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一向鼎盛的大唐王朝在天宝十三年时,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窝囊仗。这是大唐和南诏两国的战争,面对强大的突厥部落和吐蕃国,大唐都没有被打到,却输给了小小的南诏国。

实在是无能,成为历史上的笑话。南诏地处云南。唐朝时期,西南地区有六个实力不错的小国家,称为六诏,实力最强的就是南诏国了。

由于南诏的地理位置与吐蕃接壤,所以成为唐蕃交战时都想拉拢的目标。最终被大唐成功拿下,南诏也有了大唐的撑腰,把其他小国全部灭掉统一洱海地区。

南诏在大唐的扶持下日渐强大,成为吐蕃进攻大唐的后顾之忧。吐蕃、大唐和南诏在西南地区势力均衡,南诏也成了大唐西南方向的有力屏障。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随着时间推移南诏的实力愈发强大,平衡局面被打破,最终兵戎相见。后世南诏德化碑上记载了几点引发战争的原因。

一、吐蕃是汉积仇,遂与阴谋,拟共灭我

南诏国认为,大唐王朝预计和吐蕃联手谋划,想一起发兵攻打南诏。不过这个原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大唐真的想要消灭南诏,是根本没必要去联手吐蕃的。

这一条理由也充分证明,南诏的国王阁罗凤的自我认知是很清晰的。他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处的西南地区,三足鼎立势力均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这个平衡局面就维持不下去。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二、诚节王之庶弟,以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拟令间我

这一条理由是说,当年南诏王阁罗凤的异母弟弟诚节王,因为以下犯上,以大不敬之罪被君王流放到了唐朝的长河地区。可是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廷上书请奏,放诚节王返回南诏国。

对于阁罗凤来说,大唐把造反的王爷送回南诏,是想要南诏国内部矛盾不断,发生内乱。大唐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在挑拨离间南诏内部关系,怎么能忍!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三、崇道蔑盟构逆,罪合诛夷,而却收录与宿,欲令雠我

南诏消灭其他小国后一统洱海。立国后实力逐渐增强,想要向东边扩大疆土,便对周边地区发起战争,意欲吞并土地。南诏的不断扩大让大唐有了很大的危机感。

当初唐朝拉拢南诏,支持南诏统一只是想利用他压制吐蕃,并不想让他真正强大,而现如今的南诏势力发展已经不受大唐掌控。

所以唐朝便对那些被南诏蚕食打垮的名族部落,给予了照顾扶持,对人民收容安顿。南诏认为这是大唐故意和自己作对,心生不满。

四、应与我恶者,并授官荣,与我好者,咸遭抑屈,务在下我。

南诏用这条理由直接表达了对大唐的不满。任何与南诏有矛盾不融洽的人事物,大唐都会给对方撑腰,给予补助。凡是和南诏相处融洽的,都会遭到大唐的针对。这样的做法很明显就是打压南诏。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五、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

面对实力日渐强大的南诏,大唐为了以防万一,便筑建城墙安营扎寨。但是大唐却以采取措施防护的理由把驻防营地建立在南诏门口,随时做好袭击准备,实在是忍无可忍。

六、重科白直,倍税军粮,征求无度,务欲蔽我

每年征收的税款越来越多,让南诏国承受很大的负担。南诏国认为大唐加倍征税的目的就是为了压制南诏发展,阻止南诏越来越强大。以上种种不可忍受的行为,让南诏对大唐不得不发起反抗,战争在所难免。

南诏做好充分的准备,于天宝九年向唐朝发起战争。引起冲突的导火索就是张虔陀。当时南诏王阁罗凤按例去觐见作为云南太守的张虔陀。结果张虔陀不光向他勒索钱财,还对王后进行侮辱。

阁罗凤很是生气,向朝廷上书控诉张虔陀的罪行,却没收收到任何回复,也没处置他的过错。这种态度让阁罗凤气愤不已,加之原有的怨愤直接起兵,杀了张虔陀。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从此,南诏与大唐之间的战争拉开帷幕。天宝十年,唐朝派剑南节度使带领八万军马进攻南诏,这一仗打破了三方势力的平衡局面,逼着南诏与吐蕃联手,一同击垮大唐军队。

十三年,奸臣杨国忠为了表现自己,再次蛊惑唐王出兵攻打南诏,李宓率领七万大军进攻结果一败涂地。李宓长途作战,很快就出现粮草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士兵水土不服,内耗严重。

阁罗凤借机进攻,唐军全军覆灭,损失惨重,前后被剿灭二十多万兵马。而奸佞之臣杨国忠却一直欺骗唐玄宗边境战争屡屡获胜,朝廷上下居然没人敢把战败的真相报告皇上。

唐玄宗始终坚信杨国忠所言,没有任何察觉,在皇上眼里,大唐依旧鼎盛繁荣,祥和安宁,他并不知道繁华背后已经处处隐藏着危机。

唐朝利用南诏国牵制吐蕃,却让其超出自己掌控,以失败告终

最终,高力士还是向唐玄宗说明了情况。但是,对于云南一战的惨败,和边境将领拥兵自重这两大问题,唐玄宗却没有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去解决问题。

或许是因为唐玄宗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做不到年轻时候那般励精图治。所以面对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做的只有逃避。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种种的问题集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重大隐患。

参考文献:《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