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作者:上观新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从为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做插图这条道路开始,黄永玉以其无限的浪漫情调与盎然诗意,创作了大量的木刻作品。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左)黄永玉《猿人的死》11.2×8厘米 版画1947年

(右)黄永玉《井底蛙》20x15厘米 版画 1953年

黄永玉极其擅长各种文学故事插图,尤其是为儿童文学,如童话、寓言故事等创作的大量成组插图更是独树一帜。

1948年,黄永玉与张正宇、陆志痒为编写画册从上海奔赴台湾,此后又机缘巧合迁至香港,入住香港九龙荔枝角一个小村落——“九华径”。1948-1949年间,这里陆陆续续住进了许多内地文化界人士,其中就包括了黄永玉在上海认识的文学家及画家朋友。

/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左)黄永玉《台湾牛车》24.5×16.5厘米 版画1948年

(右)黄永玉《香港众生-天堂风景》12x19.5厘米 版画 1949年

在香港期间,黄永玉兼任大公报美术编辑,继续从事木刻创作和自由撰稿人,参加人间画会,创作一系列香港百姓生活的作品。

在此次“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展中,观众就能欣赏到黄永玉刻刀下的那些幽默、诙谐的小人儿或动物们: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流亡的小鸭……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却又不等同于儿童世界里纯真无邪的化身。这种天真趣味与讽刺现实的矛盾结合,赐予了黄永玉童话插图更深层次的形式与意味。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左)黄永玉《猴国之命运》12.5x18.5厘米 版画 1949年

(右上左)黄永玉《兔子》13x12.8厘米 版画 1951年

(右上右)黄永玉《蜗牛》12x13厘米 版画 1951年

(右下)黄永玉《带着“流亡王子”头衔的小鸭》18.5x28厘米 版画 1953-1954年

五十年代初,黄永玉受邀回到北京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筹建。而立之年的黄永玉尝试在新兴版画创作与教学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语言:

他深入小兴安岭森林,创作了诸如《小鹿你好》、《初进森林》、《新的声音》等大量森林题材的版画木刻;他被派往荣宝斋学习中国传统水印木刻技术,与当时也在北京的齐白石见面,并为其刻制了一幅水印套色版画肖像;他还在云南路南县额勺依村住了两个月,以村里的彝族撒尼妇女普支委为模特,创作了经典的“阿诗玛”形象。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左)黄永玉《齐白石》24×34厘米 1954年 版画

(右)黄永玉《阿诗玛》25.5x12.9厘米 1955年 版画

进入六十年代,黄永玉不断拓宽中国新兴木刻的审美与维度,创作了如《春潮》、《花城》、《葫芦信》等代表作品。其版画风格逐渐倾向于一种浪漫美学范式的回归,不仅完善和深刻了中国新兴木刻的形式与内涵,也为当时的版画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晚年的黄永玉虽停止了版画创作,然而手中刻刀促使其养成了从不松懈的习惯,他尝试转向更多艺术语言的可能性探索。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左上)黄永玉《葫芦信》25.8×33.5厘米 1961年 版画

(左下)黄永玉《春潮》40x55厘米 1961年 版画

(右)黄永玉《花城》22x69厘米 1960年 版画

如今,这位九十八岁的老者,经历过旧社会的苦楚,辗转过烽火时代的分离,见证过新世界的诞生,也走过曲折而平实的旅程。如同刻木刻一般,黄永玉一步步践行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实践。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

相关展览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北京画院主办的“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本次展览以黄永玉第一人称叙述开启,由艺术家本人回忆八十年版画创作生涯写下的“心得手记”,串联了其从4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近两百幅版画作品。

黄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

展览地点:33米层展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