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

作者:家长之家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这个问题,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爱人更重些!

好吧,这样的答案,在儒家孝悌文化为主流和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明显是要挨揍的节奏。然而,如果大家的愤怒开骂之前摸着自个的良心问问自己:当下时代大背景下关于家庭关系自个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困惑、最本真的那个渴求、最理性的那个声音,问完之后如果还想骂,那就请君自便呗。

人世间最永恒不变的,叫做“变”——这句,应当加黑加粗再铺上醒目到扎眼的鲜艳黄,像“危险警示标识”那样,老远一打眼,浑身上下每一根毛发都会下意识支棱起来的那种!是的,当下的社会,是全人类从不曾经历过的社会;与此相应的,作为当下社会最中坚、最稳定的细胞——“家庭”,其存在模式也在变,也必须要变!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

家族为生存主体的时代是啥时代?不是笼统的封建时代这么个说法,简单概括当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因为生产力相对低下,信息不够发达,社会分工相对粗糙,年轻人较好的生存机会、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圈等等,必须得要依赖于“血缘”为纽带才能获得——“家族”,便是承载这一切最有力的社会组织。而“家族”资源的分配及规则,当然是倾向于多代、多配偶家庭中最高一层者所制定,他们理所当然是该家庭在家族中的话语权者,也唯有他们才能凭借年龄、辈分、资历等在家族中获取最大化利益和资源。

其次,“孝悌为仁之本、人之本”的儒家主导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几千年,根深蒂固,“父母更重”便也成了理所当然。

第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叫做“血亲”。血亲之间的爱与亲密具有天然属性(反目成仇等个例除外)——而夫妻关系,是一个陌生人与另一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陌生人,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人文、地理环境中,吃着不同的饮食,接受不同的教养,接触不同的阶层或人群……他们的一切都不同,就像两扇新雕琢的石磨子,要顺利磨出原生态、细密密、嫩滑滑、香喷喷的豆浆,必然得需要两种神奇的助剂,一个叫做“时间”,一个叫做“爱”,这二者共同发生作用、彼此通过对自己进行微调和琢磨,从而实现与对方无间的配合和咬合,这个长长的过程便是两扇石磨彼此的成全和成长,最终成就的当然是携一人白首的永续美好。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

啥叫个“核心家庭”呢?简单说就是夫妻双方与自己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此种家庭形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生存资源极大丰富、信息及交换技术日新月异、家庭生活服务等等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之后,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家庭存在形式。

“核心家庭”的家庭形态,完全区别于早前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与成年子女及其配偶、子女的子女们承欢膝下、“四世同堂”的多偶家庭和大家庭、或大家族。

尤其是,当下时代,小夫妻们的小家庭,不只是双方“爱情”的最终圣地和归属,更是双方今后经济共享、荣辱共担的永续合作体——妻子顶了半边天,丈夫也顶半边天,一妻一夫一个家=半边天+半边天=一个天!

请问,如果“父母更重”的话,“妻+夫”所支撑起来的这一片完完整整的天,又要如何分割呢?一片天=一个圆,妻一半,夫一半,清楚明白。父母加进来的话,结果不外乎两种:

第一,是妻或夫退行性返婴。

妻或夫退行性返婴把为人妻或为人夫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权利让渡出去,给自己的父母来承当——老人,既然承当了相关的责任、义务,凭什么就不能享受相关的权利呢?比如对媳妇或女婿的吃喝拉撒各种指手画脚、对小家庭的日常生活经济开支孩子教育等各种颐指气使,都是在享受权利哦!小夫妻俩心里不爽?凭什么不爽呀?一边享受花父母金钱、时间、精力的酸爽,一边又嚷嚷着嫌弃父母干涉太过、越界太多?天底下就没这道理,啥好事儿合该你都占全了,凭什么啊?当了那啥,就别甭想牌坊!

第二,是妻或夫在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庭中渐渐沦为“外人”。

是妻或夫在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庭中渐渐沦为“外人”——这意味着,新成立的独属于小夫妻的“核心家庭”,已经名存实亡啦!表面上看,小夫妻俩还是小夫妻俩,可两个人中的一个,实质上已经被深度介入、深度越界的某一方的父母给“抹杀”啦!不论是责任、义务、权利,该父母都已经替代了小夫妻中的一方,成为了小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一妻一夫一个家=半边天+半边天=一个天”的这个等式不成立了,它们兴许变成这样子:一妻+其父母(夫:隐形人)一个家=半边天+半边天=一个天,或者“其父母”(妻:隐形人)一夫一个家=半边天+半边天=一个天。

简单概括:新成立的小家庭,不知不觉中被置换或转换成了妻或夫的原生家庭,总之就是小夫妻双方,总有一个被边缘化,成了外人,自己的家却没自个什么事儿了哟。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

当下时代,家庭伦理中的顺位关系为什么要变?

第一,这变,关乎年轻人结婚之后,能不能够在“新家庭”里获得较高幸福指数、收获“灵魂伴侣”,从而使得男女双方所创建的“新家庭”这个“经济合作共同体”“情感互赢共同体”能否永续经营,而不是关门大吉。

第二,这变,更关乎“新家庭”中诞生的“新生命”,其小小心灵是不是能够像最清澈的无垠蓝天那样美好而无伤——不要小看童年创伤!更不要小看老夫妻、小夫妻相处过程中种种不见硝烟的言语或情感斗法,有意无意中对无辜小孩子的“利用”“伤害”和“以爱为名”的情感霸凌!

第三,这变,是最真最美最深的爱的真相:爱未成年子女是吧?肯定要先爱子女的爸爸或妈妈,于未成年子女而言,他们将来婚姻幸福的源头和技能,都是小时候在爸妈那里习得的。爱成年的子女是吧?肯定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先爱自己的配偶:身为父母,你只能陪子女前半辈子;你的子女后半辈子最长久的陪伴者,是他们的爱人哟。

第四,这变,既是时代必然,更是伦理必须: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是在未成年时候最亲密最有力的支撑和陪伴+子女成年后得体的退出和远离!

第五,这变,也是人类之所以繁衍至今不曾灭绝的理所当然:爱的传承,是向下流动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爱——因为,子女成年成家之后,要把更多更多的经济、精力和爱流动向自己的孩子。

当下时代,于诸多年轻人而言,婚姻确实不是必须品啦。人们的身心健康程度、幸福指数高低,少部分人取决于事业(对于不婚族尤其如此),看遍美景吃遍美食要多滋润有多滋润!对大多数人而言,则取决于夫妻双方能不能相互尊重、彼此支撑、高质量陪伴——要收获这个很难吗?其实不难!

不论是爱父母、爱子女、爱妻子或丈夫,这爱,都该是自发-自觉-自然的,“自发”是仁之端,是情;“自觉”是义之端,是理;“自然”是突破种种教化的、道德的、伦理的束缚之后,良知和智慧真正的觉醒,是自己潜意识最深处最真相的那个渴求,是最自然而然的生长——不论面对何境、何时、何人,都请把妻子或丈夫放在自个心上,永远第一位的那种!

一个家庭中,父母、爱人、子女,你把谁看得更重些?

祁云:70后,虔诚的阅读者,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大语文教学探索及传统经典阅读推广。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zgqiyun)。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