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作者:剑钧文化专栏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洪应明所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经进入到后期,这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明廷的统治力下降,腐败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新兴的市民阶层扩大、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思想活跃、言论趋向自由,社会价值观开始转向开放奢侈和淫逸。一方面世俗社会、平民社会已经取代贵族社会;一方面以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行厂为标志的恐怖极权社会成为主流。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地的知识分子,在仕途之路受挫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世俗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洪应明就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菜根谭》是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这本书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这本书乃是秉承道家文化以道为底本,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道教无为思想和释家出世思想,结合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这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就出自洪应明著名训世著作《菜根谭》,明人陈继儒在《幽窗小记》曾提及为洪应明的题联。这副楹联以其意境深邃、从容淡定而深受世人喜爱,成为影响后世的修身名联。初读这副名联,我深为洪应明联中那种大气、洒脱的气质所感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神清气闲,优哉游哉,非饱经风霜、宦海沉浮之士,难将世事看得如此真切。此联上联写地,上联写天,天地合一,将世事写得如此透澈,其中淡定自如之气,庸才俗者尤不能及。

“宠辱不惊”,意指不去计较宠或辱,不去在意得与失。这四字源于《老子》:“得之若惊,安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但却是反其意而用之。洪应明将人生的宠辱得失,喻作在庭前栽种的花儿,并不会由于你的喜爱而绽开,也不为你的忽视而落去,一切全凭自然天性。做人也是如此,要像花儿那样,不为了得宠于别人便洋洋得意,也不为了受辱于别人便惶惶不安。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这种理念在古人士大夫中间早有体现,并不陌生。我们一定很熟悉宋代大作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文中的“宠辱皆忘”和联中的“宠辱不惊”表达的都是一种受宠或受辱都毫不在意,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菜根谭》是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书中有很多这般闪光的语言。试举几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些语录都体现了楹联中所体现的理念,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去留无意”,意指不要太注重权位的去与留,太在乎官职的升与降。洪应明也曾追求过功名利禄,但最终发现,人生在世,仕途之利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关键要活的有价值。这就犹如天边飘浮的白云,并不在意人间的功名利禄,只是随着风的方向或卷或舒,或飘或散,如此而已。

这也让我想起《庄子·田子方》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泰山之神肩吾问孙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却不显出荣耀,你三次被罢官也没有露出忧愁的神色,起初我确实不敢相信,如今看见你容颜是那么欢畅自适,你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呢?”孙叔敖笑了笑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我认为得与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没有忧愁的神色,况且我不知道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还是落在我身上?落在他人身上吗,那就与我无关;落在我的身上,那就与他人无关。我正心安理得悠闲正在,我正踌躇满志四处张望,哪里有闲暇去顾及人的尊贵与卑贱啊?”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这可谓洪应明对明朝官场的升迁规则已经从心灰意冷到冷眼漠视了。以其他的出众才华,在当下居然不曾谋得一官半职,除了他对仕途淡漠,也有官场黑暗作祟。一句“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说得潇洒,说得痛快,对于那些还挣扎或困扰于官场仕途、尔虞我诈中活得很累、不堪重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剂,一支清心针。一切都是梦中花,水中月,一切荣辱得失,一切功名利禄都将过去,何不安下心来,看花开落,望云卷舒。天高地迥,意味隽永。

洪应明的这副楹联属于晓理联,以深入浅出的语调,来说明他对人生的感悟。我们从中也可看到洪应明的心性开阔、豁达空灵,这也是人生的高深修养和极大智慧。客观讲,人生在世,很多时候,仕途进退、宠辱得失,并非为自己所轻易控制,若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需要有淡泊名利的智者情怀,怡然自得的人生智慧。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才34岁,肯定很沮丧,但他随遇而安,苦中作乐,有恬淡情怀。柳宗元的命运和他差不多,同样是贬谪十年,在长安重逢,柳宗元憔悴不堪,刘禹锡却元气充沛。同样才华横溢,但心态的不同,却有如此差距,最后惩罚的还是自己。难怪后人许多仕途不如意者,将此联高悬厅堂,以警示自己,启示他人。洪应明若九泉有知也可无憾了。

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与“去留无意”

欢迎免费订阅《剑钧文化》,更多详情请关注剑钧微信公众号jjwh088及剑钧新浪微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