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庸特别擅长顺势打断,延迟满足读者的心理,来掉读者的胃口

金庸特别擅长顺势打断,延迟满足读者的心理,来掉读者的胃口

打断笔法,是小说作家经常使用的技术。所谓打断,实际上就是延迟满足,掉读者的胃口。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技术,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金庸特别擅长打断,他的运用手法值得感受与学习。

01 打断说话

最常见的打断,是打断别人正在进行的对话。这样,可以让特别想知道通过谈话知道真相的人,处于被打断的状态,以至于他们特别难受,但又无可奈何。金庸在《江南七怪》这一章之中,安排了一次对话打断。

包惜弱道:“北方?”颜烈点了点头,正要说话,突然门外蹄声急促,数十骑马停在客店门口。包惜弱雪白的脸颊上本已透出些血色,听到蹄声,立时想起那晚官兵捕拿之事,登时脸色又转苍白。

包惜弱这里正要接触完颜洪烈的真实身份,结果被门外急促的蹄声给打断了。如果没这些蹄声,那么包惜弱肯定要问,为什么要到北方去,你到底是什么身份?当然,如果包惜弱的目的顺利实现了,反而显得没有意思了。

所以,打断在这里就起到了延迟揭示真相的效果。

那瞎子道:“焦木大师不必客气。我七兄弟多承大师平日眷顾,大师有事,我兄弟岂能袖手?何况那人自恃武功了得,无缘无故的来与大师作对,哪还把江南武林中人放在眼里?就是大师不来通知,我们兄弟知道了也决不能干休……”

话未说完,只听得楼梯咯咯作响,似是一头庞然巨兽走上楼来,听声音若非巨象,便是数百斤的一头大水牛。

这里柯镇恶正要与焦木大师大放豪言呢,读者的心流方向也是朝这个方向上走的。但是,还没等他说完,那边楼梯已经咯咯作响了。怎么回事?来人啦,要进入正题了。

所以,这里的打断起到了打断柯镇恶说话的作用。如果任由他说下去,不知道还要啰嗦出什么豪言壮语呢。所以,金庸在这里干脆安排一个打断,直接让你不用再说了。这样也就推动了紧张情节的不断发展。

金庸特别擅长顺势打断,延迟满足读者的心理,来掉读者的胃口

02 打断行动

在打断说话之外,常见的还有打断别人行动。如当角色发现了武林秘籍,正想着去拿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断,如突然间来人了,这个就会显得情绪很紧迫,读者的情绪也会跟着遗憾或者难熬。金庸在本部小说的前两章没有安排太多典型的打断行动,但仍然可以看出来有两次明显的打断。

段天德大怒,提起腰刀,直抢出去,喝道:“造反了么?”挥刀往丘处机腰里横扫过去。丘处机见是一名军官,将手中军士一抛,不闪不架,左手一探,已抢前抓住了他手腕,喝道:“段天德那狗贼在哪里?”

段天德手上剧痛,全身酸麻,忙道:“道爷要找段大人么?他……他在西湖船里饮酒,也不知今天回不回来。”丘处机信以为真,松开了手。段天德向两名军士道:“你们快带领这位道爷,到湖边找段指挥去。”两名军士尚未领悟,段天德喝道:“快去,快去,莫惹道爷生气。”两名军士这才会意,转身走出。丘处机跟了出去。

丘处机这个时候,恨段天德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马上把他一箭穿心。丘处机也是这样去做的,气哼哼地去找段天德,眼看着仇人就在眼前,一剑就可以结果了他。但是,人家段天德也不是大傻蛋,说个谎,直接把丘处机给开了出去。这样,段天德的谎言欺骗,就对丘处机的报仇行动构成了打断。

让报仇雪恨总是差一点不能完成,而且让人非常痛恨。读者读到这里,肯定很难受,恨不得进入小说中,告诉丘处机,那个段天德就在你的眼前,你怎么这么傻啊。这样,金庸就用这种打断,成功调动起了读者的情绪。

第一章《风雪惊变》中,也有一处打断行动的地方。

三人酒酣耳热,言谈甚是投机。杨铁心道:“我兄弟两人得遇道长,真是平生幸事。道长可能在舍下多盘桓几日么?”丘处机正待答话,忽然脸色一变,说道:“有人来找我了。不管遇上什么事,那么无论如何不可出来,知道么?”郭杨二人点头答应。

