其他子女远走美国,每天靠打工挣点生活资源。讽刺的是,汤恩伯卖师求荣也没能如加官进禄的愿,反而背上了一世骂名。
1954年,汤恩伯患胃病赴日治疗,未想手术操作失误身亡在异国他乡的手术台上。汤恩伯去世后,他的妻女生活也屡遭磨难。且因受牵连,出走美国的妻子王锦白和女儿也穷苦度日,加之异地生存语言文化诸多不通,生活极度穷困潦倒。
汤恩伯,一位屡建奇功的抗日名将,一位蚕食百姓的蛀虫军官,一位卖师求荣的卑劣小人,复杂多变,很难对这样的人作出恰当评价,也许是时势造英雄。但是战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惨烈的,前辈们的英勇无畏的牺牲换来今天的安宁祥和。唯愿人民远离战争伤痛,世界和平,岁月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