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湖評論:傳承母國文化,治療新一代“文字失語症”

作者:荊楚網

近日,“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釋出。“絕絕子”(好極了)、“YYDS”(贊美)、“破防”(破除心理防線)的類似詞語已經成為新一代的日常表達方式。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在豆瓣小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中,已有超過22萬名“病友”。離開了網絡梗、省略語就難以表達内心感受,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需要重視的社會問題。

“文字失語症”,輕說是個人小事,重說則是文化大事。一方面,網絡語言應運而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網絡語言具有簡潔性、新奇性、诙諧性等特點,能夠降低娛樂、交流、甚至思考成本,提高交際效率。但是網絡語言用簡單情緒代替了複雜内容,用浮誇形式代替了細膩情感,存在語意模糊、不合規範甚至粗鄙庸俗等弊端。持續輸入這樣的文字必然影響人們的語言産出,甚至讓年輕人喪失擷取豐富資訊以及獨立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中文表達不僅是人們書面交際的重要工具,更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财富。一旦“文字失語症”在青少年群體中持續蔓延,無疑會造成一代人對母語的淡漠和對文化的疏離,長此以往,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

可以說,想方設法緩解甚至治愈“文字失語症”,關系國人富足精神生活的建構,關系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因為,隻有中文活着,曆史才活着,民族也才活着。

面對“文字失語症”,我們應該适度引導,倡導樹立正确的語言觀。當網絡用語不斷入侵國文課堂,正統漢語正在接受新的挑戰,要用新辦法來塑造孩子的語言表達,利用豐富、鮮活、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對年輕人的“口味”。同時,創新更要注重傳承,要使學生明白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個國家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承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面對“文字失語症”,我們應該及時“治療”,不能被流行語牽着鼻子走。哲學家海格龐蒂曾說:說話人并非在用言語表達某種即成的思想,而是在實作它。言語和文字是需要思考和創造的。說話前多思考,不要因刻意娛樂“無腦”發言,不做網絡熱詞的“傳聲筒”和“複讀機”。平時休息時少浏覽碎片化的消息,多去書中尋找一片心靈的栖息地。嘗試用邏輯化的思路梳理觀點進行輸出,用自己頭腦中的豐富的言語去描繪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感受語言的魅力,在看見夕陽下的大好河山時,不僅能感受到“YYDS”的激動,還能品悟“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

稿源:荊楚網

作者:阮巧蓥(宜昌夷陵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