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作者:佳易博览

作者:山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冲因在影片《小花》中的出色表现,斩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如日中天。

而陈冲这个名字,却由外公所取,意思是“第二个阿中”。阿中,就是陈冲的妈妈张安中,也是今天的女主。

之所以想写张安中,是缘自一张美丽的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塑造了这么一位优雅的女性……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01

张安中老爸张昌绍,1906年出生于嘉定县,少年时在一家私人医院当学徒,后来考进上海医学院。

1937年,张昌绍留学英国,1939年获伦敦大学医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那时的他,身边有妻子史伊凡相伴。而两个女儿,则留在了国内。

1941年,上海遭日军侵占,正在哈佛大学进修的张昌绍,怀着抱效祖国的强大心愿,毅然回国。此时的上海医学院,已迁至重庆歌乐山,张昌绍赴渝后担任药理学副教授,并担任中央卫生实验室研究员。

在歌乐山,张昌绍与妻子、长女阿中住在竹片泥巴的房子里,尤其冬天,四处漏风。张昌绍下班一回家,就脱下西装换上棉袍,脚下一只炭炉,开始撰写。

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张昌绍完成了《实用药理学》、《现代治疗学》、《青霉素治疗学》、《磺胺类化学治疗法》等著作。随着磺胺药和青霉素等抗菌药物被介绍了中国临床,在药源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这些书对正确用药、节约用药起到了指导作用,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在内地,也激发如饥似渴的需求。

只可惜,在文革中,一直从事科研工作的张昌绍,忽被终止工作,开始被斗的序幕。最令张昌绍不可理解的是,一位他最喜欢的学生就参与其中。

士可杀,不可辱,张昌绍服用了自己实验室的药剂自杀,那是1967年12月20日。据说,一度还检验不出他服用的是啥。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02

张安中的老妈,大名史伊凡。一听这名字,就知不是一般人,二班滴。小时的她,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有着“世界物理女王”之称的吴健雄,就是她的校友。后来,史伊凡又在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习教育。

1932年“12.8”事件爆发后,史伊凡加入上海医学院组织的第四救护队,奔走在抗日战场上。与夫君留学英美回国后,史伊凡一个人,开办了一家现代医学出版社。而夫君的著作,统统从这里走向市面。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书还被中共地下党送到了解放区。周公还特意写了一张表示感激的收条。这张收条,一直被史伊凡珍藏着。

文革初期,史伊凡也曾自杀,但幸运的是,阎王爷并未收留她。否则,爹妈都死于非命,这让阿中情何以堪?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03

最让阿中记忆犹新的,当属1946年他们全家随上海医学院从重庆回到上海的场景。从泥巴竹片的房子,一下升级到新楼房,这让阿中如在梦境中,不时地拧一下水龙头,再按一下电灯开关,心里感慨:有水有电的日子真是好啊!

阿中,女承父业,考入上海医学院,后成为一名病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她的夫君,大名陈星荣,放射科专家,懂英、法、德三国外语,曾为上海华山医院的院长。没错,就是大名鼎鼎张医生张文宏所在的医院。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公子大名陈川,公主就是陈冲。

在陈冲眼中,老爸老妈绝对民主。3岁时,不吃饭可以玩泥巴;7岁时,不写作业可以跳墙。对此,老爸老妈,从来都不当回事儿。他们只是告诉陈冲,对女孩子来说,有知识比漂亮更重要。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因此,陈冲特喜欢读书,她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多读书可以读到更多的人格与人性。但小时的陈冲,还是喜欢睡在姥姥的房间。在她看来,家就是父母办公室的延伸,一成不变没意思。她宁愿住在姥姥房间打地铺,既可随意翻阅姥姥的书,还可以听姥姥讲故事。

到了1989年,陈冲到澳洲拍戏,打电话给姥姥。两人嘻嘻哈哈聊了好一阵,但是陈冲渐渐发觉姥姥的反应有些异常。此时的陈冲意识到,姥姥都不知道她是谁了。

后来,陈冲鼓起勇气告诉姥姥,她是阿中的女儿。姥姥笑答,她知道阿中的女儿,是电影明星。只是阿中比她女儿漂亮多了,倒是女儿当了大明星。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04

阿中的老爸老妈,都是高知。作为家中的长公主,回到上海的阿中,自然丰衣足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对某些人而言,当家也不知柴米贵,阿中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时的陈冲,印象中姥姥与老妈都不太会过日子。每次到了发工资的前几天,家里总是缺钱买菜。好在户主陈父不介意,别人也就不必多言了。

阿中,很擅长鼓励孩子勤动手。比如,陈冲很小时,就开始给家里做饭。老妈最担心的,就是怕炒菜的油溅到女儿眼中,因此总会嘱咐女儿千万要小心。直到现在,陈冲都形成条件反射了。每次做中餐,热锅热油,她总会想起母亲的心。

阿中,这辈子最大的爱好,一是读书,二是音乐。每次陈冲与老妈通电话,阿中总会聊起她正在阅读的书籍,从医学文献到畅销小说,无奇不有。

在阿中快八十那年,她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由衷地对女儿吐露心曲: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能够这样写人的本质,这样写欲望,人真是一个悲剧动物啊。陈冲听后哑口无言,同时也觉得骄傲:不是每个人的老妈读完《洛丽塔》都会有这样精辟反应的。

阿中的乐感很好,还特爱唱前苏联和美国的老歌,况且还有一副美丽的歌喉。只要有力气,她就不停地唱。有次,阿中对女儿说,这支歌你也会,咱们一起唱吧。陈冲认为自己走音,唱得难听,不肯。老妈阿中就调侃开来,正好,我们一起唱二重唱……

每次唱完,陈冲总要夸老妈唱得好。每当这时,阿中总会脸红地笑。当有人问起陈冲,对少女感有什么想法。陈冲的第一反应,就是母亲那张脸,那不可腐蚀的纯洁与真挚……

张安中:影后陈冲的老妈,却是终生带有少女感的药理学家

上影厂的摄影师沈西林曾评价:陈冲的这张脸,既能演工农兵,又能演资产阶级。若沈先生见过陈冲之母阿中后,又会有何样的感觉呢?

12月11日,陈冲在社交平台上,透露母亲已过世的消息,就祝安中老人一路走好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