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权拿下荆州后又斩杀关羽,难道不知道会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吗?

关羽之死,箭在弦上

孙权背信弃义,夺取荆州,擒杀关羽。若要问孙权怕不怕刘备报复?孙权肯定表示无所谓了。

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未果,便指派吕蒙、鲁肃等人出兵,夺取荆南三郡,最终迫使刘备达成湘水之盟,双方瓜分荆州土地,形势暂时和解。

等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趁着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后方空虚,又让吕蒙出兵,夺了荆州,此举虽然违背了之前的湘水之盟,非常地不道义,但是孙权就是靠着这“卑劣”手段,在荆州获取了最大利益。

至于担心报复什么的,孙权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他真要担心这一点,就不会使用这种卑劣手段了。

按照《蜀记》的记载,关羽被俘后,孙权也一度想让他活命,替自己效力,但这怎么可能呢?这处记载还被裴松之质疑,即便历史真的如此,想想关羽早先就曾羞辱过孙权(拒绝联姻等事),双方势如水火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再看孙权,是绝没有曹操那个本事让关羽暂时替自己效力的。所以,孙权宣布将关羽斩首,并将关羽首级送给身在雒阳的魏王曹操。

孙权拿下荆州后又斩杀关羽,难道不知道会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吗?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羽被俘】

也有人说,为何孙权不把关羽放回去?

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孙权把关羽放回去,

刘备和关羽就会对孙权感恩涕零吗?他们就会放弃报复吗?他们就不想再夺回荆州了吗?

想通了这三个问题,就能明白:

孙权杀不杀关羽,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孙权已经背盟,夺了荆州,破坏了刘备夺取天下的战略布局。

孙权敢这么做,就已经考虑到了风险后果,他是做好了迎接各种可能的准备。毕竟解决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用实力说话。

道义远不如利益重要

我若说在政治家的眼里,“道义远不如利益重要”,很多人以为孙权即是如此行事,实际上,刘备被陆逊“教育”过后,也懂得了这个道理。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后,便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筹备东征孙权,夺取荆州。实际上,人死不能复生,刘备重新夺回荆州才是最实际的目标,是为了继续完成“隆中对”战略布局,所谓东征是替关羽复仇,只是顺带实现的目标而已,对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没多重要。

孙权拿下荆州后又斩杀关羽,难道不知道会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吗?

【夷陵之战示意图】

孙权听闻刘备准备东征,也则派诸葛瑾等人写信劝和,刘备根本就听不进去,蜀汉帝国的赵云也曾出来劝阻刘备,提醒刘备“蜀汉帝国最大的敌人应该是曹魏帝国,而不是孙权”,但是刘备仍然执意东征。

孙权得知刘备不肯和解,则派出陆逊率军前去迎战刘备。次年闰六月,刘备在夷陵战败,几乎全军覆没,率残军狼狈逃回白帝城,另一方面,孙权和陆逊迫于曹魏帝国三路大军南下的压力,与刘备再次重启和谈。而这次,刘备终于肯面对现实,双方又再一次暂时和解。

孙权拿下荆州后又斩杀关羽,难道不知道会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吗?

笔者把道理说的直白、简单一点:

第一,孙权敢背信弃义去夺荆州,就根本不会惧怕任何风险和后果;

第二,任何风险和后果,最终都是用实力来解决。谁的拳头大,谁就有发言权。

第三,道义只是政治家的遮羞布,而从来不是政治家的行动准则。

刘备东征前不是正气凌然吗?不是把赵云的话当成耳边风吗?为什么在被陆逊狠揍了一顿后,就认清现实了呢?道理就是如此。

诸葛亮的务实政治手腕

也有人会说,刘备心里肯定还是恨孙权的,与孙权和解不过是权宜之计。笔者也认为确实如此。

孙权拿下荆州后又斩杀关羽,难道不知道会招来刘备复仇大军吗?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白帝托孤】

多年后,孙权在江东称帝,按照汉廷正统理念,“天无二日”,孙权称帝就是僭逆的行为,然而蜀汉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促成下,放弃成见,仍然派使者去江东参与庆贺,并与孙吴帝国达成同盟。

——三国鼎立,两弱联合,这是形势使然,

政治家需要看重的是利益得失,而不是道义口号。

蜀汉帝国派邓芝出使孙吴帝国,见到孙权,孙权还开玩笑说:“等到我们消灭曹魏帝国,我们两国两分天下,想想真是不错啊!”邓芝回答:“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吞并曹魏之后,大王(孙权)您还没认识到天命在哪边,我们两国就会开战,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呢”。

孙权听到这里,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称赞邓芝是个实在人。

《三国志·邓芝传》:蜀复令(邓)芝重往,(孙)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所以说,有什么事,大家心里明白就行,天天把道义挂在嘴边,是成不了大事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