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楚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戰争中遠距離的戰略機動和深遠的戰略追擊比較出色的一次戰争。其特點是:(1)吳軍采用疲楚、誤楚的戰略,疲憊楚軍後,從楚國東北邊防虛弱部分,實施奇襲,一舉深入楚國腹地;柏舉決戰勝利後,繼之以深遠的戰略追擊,破楚入郢。(2)楚國由于采取消極被動的戰略防禦,邊防不嚴,警備松弛,因而遭到吳軍的奇襲,戰争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
第一節 吳楚沖突的形成
吳王阖闾于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大舉攻楚,攻破楚國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北)。這是春秋末期吳楚之間最大的一次戰争。
楚原來是一個大國,由于長期争霸中原,弄得民疲财竭,國力也就逐漸衰弱。楚平王時,荒淫殘暴,無限度地大修宮室。沉重的徭役使得人民疲憊不堪,階級沖突非常尖銳。統治集團内部也互相傾軋,先後迫使伍員(即伍子胥)、伯嚭奔吳,助吳反楚。
楚昭王即位(前516年)後,政治更加腐朽。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自從晉聯吳制楚以後,吳楚的沖突一直在發展。楚與屬國蔡(在今河南汝南一帶)、唐(在今湖北随縣西北)的關系,也因令尹子常索賄,扣留蔡侯、唐公,而趨于惡化。楚國的國土雖大,但由于國内外沖突重重,國力就更加衰落。
吳在春秋初期還是楚的屬國,到吳王壽夢時,接受了中原的先進生産技術,經濟逐漸發展,國勢開始強盛。壽夢為了擺脫對楚的臣屬關系,采納了晉國使臣申公巫臣的建議,聯晉以制楚,并向巫臣學習中原的射法、禦法和車戰陣法。從壽夢到吳王僚四十餘年間,吳楚不斷發生戰争,吳國先後奪占了楚國東北部的戰略要點州來(今安徽鳳台)、居巢(今安徽巢縣)、鐘離(今安徽鳳陽臨淮關)等城。吳王阖阊即位後,為了鞏固和擴大其統治,又做了一些收攬人心的工作。他生活比較樸素,遇到天災疫疾,常親自到民間通路孤寡,救濟貧苦;也還能體恤百姓,和他們同勞逸,是以,緩和了階級沖突,得到了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援,國家更加強盛。他又重用伍員、伯嚭和孫武等,積極圖謀大舉攻楚。
第二節 吳王阖闾攻楚的戰略運用(參看附圖一)
一 疲憊迷誤楚軍,為大舉攻楚準備條件
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吳王阖闾準備大舉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伍員了解楚國的情況,向阖闾提出了疲楚、誤楚的戰略。他認為“若為三師以肄(勞)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疲困于道)。亟(屢)肄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旣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阖闾采納了這個建議,逐于次年先後出兵襲擾楚國的夷(即城父,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并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忽南忽北,到處騒擾達六年之久,緻使楚軍疲于奔命,鬥志沮喪,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
