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年前(1471年)
江阴分马驮沙置靖江
60年前(1961年)
江阴析置沙洲县

分置靖江
汉末三国时期,江阴长江以北形成沙洲,吴王孙权在此牧马,故被称为“马驮沙”,此后一直由江阴管辖。
两宋之交,岳飞率军抗金,后撤退至马驮沙。退兵过程中,北方大批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他们来到马驮沙后,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在这里安家落户,马驮沙由此人口大增。
△靖江市生祠镇岳庙。迁徙的百姓感念岳飞恩德,在此立祠建庙以瞻仰之。因所立祠庙于岳飞生前故名"生祠堂",生祠镇亦因此得名。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奉朝廷命令巡抚苏松的都御史滕昭认为马驮沙与江阴隔江相望,来往公事均须渡江,甚为不便,加上马驮沙又是捍卫吴地的江海门户,于是奏请朝廷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另外置县管理。成化帝阅后同意,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赐名靖江。
△江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马驮沙设巡检司(类似公安派出所)进行管理
△《江南经略·靖江县境图》(1568年刻印)
析置张家港
明朝时期,江阴常熟两县江面相继出现紫鲚沙、横墩沙、关丝沙、蕉沙、刘海沙等众多小沙洲,到17世纪时连成片,被统称为“常阴沙”。至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江阴长山以东长江南侧疆域形成南沙、中沙、北沙三块大沙洲,江阴常熟的江涂边界已模糊,两县百姓都在此围垦,并于同来围垦的江北岸海门县农民多次爆发械斗。后江苏省府在北以沙金鸡港划作两县边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常熟江阴先后沦陷,江阴民间抗日风起云涌,日伪政权的管辖范围仅限江阴城区周边几个乡镇,对江阴、常熟交界的地区则鞭长莫及,这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1941年2月,江抗在澄杨路北侧至沿江,首次建立了沙洲县政府,下设七个区,范围更涵盖到江阴的周庄镇、城东街道等地,领导这一带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此建立了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
△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
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阴东部分出一部分与常熟西北部的一部分组成新的城市沙洲县。江阴划出杨舍、后塍、塘市、德积、大新、中兴、晨阳、泗港、南沙,原计划划出的顾山、北漍得以保留。
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在常熟、江阴之间设沙洲县。1962年1月,常熟县划出三兴、乐余、兆丰、合兴、东莱、乘航、南丰、塘桥、西张、锦丰、鹿苑、凤凰、恬庄、妙桥等14个公社和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县划出晨阳、中兴、大新、德积、后塍、塘墅、南沙、泗港、杨舍等9个公社,正式成立沙洲县,县人民委员会驻杨舍镇。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设立沙洲县时江阴析出部分。
如今,江阴、张家港、靖江分属不同地级市,却都在江尾海头这片壤之地挥洒汗水,书写着各自的精彩!
亲,每点一个
好看
小编的工资就能涨1元钱啦
『顾山微生活』
顾山人关注最多的微信公众平台
新闻.美食.视频.生活.历史.活动.公益.
欢迎拉到底部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