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象思维(106)以意逆志

作者:象思维

01

同样引用 南辕北辙

引用,是思想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一条坦途。由于阅读理解的差异和引用目的不同,引用呈现复杂的情况。比如相同引用表达不同观点。《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该诗引用者众,理解也多元。

《荀子·君子》: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天子没有妻子!一个足以吸引眼球的悬念,因为没人可以和他相配。接着从不敢用待客礼迎接天子,要靠左右扶持走路,要靠官吏发布命令几方面来说明王权,然后从视、听、言、虑、动五个方面说明有完备的机制为天子服务,再从天子的权势、身体、精神诸方面,描绘他的尊贵是无以复加的。

最后引用《诗经》,一言以蔽之,天下所有土地和人都是天子的。荀子《君子》篇是论述治国之道的,开篇即确认绝对王权,以此为前提,再论礼仪法度、君臣关系。所引诗句跟荀子绝对王权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象思维(106)以意逆志

率土之滨

《韩非子·忠孝》: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

韩非用的是归谬法,先引“诗云”,然后假设这是正确的,展开推论:舜上朝则把君主当臣子,回家则把父亲当臣下,把母亲当奴婢,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做妻子。一下子让舜陷于荒唐境地。接着又导出天下一团乱麻,荒唐更甚。然后进一步推论: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仿效他们,那么天下到处死人,并且大家都愿意早死。他们都会置社会于不顾而不想把它治理好。这个归谬法是一面放大镜,韩非把绝对王权灭绝人性的一面凸现出来了,惊世骇俗。显然,韩非引用诗句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它。

《北山》四句诗,荀子赞同,韩非反对。还有第三种态度吗?

02

不以辞害志

在言语上,普和率加上两个莫非,这是一种囊括式的不留一丝缝隙的包举。把张力拉到了极点,特别容易招致折损。除了韩非子,又出来个咸丘蒙。他引用了别人的话: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接着描绘了一个场景:舜南面而立当了天子,尧率领诸侯向北面朝拜他,舜的父亲瞽瞍也向北面朝拜他。舜见到瞽瞍,神情局促不安。

咸丘蒙又引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然后问孟子,这话确实是这样吗?孟子首先否定了这不是君子之言,是齐国东郊老百姓的野话。实际情况是尧年事已高让舜摄政,即代理天子。《尧典》有记载:舜代理了二十八年,尧才去世,百姓如丧考妣服丧三年,民间停止了一切音乐。孔子说天下危险了是因为他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已经是天子,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就是有两任天子了。

象思维(106)以意逆志

摄影 窦豆

交代了背景以后,《孟子·万章上》继续写道,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这个我已经弄懂了。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儿子舜既然做了天子,请问父亲瞽瞍却不称臣,这是为什么?”孟子说,这首诗,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而是说为王事勤劳不能奉养父母。诗中的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大王的事务,只有我才更辛劳。

接下来孟子关于诗歌的阅读理解发表了著名的见解: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针对《北山》四句诗把话说绝了,解说《诗经》时不能死扣字句。孟子还举了一个例子,《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相信这个话,就等于说周朝连一个后代也没有了。

03

以意逆志

不能以文字损害语句,不能以语句损害主旨。这是很重要的阅读原则,而理解总得通过文字语句来进行,孟子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文句从而得到真谛。那么以意逆志究竟该怎么做呢?

舜跟父亲的关系到底如何处理,涉及“孝”的问题。孟子由此展开讨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用孝的思想来理解天子跟父亲的特殊关系,避免咬文嚼字的精神自我束缚,获得通透的解释。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精神把握,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孟子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象思维(106)以意逆志

摄影 宋彭基

以意逆志,提出了解释学当中一个重要话题,对后世影响巨大,像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发明本心”这些观点和方法,都与孟子有缘。洪汉鼎先生把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译成中文,引进了西方的哲学解释学,启发良多。然而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和方法,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发现影子,实在是因为中国先圣对于经典的解释经验太丰富了。解释是读者与文本及其作者的对话活动,因而解释学是一门实践性学问。

以子曰诗云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援引的主要引用源,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加上以意逆志的解读法,使得中国思想演绎不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典型场景,那就是《科举》。

为您链接

象思维(105)诗云

象思维(104)子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