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具体是哪朝哪代了,在山下的一个小村落里,逃荒要饭来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女子,女子背着一个蓝布兜兜看起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虽说很清秀可面黄肌瘦的,女人说她叫李翠儿因为家里遭了洪水房屋都被水冲走了,家里的人也都找不到了,她是一路逃荒要饭走到了这里。村里有户无儿无女的张老夫妻收留了她们,虽说这个村子的人不富裕,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是难得的平静,村里人大多依靠村子周边的几亩薄田维持着生活,农闲的时候也进山打几只野兔或者打几捆柴挑到二十多里外的镇子上换一些日用品,日子虽然清苦,但也不至于挨饿受冻。这对母子住下来后,女人勤勤恳恳的农忙的时候背着孩子和老两口一块下地干活,地里没活的时候在家里洗洗刷刷,孩子也很听话不哭闹的。自打这母子来了后,小院里被这个女人收拾的是干净利落,屋里更是打扫的没一点浮土,张老头老两口看在眼里打心眼里是喜欢这对母子,虽说日子更紧绑了些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一晃半年多过去了在村长的撮合下,老两口正式收这个女人为义女,小男孩也随了老汉的姓氏重新起名叫张盼,日子也过得越发有奔头了,就这样平平静静的过了两年,张盼也经会走路了,张老头老两口也渐渐的老了,家里里里外外都是翠儿张罗,老两口一合计翠儿还年轻张盼也大了,想着托人给翠儿找个婆家,和翠儿一商量没想到翠儿扑通跪在老两口面前哭着说:“爹娘,女儿这一辈子谁也不嫁了,就守在爹娘身边尽孝看着盼儿长大,请爹娘允许。”老两口看着言辞恳切的翠儿,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还年轻,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可翠儿说什么也不应允,老两口总觉得翠儿有什么心事,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转眼之间又过了三年张老头由于年岁大了冬季天气又冷一场风寒就病倒了,几副药下去家里就没什么钱了偏偏老太太在这个时候也倒下了,请郎中抓了几副药服下去也没见怎么好,翠儿看着家中躺在炕上的两位老人无钱医治病的是越发厉害了,犹豫了许久她像是下定决心似得把盼儿叫过来说明天娘要进城一趟,你在家里好生照顾爷爷奶奶。
第二天一大早,翠儿早早做好了饭服侍两位老人吃完了饭收拾妥当从蓝布包袱里拿了一样东西告别老人就进城去了。直到晚上掌灯的时候翠儿才回到了家,手里提溜着给老人买的药还难得的买了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肉,老两口忙问翠儿哪来的钱买药啊,翠儿忙说:“爹娘只管服药治病养好身体,钱的事你们不用操心。”老两口见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不再问了,可是心老是放不下。在翠儿的精心照顾下老两口的病终于好了。时光飞快,转眼间又几年过去了,盼儿也长成了个大小伙了,在学堂读了几年书的盼儿想着走出大山出去见见市面,挣钱回来孝敬爷爷奶奶和娘,可是翠儿死活不愿意,盼儿问母亲:“娘,你为啥不同意啊?”翠儿说:“娘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平平安安,娘这辈子活的就值了,死了也安心了。”盼儿老是觉得娘话里有话,但也不再追问。翠儿没事的时候总是盯着儿子看,像是要把儿子刻在脑子里一样,盼儿越长大就越觉的娘有心事,可是问娘总也不说。一晃盼儿到了十八岁,翠儿把儿子叫到身边说:“儿啊,如今你已成年,也该去祭奠你的亲生父亲和母亲认祖归宗去了。”说完翠儿呜呜的大哭起来好像要把这十几年的委屈都哭出来,哭完后翠儿把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一点一点的讲了出来。
