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湖评论:传承母语文化,治疗新一代“文字失语症”

作者:荆楚网

近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绝绝子”(好极了)、“YYDS”(赞美)、“破防”(破除心理防线)的类似词语已经成为新一代的日常表达方式。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已有超过22万名“病友”。离开了网络梗、省略语就难以表达内心感受,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文字失语症”,轻说是个人小事,重说则是文化大事。一方面,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能够降低娱乐、交流、甚至思考成本,提高交际效率。但是网络语言用简单情绪代替了复杂内容,用浮夸形式代替了细腻情感,存在语意模糊、不合规范甚至粗鄙庸俗等弊端。持续输入这样的文字必然影响人们的语言产出,甚至让年轻人丧失获取丰富信息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中文表达不仅是人们书面交际的重要工具,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一旦“文字失语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持续蔓延,无疑会造成一代人对母语的淡漠和对文化的疏离,长此以往,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

可以说,想方设法缓解甚至治愈“文字失语症”,关系国人富足精神生活的构建,关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只有中文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也才活着。

面对“文字失语症”,我们应该适度引导,倡导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当网络用语不断入侵语文课堂,正统汉语正在接受新的挑战,要用新办法来塑造孩子的语言表达,利用丰富、鲜活、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对年轻人的“口味”。同时,创新更要注重传承,要使学生明白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面对“文字失语症”,我们应该及时“治疗”,不能被流行语牵着鼻子走。哲学家海格庞蒂曾说: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即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言语和文字是需要思考和创造的。说话前多思考,不要因刻意娱乐“无脑”发言,不做网络热词的“传声筒”和“复读机”。平时休息时少浏览碎片化的消息,多去书中寻找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尝试用逻辑化的思路梳理观点进行输出,用自己头脑中的丰富的言语去描绘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看见夕阳下的大好河山时,不仅能感受到“YYDS”的激动,还能品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

稿源:荆楚网

作者:阮巧蓥(宜昌夷陵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