二 聯合蔡、唐,乘虛襲楚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楚軍圍攻蔡國,蔡昭侯求救于吳。唐成公聽說蔡國要聯吳攻楚,為了報仇,也自願與蔡、吳一道行動。蔡、唐的國力雖小,但居于楚的側背,加以州來、居巢、鐘離這些戰略要點早為吳軍奪占,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的戰略迂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吳國抓住這一有利的時機和形勢,就與蔡、唐結盟,聯合攻楚。
同年冬,吳王阖阊親率其弟夫柴王和伍員、孫武、伯嚭等,出兵攻楚。大軍乘船沿淮河西進,過州來以後,把船留在淮汭,部隊舍舟登陸,沿淮河以南繼續前進,乘楚軍連年作戰極度疲憊、北部邊防薄弱之隙,利用蔡、唐作為向導,進行深遠的戰略奇襲,迅速地通過了楚國北部的大隧(九裡關,又名黃岘關,今河南信陽東南)、直轅(武勝關,今河南信陽南)、冥厄(平靖關,今河南信陽西南)三關要隘,直向漢水挺進。楚國倉卒派令尹子常及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軍在夏汭(今湖北漢口)以西,沿漢水右岸進行防禦,和吳軍夾漢水而陣。吳軍這一深遠迂回的戰略奇襲,在實施戰略機動時,完全出乎楚國意料之外,兵不血刃,長驅深入楚境千餘裡。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堅決而大膽的行動。這一行動之是以能夠獲得成功,不僅是由于吳軍統帥高度地發揮了主觀努力,而且也具備了客觀條件:一是楚國東北部邊防空虛,有隙可乘;二是得到蔡、唐的協助,有利于從楚國的東北部進行大迂回。雖然這次吳軍的奇襲沒有達到殲滅楚軍的目的,但是戰略機動是成功的,這在春秋時代可以說是少有的。
三 柏舉決戰(參看附圖二)
吳楚兩軍隔着漢水對峙的時候,楚軍左司馬沈尹戍向統帥令尹子常建議說:“子(你)沿漢(指漢水)而與之上下(周旋之意),我融(盡)方城外以殷其舟,還塞(回師阻塞)大隧、直轅、冥厄。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子常同意了這個建識。之後,武城大夫黑對子常說:“奧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大夫史皇也認為楚人憎惡子常而喜歡沈尹戍。如果沈尹成把淮河的吳軍船隻毀掉,回軍阻塞三關隘口,截斷吳軍退路,就會獨得戰功。子常如不速戰,就難免贻誤戰機的指責。是以,他也勸子常進攻。令尹子常為了個人利益,想獨得戰功,竟改變了和沈尹成原定的作戰計劃,決定單獨渡過漢水向吳軍進攻。從小别到大别打了三仗,沒有什麼戰果,子常見形勢不利,要想逃走。大夫史皇指責他在國家太平的時候要官做,到了危難的時候卻想逃走,能逃到何處去。子常不得已又勉強地繼續作戰。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十一月十九日,吳楚兩軍列陣于柏舉。吳軍士氣旺盛,子常率軍勉強應戰。吳将夫樂王主張先發起進攻。他深知楚令尹子常一向不得人心,部下都不肯為他死戰,如果吳軍先發起進攻,楚軍必然潰逃,再以主力進入戰鬥,必能大獲全勝,但吳王沒有同意。夫槩王認為做部下的應該見義而行,不必等待指令;如果拚死一戰,定能破楚入郢。于是,他便率自己所屬的五千人先進攻子常之卒,一觸即潰,楚軍主力随之大亂。吳王阖闾乘機以全力投入戰鬥,擴張戰果,大敗楚軍。楚令尹子常逃奔鄭國,史皇和他的部屬全部戰死。柏舉決戰就以吳勝楚敗而告結。
四 深遠的戰略追擊
楚軍在柏舉戰敗後,紛紛向西潰退。吳軍乘楚軍沒有主帥,部隊混亂的時機,實施戰略追擊,到清發水(河名,即今湖北安陸、雲夢之間的溳水)追上了楚軍。吳王阖阊正要下令進攻,夫槩王力加勸阻,他說,困獸猶鬥,何況是人。若使楚軍感到不能幸免,回過頭來死拚,就可能擊敗吳軍;若暫緩進攻,使先渡河者得免于難,後渡河者羨而争渡,就會沒有鬥志。是以,他提出了一個“半濟而後可擊”的建議,吳王阖闾同意,就在楚軍半渡時,才發起進攻,大敗楚軍。吳軍繼續追擊,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再敗楚軍,終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楚昭王逃往随國(在今湖北随縣)。