翠儿原来是离这个小山村一百多里远的永安府一户姓李的大户人家的丫鬟,翠儿在五岁的时候父母早亡差点饿死街头,被外出烧香的李员外夫人看到了,看她可怜李夫人就把她带回了府,李夫人也有一个女儿唤作月娘比翠儿大两岁,李老爷和夫人都没把翠儿当做丫鬟,吃穿用都和月娘小姐一样,月娘更是把翠儿看做妹妹一样,没事的时候月娘就教翠儿认字一起学习女红,翠儿在李府长到了十六岁,有一天府里突然来了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外地人带着很多贵重物品的外地人,李老爷看到来人后高兴的把他们让到了客厅,原来这是李老爷在年轻时给月娘定下的娃娃亲,婆家是几百里开外的一位宋老将军家,姑爷这次带着聘礼来准备迎娶小姐了,互相交换了信物后迎娶时间就定在了下月初九,由于月娘婆家离着此地有五百多里路所以为了不耽误婚期花轿要提前几天来迎娶月娘,临上轿的前几天李员外夫妇把翠儿叫到了房中问翠儿愿不愿意和小姐一起去,翠儿从小和一起小姐长大小姐又一直把她当成妹妹看待当然是愿意,夫人说你去了小姐也有个伴过两年再让小姐帮你物色个好人家。就这样翠儿和小姐就一起离开了李员外家前往五百里外的长乐府花轿走了七天到了长乐府,这个地方可比她们的永安府大多了,街上人来人往的非常的繁华,把翠儿和小姐的眼都看花了,花轿停在了一处非常气派的大宅院前,门前一堆丫鬟婆子早早就在那候着了,把小姐迎进去梳洗打扮了一番然后拜堂成了亲,成亲后由于路途远也就没有回门,回门就是结婚后三天闺女回娘家看看。就这样姑爷小姐恩恩爱爱的过了几个月,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要小姐的公公挂帅出征,姑爷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但不放心自己的父亲就跟着父亲一起前往边境出战,姑爷走后的一个多月小姐病了,宋老夫人赶紧差人请医生给给小姐看病,医生一诊脉连说恭喜了老夫人,少夫人怀孕已两月了,这可把宋夫人高兴坏了,连忙叫人修书告诉远在边关的将军。小姐怀孕即将要临产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说是老将军父子叛国已被就地正法,宋老夫人惊闻噩耗立马撒手人寰,硕大的宋府立马没了主心骨,老管家找到小姐跪在地上说我相信宋老爷不会叛国肯定是奸人所害,少夫人趁着夜黑赶紧逃吧只有这样才能为宋家保留一条血脉,如果是男孩长大了为爷爷伸冤,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行装,趁着现在朝里还没圣旨来,等圣旨下来了就走不了了。管家为小姐和翠儿雇了一顶小轿两人就离开了,小姐走后圣旨就下来了宋氏父子叛国株连九族,府里一百多口子一个没剩,翠儿和小姐就这样侥幸的逃了出来,俩人一商量准备回小姐的娘家,可又怕朝廷派人到那去追杀小姐。一路的风餐露宿小姐有了临产征兆由于害怕也没敢住店就找了一个没人住的窑洞住了下来,小姐就在窑洞里生下了一个男孩,本以为在这能平安的住一段时间,可翠儿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发现朝廷正派人四处搜查张贴的追捕令上面还有小姐的画像,只是不知为何没有翠儿。吓得翠儿买完东西赶紧就跑回了窑洞,翠儿把在街上看到的告诉了小姐,小姐说没有你就好,翠儿当时不明白这话的意思。沉思了一会小姐突然扑通一声跪在翠儿面前,翠儿连忙也跪了下来说小姐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小姐说你答应我我才起来,翠儿说我的命都是老爷夫人给的无论什么事我都答应你。小姐说天亮搜查的人就要搜到这里了,你今天晚上把孩子带走吧,翠儿要小姐一起走,小姐说抓不到我朝廷的人不会罢休的,一起走我们三人都活不了,只有你带着孩子才能保住老宋家的血脉。就这样小姐把管家给的金银细软打好包让翠儿揣在了怀里,小姐说里面有一枚玉佩上面刻着一个宋字是姑爷送给她的留着给孩子做个念想,别的东西以后过不下去了就拿出去卖了换点钱,孩子就托付给翠儿了,趁着天黑无人翠儿和孩子就离开了这里,翠儿白天就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看看没有官兵才偷着出来给孩子找口奶吃,晚上没人才开始走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来到了现在的这个小村里就遇到了好心的老张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