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洪应明《菜根谭》之修身: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作者:红茶慢生活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的通俗读物,与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共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这本书为什么叫菜根谭?

洪应明当时生活非常清苦,看到大把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想将菜根取走,但又不愿亏欠人家什么,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

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

一日,友人“于孔兼”到家中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

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相较普通的咸菜,又别有一番滋味。

他的著作最后以菜根命名,下面简要谈谈书中的一些思想:

洪应明《菜根谭》之修身: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1.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hài)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gē)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dí)尽渣(zhā)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做好事却想借此抬高自己,胜过别人。做好事儿就是做好事儿,不求回报;一旦寻求回报,做好事其实是为了求赞,为了有人说你是好人,甚至为了得到好处,升官发财;就有了期待,而这个期待不一定能实现,内心就不纯粹了,就会有所挂碍,势必会有所失望,有失望就会感到烦恼,感到愤怒,感到做好事儿不值得。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施恩惠却想借此谋求声明,交结友好。施恩与别人,其实是想和他成为朋友,想对方对你也好一点,互惠互利,但这很容易成了一厢情愿;你自己势必也有无论如何都不想搭理的人,那么你所期待的其他人也是一样,也要允许其现象的存在;无论做什么,就是不想和你套近乎,那么就算了,不要浪费自己时间和精力。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建功立业,却想以此惊世骇俗。你做出成绩,可能就是为了让周围人羡慕一下,为了让前男友,前女友感到后悔。以此作为奋斗的动力,压力就太重了;实现了自以为是的扬眉吐气,但人家根本不鸟你,也没觉得后悔,你有钱,你成功是你的事儿;何况,万一实现不了呢?因为成功并不是依靠努力就行了,依靠每天比别人少睡几个钟头,就可以达到的,这个不是成正比的。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树立节操,却想以此标新立异。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这些想法,都是善念中隐藏的戈矛,理性路上陈列的荆棘,最容易夹杂在人心之中,最难以拔除干净的东西。小孩子很纯粹,吵架就是吵架,吵完马上又开心得相互玩在一起。大人就复杂了,思想一复杂,自己先受伤,任何事情都放心里面,过不去。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必须清除所有私心杂念,彻底斩断萌芽,真实的本体方能显现出来。所以你能够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心情,其他都是改变不了的;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话:你连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不要想着改变别人,然后自己就舒服了,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做任何事,都要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安静,这是最本真,最有效果的。人生到了最后,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思想,不如早点练习起来,想明白一些事情。

洪应明《菜根谭》之修身: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2.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dì)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轻视富贵,却不能放下羡慕富贵之心。因为一旦有羡慕之心,就起心动念了,所以陷入困境之时,千万不能整天想着有钱该多好,那是拧巴自己;这个时候就要想钱财乃身外之物,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知足常乐足矣;以后有钱是以后的事儿,等有了钱的时候再调整观念;没钱的时候,连羡慕之心都不要起来。

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能看重名义,比方说人生目标是做个好人,本来是好事儿;但是一过分,过于看重名义,就成了沽名钓誉,为了名声去做事。

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这是对待具体事务的尘俗之气未能扫除,内心深处的私情杂念未能忘怀。所以嘴巴上说轻富贵,其实内心还有;没有让自己真正感到清净;朋友圈发一条消息,转发一条人家做好事儿的消息,广而告之,暗示自己不追求名利;但事实上并没有放下,那是虚的。

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这些念头如果不能拔除干净,恐怕就像原本压在草上的石头,一旦搬走,杂草又会生长起来。

要能够真正快乐,其实只要自己知道就够了,一点点念头都不要起。乃至于朋友圈都不要发消息,视钱财如粪土,有时候越发就是越羡慕。

3.纷扰固溺(nì)志之场,而枯寂亦槁(gǎo)心之地;故学者当栖(qī)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tián)愉,以养吾圆机

纷扰固溺志之场:纷乱骚扰的热闹场面固然使人沉湎其中。

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扼杀志向,枯燥寂寞的冷静地,会使人心情淡漠,无动于衷。“枯寂之地”未必不好,只要不“槁心”就可以了,内心始终持有光明念头,就像陶渊明的田园归隐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实在是人间享受。

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故而学者应当让心灵栖息在沉静无为之中,从而使真实自我得到安宁。

老子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要真正找到这个“道”,就应该把外物一件一件地除去,其实为学也不一定非要日益,学习内容都要经过选择,才能心静;一方面学习清静无为,一方面又学习兵家法家,学习怎么通过阴谋阳谋,获得更多的东西,学习怎么让别人听话,为我所用,思想必然是有矛盾的;其实无论看哪方面的书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学习内容也要“损”,要着重聚焦在几本经典之中。

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也应当让自己生活得舒心适意,快快乐乐,从而摆脱任何外物的羁绊。

那么什么是外物?钱财是外物,地位是外物,乃至于依靠他人都是外物;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你有困难了,很多人都纷纷离开了;不要觉得寒心,这本来就是人性,都不想被牵连,和你早早划清界限,电影上可不是演出来的,碰到事情四处借钱,全部都和你远离了,现实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连人际关系都是不稳固的,只有依靠自己。

洪应明《菜根谭》之修身: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菜根谭》是儒家通俗读物,采儒,佛,道三家思想,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

这本小书能够修身养性,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也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诵翻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