吳軍在占領楚國的首都以後,大肆掠奪,招緻了楚人的不滿。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借來了秦軍配合作戰,屢敗吳軍。夫槩王企圖奪取阖闾的王位,發生了内讧,吳都姑蘇又遭到了越軍的襲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吳王阖闾不得已于同年九月撤兵回國。
評述
一 政治得失是吳勝楚敗的主要原因
柏舉之戰,較小的吳國擊敗了龐大的楚國,其主要原因是吳國的政治比較修明。吳王阖闾在内政方面,團結内部,收攬人心,得到人民一定程度的支援;在外交方面,取得了晉國的支援和蔡、唐兩國的協助,因而打下了戰争勝利的基礎。楚國雖大,但政治腐敗。平王、昭王之世,人民生活更加痛苦,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之間存在着尖銳的沖突,在戰争中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如楚昭王逃到雲夢澤時,就遭到人民的攻擊。同時,統治集團内部争權奪利,上下異心,以緻軍隊士氣不振,指揮步調不一緻,造成攻不能克、守不能固的局面,終使軍隊潰敗,将帥逃走,國家幾乎滅亡。
二 吳國的戰略和作戰指導是正确的
吳對楚的勝利從戰略和作戰指導上來說,
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戰前疲楚誤楚,使楚軍疲于奔命,疏于防範。這個戰略就當時兩國的鬥争情況來看是正确的。楚原是南方的大國,雖因長期争霸,民窮财竭,國力衰弱,但人口衆多,幅員廣大,尚有一定的物質指礎,總的力量對比,仍不弱于吳。如果不運用疲楚誤楚、乘隙奇襲的戰略,要達到破楚入郢的目的,是很困難的。二是正确地選操了戰略進攻方向,從楚國東北部邊防薄弱的地方,以主力進行遠距離的戰略機動。這就出乎楚國意料之外,打亂了楚軍的戰略部署,一舉深入楚國腹地,直逼漢水,給破楚入郢的戰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三是正确地選擇了決戰時機。在柏舉決戰時,吳将夫梁王正确地判斷敵情,抓住了子常不得人心、團結不好,部下不肯為他拚死作戰的弱點,先發動攻勢,擊破子常之卒。吳王阖闾又能抓住戰機,投入主力和楚軍決戰,因而大勝。四是深遠的戰略追擊。吳軍在柏舉決戰後,能夠乘楚軍混亂潰退的時機,進行深遠的追擊,不給楚軍以重整旗鼓、進行反撲的機會,因而順利地進入郢都,取得了戰争的勝利。吳軍這種千裡奇襲和遠距離的追擊,高度地發揮了軍隊的機動性,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是一個創舉。
三 楚國的戰略和作戰指導是錯誤的
楚國在作戰以前,由于實施了消極被動的戰略防禦,沒有積極的作戰準備和行動,邊防不嚴,警戒松弛,以緻遭到了吳軍的戰略奇襲。楚軍在戰争一開始,就陷于被動作戰的不利地位,這是楚國戰略上的嚴重錯誤。兩軍在漢水相峙的時候,沈尹戍的建議是積極的,有利于楚軍的。因為吳軍千裡進襲,利于速戰。按照沈尹戍的建議,正面相峙以牽制吳軍,同時,分一部分兵力,迂回敵後,阻其歸路,前後夾擊,隻要正面能頂得住,就可能使楚軍由被動變為主動、由不利變為有利。但子常缺乏戰略修養,把敵我形勢估計錯誤,以為楚軍的實力優越于吳軍,他企圖迅速取勝,獨獲戰功,竟放棄了沈尹戍的持久取勝的穩妥方針,渡過漢水,單獨和吳軍決戰,破壞了事先策定的戰略部署,又脫離了有利的漢水陣地,把楚軍送入了危險的境地,造成了最後失敗的不利形勢,這是子常在戰略上的重大錯誤。尤其子常在作戰一度挫敗的時候,不力圖挽救危局,竟丢棄部隊,逃奔鄭國,使全軍破滅,陷國家于危亡,尤失為将之道。《六韬·龍韬·奇兵》上說:“将不仁,則三軍不親;将不勇,則三軍不銳;将不智,則三軍大疑;将不明,則三軍大傾。”這段話正可以用來評價子常。楚國的失敗,雖然主要是政治腐敗,戰略錯誤,但是将帥品德不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附圖一 吳楚兩軍戰略企圖示意圖
附圖二 吳楚柏舉之戰戰争經過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