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作者:山佳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陳沖因在影片《小花》中的出色表現,斬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如日中天。

而陳沖這個名字,卻由外公所取,意思是“第二個阿中”。阿中,就是陳沖的媽媽張安中,也是今天的女主。

之是以想寫張安中,是緣自一張美麗的照片,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塑造了這麼一位優雅的女性……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01

張安中老爸張昌紹,1906年出生于嘉定縣,少年時在一家私人醫院當學徒,後來考進上海醫學院。

1937年,張昌紹留學英國,1939年獲倫敦大學醫學博士與哲學博士學位,并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那時的他,身邊有妻子史伊凡相伴。而兩個女兒,則留在了國内。

1941年,上海遭日軍侵占,正在哈佛大學進修的張昌紹,懷着抱效祖國的強大心願,毅然回國。此時的上海醫學院,已遷至重慶歌樂山,張昌紹赴渝後擔任藥理學副教授,并擔任中央衛生實驗室研究員。

在歌樂山,張昌紹與妻子、長女阿中住在竹片泥巴的房子裡,尤其冬天,四處漏風。張昌紹下班一回家,就脫下西裝換上棉袍,腳下一隻炭爐,開始撰寫。

就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張昌紹完成了《實用藥理學》、《現代治療學》、《青黴素治療學》、《磺胺類化學治療法》等著作。随着磺胺藥和青黴素等抗菌藥物被介紹了中國臨床,在藥源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這些書對正确用藥、節約用藥起到了指導作用,受到臨床醫生的歡迎,在内地,也激發如饑似渴的需求。

隻可惜,在文革中,一直從事科研工作的張昌紹,忽被終止工作,開始被鬥的序幕。最令張昌紹不可了解的是,一位他最喜歡的學生就參與其中。

士可殺,不可辱,張昌紹服用了自己實驗室的藥劑自殺,那是1967年12月20日。據說,一度還檢驗不出他服用的是啥。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02

張安中的老媽,大名史伊凡。一聽這名字,就知不是一般人,二班滴。小時的她,在蘇州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有着“世界實體女王”之稱的吳健雄,就是她的校友。後來,史伊凡又在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學習教育。

1932年“12.8”事件爆發後,史伊凡加入上海醫學院組織的第四救護隊,奔走在抗日戰場上。與夫君留學英美回國後,史伊凡一個人,開辦了一家現代醫學出版社。而夫君的著作,統統從這裡走向市面。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書還被中共地下黨送到了解放區。周公還特意寫了一張表示感激的收條。這張收條,一直被史伊凡珍藏着。

文革初期,史伊凡也曾自殺,但幸運的是,閻王爺并未收留她。否則,爹媽都死于非命,這讓阿中情何以堪?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03

最讓阿中記憶猶新的,當屬1946年他們全家随上海醫學院從重慶回到上海的場景。從泥巴竹片的房子,一下更新到新樓房,這讓阿中如在夢境中,不時地擰一下水龍頭,再按一下電燈開關,心裡感慨:有水有電的日子真是好啊!

阿中,女承父業,考入上海醫學院,後成為一名病理學家,博士生導師。她的夫君,大名陳星榮,放射科專家,懂英、法、德三國外語,曾為上海華山醫院的院長。沒錯,就是大名鼎鼎張醫生張文宏所在的醫院。婚後,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公子大名陳川,公主就是陳沖。

在陳沖眼中,老爸老媽絕對民主。3歲時,不吃飯可以玩泥巴;7歲時,不寫作業可以跳牆。對此,老爸老媽,從來都不當回事兒。他們隻是告訴陳沖,對女孩子來說,有知識比漂亮更重要。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是以,陳沖特喜歡讀書,她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多讀書可以讀到更多的人格與人性。但小時的陳沖,還是喜歡睡在外婆的房間。在她看來,家就是父母辦公室的延伸,一成不變沒意思。她甯願住在外婆房間打地鋪,既可随意翻閱外婆的書,還可以聽外婆講故事。

到了1989年,陳沖到澳洲拍戲,打電話給外婆。兩人嘻嘻哈哈聊了好一陣,但是陳沖漸漸發覺外婆的反應有些異常。此時的陳沖意識到,外婆都不知道她是誰了。

後來,陳沖鼓起勇氣告訴外婆,她是阿中的女兒。外婆笑答,她知道阿中的女兒,是電影明星。隻是阿中比她女兒漂亮多了,倒是女兒當了大明星。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04

阿中的老爸老媽,都是高知。作為家中的長公主,回到上海的阿中,自然豐衣足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但對某些人而言,當家也不知柴米貴,阿中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時的陳沖,印象中外婆與老媽都不太會過日子。每次到了發工資的前幾天,家裡總是缺錢買菜。好在戶主陳父不介意,别人也就不必多言了。

阿中,很擅長鼓勵孩子勤動手。比如,陳沖很小時,就開始給家裡做飯。老媽最擔心的,就是怕炒菜的油濺到女兒眼中,是以總會囑咐女兒千萬要小心。直到現在,陳沖都形成條件反射了。每次做中餐,熱鍋熱油,她總會想起母親的心。

阿中,這輩子最大的愛好,一是讀書,二是音樂。每次陳沖與老媽通電話,阿中總會聊起她正在閱讀的書籍,從醫學文獻到暢銷小說,無奇不有。

在阿中快八十那年,她讀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由衷地對女兒吐露心曲: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本書能夠這樣寫人的本質,這樣寫欲望,人真是一個悲劇動物啊。陳沖聽後啞口無言,同時也覺得驕傲:不是每個人的老媽讀完《洛麗塔》都會有這樣精辟反應的。

阿中的樂感很好,還特愛唱前蘇聯和美國的老歌,況且還有一副美麗的歌喉。隻要有力氣,她就不停地唱。有次,阿中對女兒說,這支歌你也會,咱們一起唱吧。陳沖認為自己走音,唱得難聽,不肯。老媽阿中就調侃開來,正好,我們一起唱二重唱……

每次唱完,陳沖總要誇老媽唱得好。每當這時,阿中總會臉紅地笑。當有人問起陳沖,對少女感有什麼想法。陳沖的第一反應,就是母親那張臉,那不可腐蝕的純潔與真摯……

張安中:影後陳沖的老媽,卻是終生帶有少女感的藥理學家

上影廠的攝影師沈西林曾評價:陳沖的這張臉,既能演工農兵,又能演資産階級。若沈先生見過陳沖之母阿中後,又會有何樣的感覺呢?

12月11日,陳沖在社交平台上,透露母親已過世的消息,就祝安中老人一路走好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