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统治旧中国长达22年,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遇险,暗杀、遇刺都是家常便饭,幸运的是他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这与他的好友,面貌酷似他的同乡、好友——何云的鼎力相助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何云就是他背后的神秘“替身”,两人相像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宋美龄有一次在一个重要场合都没能分清,错把何云认成蒋介石,喊他为“达令”。
然而,何云的一生,终究是富贵也因老蒋起,运势也因老蒋落。
何云
1934年11月的一天,浙江省警察局内的专线电话响了,那是从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指名要找局长何云。
何云拿起话筒,听到一个操着纯正浙江口音的人问他:
“你是何云先生么?委员长侍从室打算调你到中枢任职,不知你意下如何?”
接到电话后的何云,脑袋一懵,这是蒋委员长派人打来的电话么?随后又惊又喜,赶紧表示了同意。
要知道老蒋的侍从室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地方,侍从室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这是一个权力极大的机构,入内的人都是蒋介石的一等心腹。
掌管军事的侍一处主任实际上就是蒋介石的军事幕僚长,从1936年侍从室改组,到1945年侍从室撤销,10年间,侍一处主任换过7位高层,依次是:钱大钧、林蔚、张治中、贺耀祖、林蔚、钱大钧、商震。
其间,钱大钧和林蔚都是两度以高级军事幕僚长的身份,随侍在老蒋的左右,被老蒋所信任。
何云心里美滋滋的,侍从室紧傍委员长,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机会多,这是多少人削尖了脑袋也进不来的,哪有不去的道理呢?
可是又让他隐隐不安的是,对方怎么会突然打电话给他呢,平常别人都说他长得酷似委员长,这次去南京,究竟让他干什么呢……
第二天何云一早出发,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南京,立即去了委员长侍从室报到,出来迎接他的正是昨天亲自给他打电话的人——陈立夫。
陈立夫
在看到何云后他连连说了几句:“像,真的很像!”并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开门见山对何云说
“我要告诉你的事,你对谁也不许讲,委员长侍从室已选中你,并且最近就有重大使命落在你头上”。
原来,为了控制四川、贵州的地方军阀,并“围剿”川陕根据地的红军,蒋介石决定派贺国光率部入川,他本人也要亲自去视察。
而多疑的老蒋唯恐自己遭到暗算和遇刺,善于洞察蒋介石心态的陈立夫,决定为他找一个替身,以防不测。
可是要找一个替身谈何容易,首先此人必须绝对忠于蒋介石,其二要能力过硬,擅长做特务工作,其三最重要的是此人要与老蒋的言行举止非常相似。
经过多方寻找,陈立夫提出的好几个人老蒋都不满意,最后蒋介石看中了自己曾经的拜把兄弟——何云。
可以说何云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靠老蒋提拔,是蒋介石介绍他参加陈其美设在上海的同盟会组织,并在其手下当了一个排长。
后来又经蒋介石介绍,升任为了广州粤军的连长,等老蒋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后,又破格将大字不识,没有参加考试的何云录取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在北伐中,何云曾追随老蒋东征西战,危机关头送了一头白马救过老蒋一命,正因如此,等北伐军攻克杭州后老蒋不忘旧情,将何云任命为了警察局局长。
蒋介石 青年照
说清楚来龙去脉后,陈立夫最后问他有没有什么问题,何云只能勉强地摇摇头,因为他知道即便是有着巨大的危险,这已经不是他能拒绝的了。
何云就此被任命了老蒋侍从室的特别侍从,侍从室要求他尽快熟悉委员长的习惯动作和生活细节,强调他的一举一动都得学得惟妙惟肖,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只要蒋介石在工作,何云就会跟随左右,时刻注意着他的一言一行,换上侍卫官制服的何云能够随时出入老蒋的办公室。
有时老蒋跟他闲聊几句,何云就会发现自己模仿起来动作不难,可是口音却不是一时半会能模仿来的。
蒋介石说的是浙江奉化官话,比较软,而他说的是浙江严州方言,两地的发音习惯相差极大。
为此,,陈立夫特地给何云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是蒋介石的侄子兼贴身侍卫蒋孝镇,专教他奉化话,另一个是南大国语教授,专门负责教何云古典汉语。
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蒋介石觉得是时候让替身亮相,试一试效果了。
1934年12月上旬,穿上蒋介石的特级上将军服的何云,在经过理发师的精心打理后,被带到了蒋介石的跟前过目。
相同的身材,相似的外貌,都蓄着日本式短须,看着镜子跟前的两人,老蒋忍不住连连称赞:“像,实在是太像了!”