丘处机正要回答杨铁心的邀请,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脸色一变”。为什么?有人来找他来了,就是来逮捕他来了。这样,就构成了对丘处机与杨铁心对话的打断。为什么要打断?因为再闲谈下去也没有多少意思了,这个时候故事要发展下去,就需要有外力与他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所以,这个时候的打断来的正当其时。

金庸特别擅长顺势打断,延迟满足读者的心理,来掉读者的胃口

03 打断的功能

不仅金庸特别擅长使用打断,而且很多作家都擅长打断。尤其是不少影视剧,坏人眼看着就要被杀死,结果被人给救了,或者出了什么幺蛾子,结果没杀成,看得观众心里痒痒的,难熬得很。

但就是在这种难熬的过程中,作者勾起读者的无限想象,以至于能够与读者共进退。这样,也就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紧迫性。那么,打断技术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第一,制造出悬念,引出下文。这是打断技术的核心功能。打断,让你在心中形成悬念,读者会想,怎么了?到底有什么事要发生?快点看。这就是打断产生悬念的作用。

第二,延迟满足,掉读者胃口。读者都很挑,如果过早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就会因为过早吃饱,觉得就没有意思了。所以,要延迟满足。成熟的作家往往都善于延迟满足,用以调动读者的胃口,让他们想吃却只能吃一半,不能完全吃饱。

第三,符合客观现实,制造合理性。事实中,很多时候也会有突发状况。这种突发状况,表现在小说写作中,就是打断。总是有意外,总是有打断。当然,小说写作过程中,所谓的打断,很多是外力基于合理性对正在进行的对话或者行动的打断,而不是真正的意外。所谓的意外,不过是身处当时当地的人,他们所没有想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罢了。

有了这诸多功能,打断笔法就成为很多作者选择使用的“常用技巧”了。那么,应该怎么运用它呢?

04 怎么运用打断

戏剧化的情节,往往落实为突然间出现的事情,让人们原来正在进行的事情必须中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就是打断的技术。所以,它对小说的吸引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

但必须弄清楚,只有重要的事情才需要打断。否则,打断没有意义。如果人物之间的对话被打断,结果是一个小孩路过崴了脚,痛得哭起来了。这样的打断对情节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推动意义,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必要性。前述包惜弱正要问完颜洪烈到底为什么要去北方?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关系到包惜弱未来的前途,所以这个时候使用打断,会起到延迟满足的意义。

而且,这个打断也是情节发展本身的需要,即按照普通合理性来说,那些金兵来保卫王爷也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合理。所以,这就涉及到使用打断的另外一个方法,即打断必须是合理的打断。如果两个人正在比试武功,结果天上掉下来一阵鸟屎,弄脏了他们的脸,结果打断了两个人的比武过程。这样的打断就是不好的,不仅因为它不合理,而且与情节发展没有任何联结意义,读者就会认为作者在侮辱他们的智商。

另外,打断必须引出来新的情节。这是从上面两个运用打断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结果。打断实际上是用新情节遮盖旧情节,使行文突然转换方向,这样能够带动读者的情绪,使他们已经习惯的思绪发生必然的转换。所以,有意义的打断必须要能引出新的情节。

最后,打断不能太频繁。打断本身意味着对情节的一次扭转,也是对读者阅读情绪和心流方向的扭转。偶然使用,读者还觉得新鲜。如果频繁使用,读者会认为是作者在故意打断,想掌控大家的情绪,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大骂作者。

而且,频繁打断也不利于形成小说情节稳定,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叙述节奏。当然,这也不利于形成良性阅读体验。基于必要,基于合理,在某个情节叙述得差不多的时候,如果很有必要,作者可以启动打断。

此外,深入到写作技术细节层面,必须严格区别打断与忽然模式。打断与忽然,二者往往都出现了意外的事情,意味着对原来的改变,所以它们往往容易被混淆。所以必须弄清楚,那些按照既定方向有明确思想和行动方向,即目前情节正在进行,但是突然间被外部事物中断的,是打断。忽然写作技术,往往是是突然间出现的事情,是自然意外,不能构成对原来逻辑线的强行打断。

打断是小说作家们经常使用的写作技术,对于读者来说也必须明白这一点,对于写作者来说更是必备技术。金庸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示范,我们需要深入学习他的这个技术运用。以后,结合进一步的小说情节,我们还要继续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技术的具体运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