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多年研究《蒋介石日记》的学者杨天石,用五个词总结了蒋介石的个人特点:

“好色、暴躁、多疑、孤僻、自恋”。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蒋介石

蒋介石本人对于“好色”和“暴躁”这两大弱点也心里有数,常在日记中自责,声称要改过自新:“以后修身之道,端在惩忿,其次窒欲也。”欲以“壮士断其腕”的精神来戒色,又欲“养养吾浩然之气”来惩忿戒怒。

与宋美龄结婚后,他除了对陈洁如曾旧情复燃,再没有新的绯闻产生,而对于“暴躁”这个性格特点,他是屡戒屡败,一生也没有养成他自己深深期望的“浩然之气”,没有“惩忿”成功。

蒋介石虽然爱动手,但一旦对方还手,他胜绩却不多,不但曾被发妻毛福梅打过,年轻时两次在黄包夫手下吃过亏,还曾遭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一脚飞踢,留下不少笑谈。

1、斤斤计较,多次在日记中骂妻妾,与发妻互殴后离婚

蒋介石心胸狭隘,遇事从不反求诸己,哪怕是打算写给后人看的日记里,也多有泄愤之语,对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三个妻妾,他都曾在日记中多次痛骂,心中衔怨。

1901年,14岁的蒋介石与年长5岁的邻村女子毛福梅成亲,毛福梅是当时传统的农村姑娘,既不识字,又缠小脚,两人缺少感情,蒋介石日记中曾有“家庭之事,不能稍如我意,实所痛心”的记录。

1921年1月,蒋介石从浙江奉化回溪口,此时他已与陈洁如定情,对毛福梅越发厌恶,甚至见到妻子的人影、听到她的脚步声,就觉得“刺激神经”。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蒋介石与母亲王采玉、发妻毛福梅及儿子蒋经国

4月3日,蒋介石因事与妻子冲突,毛福梅不甘忍受打骂,与他“对打”起来,蒋介石认为“实属不成体统”,决定离婚。4月4日,他在家中给毛福梅的二哥毛秉礼写了一封千字长函,提出离婚,函中以他一贯悲愤的文笔声称:

“吾今日所下离婚决心乃经十年之痛苦,受十年之刺激以成者,非发自今日临时之气愤,亦非出自轻浮的武断。须知我出此言,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极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之言也。英明如兄,诚能为我代谋幸福,免我终身之苦痛。”

信还没写完,他发现被他下令撵回娘家的毛福梅尚未出门,于是又破口大骂,在家把毛氏“咒诅”一通。

当日,蒋在日记中自责说:“吾之罪戾上通于天矣!何以为子,何以为人!以后对母亲及家庭间,总须不出恶声。无论对内对外,愤慨无似之际,不伸手殴人,誓守之终身,以赎昨日余孽也。”

这篇自责日记刚写下没几天,4月19日,由于蒋介石母亲王采玉不准他离婚,把毛氏接回家里,蒋介石愤怒不已,发出“最后离婚书”。还在日记中第一次骂起了自己的老母:“母亲老悖,一至于此。不仅害我一身痛苦,而且阻我一身事业。徒以爱子孙之心,强欲重圆破镜,适足激我决绝而已。”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毛福梅与蒋经国

几天后,蒋母病重,6月14日病故,当年11月28日,蒋介石集合族人,当众宣布离婚,12月5日,他在上海与陈洁如结婚。但在族人周旋下,毛福梅离婚不离家,直到1938年死于日军轰炸。

不过,这世上始终是一物降一物,蒋介石后来与宋美龄结婚,只能看夫人脸色行事,宋美龄一生气就会离家出走,而蒋介石只能低声下气、百般恳求,才能让夫人消气。

2、两次与黄包车夫打架,都落于下风

对妻妾、对同事都常出恶声,对下人,蒋介石更加脾气暴躁。

仅录其几篇日记:

1921年4月7日:“叱吓下人,暴性又发,不守口不詈人之誓,记过一次。”

1925年2月21日:“自误饮水,迁怒下人,逞蛮殴打,尚有人道乎!记过一次。”

1925年10月11日:“为佣人蠢笨,事事不如意,又起暴戾躁急,如此将奈之何!”“暴戾极矣,动手打人,记大过三次。”

