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楚柏举之战

简介

吴楚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战争中远距离的战略机动和深远的战略追击比较出色的一次战争。其特点是:(1)吴军采用疲楚、误楚的战略,疲惫楚军后,从楚国东北边防虚弱部分,实施奇袭,一举深入楚国腹地;柏举决战胜利后,继之以深远的战略追击,破楚入郢。(2)楚国由于采取消极被动的战略防御,边防不严,警备松弛,因而遭到吴军的奇袭,战争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第一节 吴楚矛盾的形成

吴王阖闾于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大举攻楚,攻破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北)。这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

楚原来是一个大国,由于长期争霸中原,弄得民疲财竭,国力也就逐渐衰弱。楚平王时,荒淫残暴,无限度地大修宫室。沉重的徭役使得人民疲惫不堪,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也互相倾轧,先后迫使伍员(即伍子胥)、伯嚭奔吴,助吴反楚。

楚昭王即位(前516年)后,政治更加腐朽。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自从晋联吴制楚以后,吴楚的矛盾一直在发展。楚与属国蔡(在今河南汝南一带)、唐(在今湖北随县西北)的关系,也因令尹子常索贿,扣留蔡侯、唐公,而趋于恶化。楚国的国土虽大,但由于国内外矛盾重重,国力就更加衰落。

吴在春秋初期还是楚的属国,到吴王寿梦时,接受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逐渐发展,国势开始强盛。寿梦为了摆脱对楚的臣属关系,采纳了晋国使臣申公巫臣的建议,联晋以制楚,并向巫臣学习中原的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从寿梦到吴王僚四十余年间,吴楚不断发生战争,吴国先后夺占了楚国东北部的战略要点州来(今安徽凤台)、居巢(今安徽巢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临淮关)等城。吴王阖阊即位后,为了巩固和扩大其统治,又做了一些收揽人心的工作。他生活比较朴素,遇到天灾疫疾,常亲自到民间访问孤寡,救济贫苦;也还能体恤百姓,和他们同劳逸,因此,缓和了阶级矛盾,得到了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持,国家更加强盛。他又重用伍员、伯嚭和孙武等,积极图谋大举攻楚。

第二节 吴王阖闾攻楚的战略运用(参看附图一)

一 疲惫迷误楚军,为大举攻楚准备条件

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伍员了解楚国的情况,向阖闾提出了疲楚、误楚的战略。他认为“若为三师以肄(劳)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疲困于道)。亟(屡)肄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旣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闾采纳了这个建议,逐于次年先后出兵袭扰楚国的夷(即城父,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并进而围弦(今河南潢川西南),忽南忽北,到处騒扰达六年之久,致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

二 联合蔡、唐,乘虚袭楚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楚军围攻蔡国,蔡昭侯求救于吴。唐成公听说蔡国要联吴攻楚,为了报仇,也自愿与蔡、吴一道行动。蔡、唐的国力虽小,但居于楚的侧背,加以州来、居巢、钟离这些战略要点早为吴军夺占,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的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吴国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和形势,就与蔡、唐结盟,联合攻楚。

同年冬,吴王阖阊亲率其弟夫柴王和伍员、孙武、伯嚭等,出兵攻楚。大军乘船沿淮河西进,过州来以后,把船留在淮汭,部队舍舟登陆,沿淮河以南继续前进,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北部边防薄弱之隙,利用蔡、唐作为向导,进行深远的战略奇袭,迅速地通过了楚国北部的大隧(九里关,又名黄岘关,今河南信阳东南)、直辕(武胜关,今河南信阳南)、冥厄(平靖关,今河南信阳西南)三关要隘,直向汉水挺进。楚国仓卒派令尹子常及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军在夏汭(今湖北汉口)以西,沿汉水右岸进行防御,和吴军夹汉水而阵。吴军这一深远迂回的战略奇袭,在实施战略机动时,完全出乎楚国意料之外,兵不血刃,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坚决而大胆的行动。这一行动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不仅是由于吴军统帅高度地发挥了主观努力,而且也具备了客观条件:一是楚国东北部边防空虚,有隙可乘;二是得到蔡、唐的协助,有利于从楚国的东北部进行大迂回。虽然这次吴军的奇袭没有达到歼灭楚军的目的,但是战略机动是成功的,这在春秋时代可以说是少有的。

三 柏举决战(参看附图二)

吴楚两军隔着汉水对峙的时候,楚军左司马沈尹戍向统帅令尹子常建议说:“子(你)沿汉(指汉水)而与之上下(周旋之意),我融(尽)方城外以殷其舟,还塞(回师阻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子常同意了这个建识。之后,武城大夫黑对子常说:“奥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大夫史皇也认为楚人憎恶子常而喜欢沈尹戍。如果沈尹成把淮河的吴军船只毁掉,回军阻塞三关隘口,截断吴军退路,就会独得战功。子常如不速战,就难免贻误战机的指责。因此,他也劝子常进攻。令尹子常为了个人利益,想独得战功,竟改变了和沈尹成原定的作战计划,决定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从小别到大别打了三仗,没有什么战果,子常见形势不利,要想逃走。大夫史皇指责他在国家太平的时候要官做,到了危难的时候却想逃走,能逃到何处去。子常不得已又勉强地继续作战。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十一月十九日,吴楚两军列阵于柏举。吴军士气旺盛,子常率军勉强应战。吴将夫乐王主张先发起进攻。他深知楚令尹子常一向不得人心,部下都不肯为他死战,如果吴军先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再以主力进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但吴王没有同意。夫槩王认为做部下的应该见义而行,不必等待命令;如果拚死一战,定能破楚入郢。于是,他便率自己所属的五千人先进攻子常之卒,一触即溃,楚军主力随之大乱。吴王阖闾乘机以全力投入战斗,扩张战果,大败楚军。楚令尹子常逃奔郑国,史皇和他的部属全部战死。柏举决战就以吴胜楚败而告结。