这一次何云要替他参加一个小型阅兵行动,临行前,陈立夫再三叮嘱:“此事绝不能有半点儿闪失,其后果你自己清楚。”
何云听了感到肩上担子格外沉重,不禁有些冒汗,幸运的是,这次阅兵很是顺利,当队员们通过主席台,一律行注目礼,并高喊着“委员长好”时,无人察觉这其实是何云扮的。
而且何云深知自己的方言口音重,在这些公开场合为了不露馅,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可谁曾想到,当陈立夫宣布阅兵结束时,“蒋介石”站起来与台上要员一一握完手正要告别,宋美龄竟从一旁走了出来。
她高兴的挽住了“蒋介石”的一只手,高兴的说道:“达令,我看这卫队的装备和精神都不错,但还缺少点什么”。
“蒋介石”的脸唰一下子红了,一时答不出话,宋美龄察觉到有些不对劲,又说了句:“达令,你难道看不出来么,真是贵人多忘事,咱们还是回去说吧。”
说着就拉着他的手要走,这时吓得陈立夫赶紧过来解了围,才让何云舒了一口气。
原来,对于何云这一个多月的秘密训练,老蒋连夫人宋美龄也没告诉,听说了这件事后还哈哈大笑对何云说:
“玉龙啊(何云,字玉龙)你可差点把我夫人拐跑啊”。
何云赶紧站起来鞠了一躬:“校长,我向您赔罪了。”
蒋介石又笑了笑摆了摆手随意道:“真要由此效果,真要由此效果啊。”
与宋美龄合影
这一次,只是牛刀小试,蒋介石真正让何云出场的时间,是在重庆。
1934年12月下旬,蒋介石偕陈诚、晏道刚、吴稚晖、陈布雷,还有宋美龄和德国顾问端纳等一行人,自然也是带上了何云,一同乘飞机飞往重庆。
飞机刚降落,地方党政将领、要员早已恭候多时,仪仗队将锣鼓敲得欢天喜地,闪成一片的镁光灯晃得何云难以睁开眼。
但他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学着蒋介石的挥挥手动作,对着镜头微笑着,就在一众记者“围堵”着要采访他时,没人注意到一辆黑色小卧车从旁边绕过,悄无声息的驶进了城内的别墅。
这辆小车中坐着的才是真正的蒋介石本人。
就这样,白天同刘湘等军政要员商议大事的蒋介石,夜里,在宾馆留宿当替身的是何云,如果遇到刺客来行刺,真正的老蒋自然是毫发无损,有人替他挡枪。
回到南京后,何云又在一些重要场合当了几次“蒋介石”,虽然有一次差点露馅,甚至何云因为自作主张下了命令,老蒋知道后大发雷霆,还好没有造成什么损失才作罢。
有一次西南之行, 蒋介石对何云的成功表演非常满意,决定将他长期留用在侍从室,今后还要派上用场。
后来在一些老将不方便露面的公开场合,都是何云出面亮相, 诸如剪彩、合影之类的事情,汪精卫再次遇刺后,这让老蒋更加庆幸留何云在身边有备无患。
就这样,何云作为老蒋的贴身侍卫,在他身边扮演了2年多的替身角色,可是命运无常他还是被“逐出”了侍从室。
主要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够高,对蒋介石的一些命令难以领悟到,特别是他的官话说的不及蒋介石,其中还带有难懂的方言。
时间久了这令宋美龄对他产生了反感,去办公室时见蒋介石时,时不时还会看到另一个相似的面孔,这让她越发的嫌弃和不自在,多次坚持要打发他离开侍从室。
1937年,在抗战前夕何云被调离了侍从室,碍于旧情,蒋介石特为他颁发了一个“少将参议”的军衔。
他不用再去南京,而是闲赋在杭州领一份高薪度日,平常会有陈立夫关照他。
但也给他下了两道命令:
一是不准随意外出,最好待在家中静养,以防因外貌惹来一些麻烦,有损老蒋的颜面;二是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当替身的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下半年眼看日寇进攻杭州,何云跑回了建德老家避难,终日闭门不出。
谁知他离开杭州时路上遇上了军警宪特,仍免不了出现向他立正敬礼的尴尬场面,主要还是将何云误认为了报纸上的“委员长”。
抗战胜利后何云回到了杭州,抗战时他曾写信给蒋希望能到前线去出一份力,可收到的回复是叫他原地待命,不要随便走动。
如今那些军阀异己早被收复,老蒋已经不再需要替身,所以何云写信请求恢复公职的消息始终没有得到回应,他依然还是领着“少将参议”军衔的薪水。
好景不长,何云的女儿去世后他与妻子因为遭受打击接连病倒,再加上物价飞涨,那份薪水已经入不敷出,只能靠典当贵重物品度日。
病中的何云,始终坚持给曾经效力过的拜把兄弟写信,可依旧没有回信,直到1947年,蒋介石在给军中的高级将领授衔时,才响起了何云。
他嘱咐军事委员会,何云曾是他的贴身侍卫长,为表示自己不忘旧情,要再次授予他少将军衔。
蒋介石与宋美龄合影
可这时的何云已经病入膏肓,他接到消息后只有艰难地笑了一笑,说了句:
“我扮过委员长,可委员长早已不认我了。”
1947年9月,何云病逝于家乡建德县,终年61岁。
“当过”两年委员长的他,自1937年被调离侍从室后再没担任过任何公职,但国民党政府军籍册上仍然保留着他的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