在家打佣人已是常事,在外面他也动不动对贩夫走卒大发雷霆,与人“争闲气”。

蒋介石发迹前,在上海滩混过不少年头。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蒋介石与陈洁如

1917年,蒋介石奉孙中山指示,在上海与张静江等国民党元老办交易所炒股,大约是炒股损失不少,让他心烦意乱,当年9月2日,他在乘黄包车来到张静江家门外时,不知是为车资还是什么事,与车夫争吵起来,蒋介石怒不可遏,动手殴打车夫,但有两膀子力气的人力车夫并不是好惹的,不但还手痛殴蒋介石,还把这位日本军校毕业的未来北伐军统帅给打伤了,当真是一力降十会。

蒋介石却不吸取教训,1919年10月1日,32岁的蒋介石乘黄包车去另一国民党元老居正家,自认为受到车夫侮辱,在门外怒骂起来,居正家人听到争吵声,帮他与车夫辩论,结果殴打起来,蒋介石也上前帮拳,一直追到隔壁,“闯入人家住宅,毁伤器具”,没想到这个车夫更加勇猛,以一敌多,把蒋介石、居正和居正家人全都打倒在地,这才扬长而去。

蒋介石气愤地在当天日记里写下:“与小人争闲气,竟至逞蛮角斗,自思实不值得。余之忍耐性,绝无长进,奈何!”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1920年,蒋介石与戴季陶闲谈,戴批评蒋“性气暴躁”,蒋则说“余亦自知其过而终不能改”,并寻思着,除非不带“奴子”,躬亲劳作,否则还是会动手打下人。

他从内心深处,就没看得起过平民百姓。

3、被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一脚飞踹,世人传为笑谈

蒋介石报复心强,在日记里常有“雪耻”二字,对“余历年个人所受逼迫与侮辱”耿耿于怀,待他得居高位,对下属更是动辄训斥打骂,吓得一众高官见到他就战战兢兢,不敢多说半个字。

他的侍卫长王世和、侍卫官竺培基长期侍候身边,挨打骂最多,而且按军规只能挨打,不准退避,还是宋美龄看不下去,对竺培基说道:“你为什么这样呆,还不快走!”后来竺一见蒋发怒要动手,就赶紧掩门离开,蒋介石也就息了怒气。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蒋介石与宋美龄

习惯动手打人的蒋介石,有一次却在文人面前碰了钉子。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是海内外有名的奇人,他在日本曾任孙中山秘书,算得上革命元老,他为人孤高、不慕权势,因此很少把权贵放在眼里,常称“大学不是衙门”。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刘文典

1928年,蒋介石来到安庆,刘文典一不组织学生“迎送如仪”,二不迎接蒋介石“到校训话”,触怒了蒋介石,蒋将刘文典找来,当面斥骂,责问道:“你革命不革命?”刘文典也发怒道:“我跟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在哪里!”

蒋介石一生气,当即动手,给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哪知刘文典也不是好惹的,虽是文人,也有血性,毫不犹豫地飞起一脚,踢中了蒋介石,后来还有好事者牵强附会,称正是因为刘文典踢中蒋氏要害,蒋介石后来与宋美龄才没有生育孩子。

爱打架的蒋介石:和发妻对打离婚,两次受车夫痛殴,被安大校长飞踢

蒋介石愤怒不已,当即将刘文典拘押起来,关在牢里,要下令枪毙。

但刘文典堂堂一个大学校长,文友满天下,当即有人为之奔走呼吁。1929年4月10日,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称:“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这是人治,不是法治”,鲁迅亦在《知难行难》里写道:刘文典是因为不称蒋介石为主席而“被关了起来”。

迫于舆论压力,蒋介石只得释放了刘文典,后来他恨胡适入骨,多次在日记里大骂胡适虚伪、邀名。

但长期动手打人的蒋介石也自知这一特点不好,“如不速改,必为人所诬害矣。“所以立誓做到“四不”,即“口不骂人,手不打人,言不愤激,气不嚣张”,但却收效不大。

1936年,蒋介石在对奥运代表队发表讲话称:“你们是中国人,出门代表的是中国,第一你们不要打架,第二你们要体现出中国人的气度来,不要叫别人笑话。”

诫人易,诫己难,蒋介石本人一辈子也没能改掉暴躁打人的习惯。

1944年夏天,蒋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军官打骂壮丁,身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勃然大怒,上前亲自把那个军官暴打一顿,第二年春天,还下令将这名军官枪决。

军官打人不对,蒋介石打人有理,果然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