四 深远的战略追击

楚军在柏举战败后,纷纷向西溃退。吴军乘楚军没有主帅,部队混乱的时机,实施战略追击,到清发水(河名,即今湖北安陆、云梦之间的溳水)追上了楚军。吴王阖阊正要下令进攻,夫槩王力加劝阻,他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若使楚军感到不能幸免,回过头来死拚,就可能击败吴军;若暂缓进攻,使先渡河者得免于难,后渡河者羡而争渡,就会没有斗志。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吴王阖闾同意,就在楚军半渡时,才发起进攻,大败楚军。吴军继续追击,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再败楚军,终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楚昭王逃往随国(在今湖北随县)。

吴军在占领楚国的首都以后,大肆掠夺,招致了楚人的不满。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借来了秦军配合作战,屡败吴军。夫槩王企图夺取阖闾的王位,发生了内讧,吴都姑苏又遭到了越军的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王阖闾不得已于同年九月撤兵回国。

评述

一 政治得失是吴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柏举之战,较小的吴国击败了庞大的楚国,其主要原因是吴国的政治比较修明。吴王阖闾在内政方面,团结内部,收揽人心,得到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持;在外交方面,取得了晋国的支援和蔡、唐两国的协助,因而打下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楚国虽大,但政治腐败。平王、昭王之世,人民生活更加痛苦,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战争中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如楚昭王逃到云梦泽时,就遭到人民的攻击。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上下异心,以致军队士气不振,指挥步调不一致,造成攻不能克、守不能固的局面,终使军队溃败,将帅逃走,国家几乎灭亡。

二 吴国的战略和作战指导是正确的

吴对楚的胜利从战略和作战指导上来说,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战前疲楚误楚,使楚军疲于奔命,疏于防范。这个战略就当时两国的斗争情况来看是正确的。楚原是南方的大国,虽因长期争霸,民穷财竭,国力衰弱,但人口众多,幅员广大,尚有一定的物质指础,总的力量对比,仍不弱于吴。如果不运用疲楚误楚、乘隙奇袭的战略,要达到破楚入郢的目的,是很困难的。二是正确地选操了战略进攻方向,从楚国东北部边防薄弱的地方,以主力进行远距离的战略机动。这就出乎楚国意料之外,打乱了楚军的战略部署,一举深入楚国腹地,直逼汉水,给破楚入郢的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是正确地选择了决战时机。在柏举决战时,吴将夫梁王正确地判断敌情,抓住了子常不得人心、团结不好,部下不肯为他拚死作战的弱点,先发动攻势,击破子常之卒。吴王阖闾又能抓住战机,投入主力和楚军决战,因而大胜。四是深远的战略追击。吴军在柏举决战后,能够乘楚军混乱溃退的时机,进行深远的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扑的机会,因而顺利地进入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吴军这种千里奇袭和远距离的追击,高度地发挥了军队的机动性,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三 楚国的战略和作战指导是错误的

楚国在作战以前,由于实施了消极被动的战略防御,没有积极的作战准备和行动,边防不严,警戒松弛,以致遭到了吴军的战略奇袭。楚军在战争一开始,就陷于被动作战的不利地位,这是楚国战略上的严重错误。两军在汉水相峙的时候,沈尹戍的建议是积极的,有利于楚军的。因为吴军千里进袭,利于速战。按照沈尹戍的建议,正面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分一部分兵力,迂回敌后,阻其归路,前后夹击,只要正面能顶得住,就可能使楚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利变为有利。但子常缺乏战略修养,把敌我形势估计错误,以为楚军的实力优越于吴军,他企图迅速取胜,独获战功,竟放弃了沈尹戍的持久取胜的稳妥方针,渡过汉水,单独和吴军决战,破坏了事先策定的战略部署,又脱离了有利的汉水阵地,把楚军送入了危险的境地,造成了最后失败的不利形势,这是子常在战略上的重大错误。尤其子常在作战一度挫败的时候,不力图挽救危局,竟丢弃部队,逃奔郑国,使全军破灭,陷国家于危亡,尤失为将之道。《六韬·龙韬·奇兵》上说:“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这段话正可以用来评价子常。楚国的失败,虽然主要是政治腐败,战略错误,但是将帅品德不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吴楚柏举之战

附图一 吴楚两军战略企图示意图

吴楚柏举之战

附图二 吴楚柏举之战战争经过示意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