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作者:析史

1963年7月5日,邓公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问题,与苏联展开谈判。此时两国已经陷入低谷,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依旧很强大,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普遍不希望看到两国决裂。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所以邓公此次去莫斯科,是肩负着重任的。一方面当时两国之间的分歧,是很明显的,没办法遮掩。另一方面,苏联毕竟是“老大哥”,它掌握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舆论主导权,把两国分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裂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如何顶住压力,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避免让苏联甩锅给我们,就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

然而邓公此行,靠着自己绝佳的外交计划,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其后回国时,毛主席赞赏他对付苏联人“有一套”,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那么邓公在莫斯科,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是如何论战的。为何毛主席会赞赏他对付苏联人“有一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解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两国因为“路线”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很多人至今不明白,当时双方到底在争什么,为何最后会导致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呢?

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在冷战之中是处于攻势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虽然苏联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跟二战结束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整体经济规模不如美国,这是显而易见的。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最终选择先退让,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就是实力比不上美国的体现。

苏联比不上美国,中国就更不用说了。用毛主席的话说,当时我们是“政治上的大国,经济上还是小国”,跟美国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换句话说,冷战中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而两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两根支柱,同时受到来自美国和北约的强大压力。从外部环境上来看,是没有任何因素,可以掩盖这种共同的威胁,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

既然无关外部环境,那么是不是利益的冲突呢?实际上也不是,1953年朝鲜战场签订停战协议以后,两国关系来到了最好的一段时期,60年代苏联撤走核武器专家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但它反过来也说明,在此之前,苏联连核武器这种战略重器,都能教给中国,彼此之间的利益深度绑定,怎么会有足以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的利益之争呢?

既不是外部环境,也不是利益冲突,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两国在60年代爆发论战,最后直接决裂的呢?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答案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权,也就是所谓的“路线之争”。简单来说,中国和苏联当时争的,就是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个看上去只是务虚的理论问题,实际上牵连甚大。它不仅代表着两国自身国内的稳定问题,还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话语权之争。

这并不是说当时中国要跟苏联争夺,谁是社会主义老大的问题,实际上当时苏联国力远强于我们,毛主席也不止一次地说过,社会主义只能由一个“头头”,那就是苏联。

但不跟苏联争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争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简单来说,苏联采用的是“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想把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变成它的“小弟”。作为“小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什么事情都要苏联说了算,包括我们自己的内政。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数次访问中国,要求帮助中国建造核潜艇,然后与中国“共管”,以及让苏联潜艇,能够随时停靠我国港口。说白了,这就是把我们直接当成苏联的加盟国了。

俗话说亲兄弟还要明算账,我跟你关系好,可以把我的东西借给你使用,但是不代表你就能把我的东西,直接当成自己的,这就不是平等相待的朋友了,而是喧宾夺主,往恶劣一点说,这有点想“殖民”了。

显然,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说,整个5、60年代,两国所谓的“路线之争”,归根到底就是争夺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权。苏联的意思是,如果你中国不听我的,那你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我国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得看他采取什么政策,做了什么,而不是完全由你苏联“铁口直断”。

弄清楚了当时两国到底在争什么,接下来再来看看,邓公和赫鲁晓夫的具体论战过程,以及为何毛主席说他对付苏联人“有一套”。

对于中国代表团的访问,赫鲁晓夫还是非常重视的,在克里姆林宫为他们举办了欢迎宴会。但这场宴会从一开始,气氛就不太友好。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赫鲁晓夫是个非常具有个性的领导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比较容易情绪化。这样的人往往耐心不那么好,因此宴会开始,赫鲁晓夫就把话题引到了两国分歧上,说:

“我们还是希望两党能够消除分歧。苏联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对中国是怀有友好的感情的。”

这句话看似是友善的,其实暗中包含着指责,关键点就在于“苏联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句话上,希望双方消除分歧,而且又说苏联已经做了努力,那么责任自然就是中国的。

邓公自然能够听出话外之音,于是立刻回答他:

“我们也是带着团结友善的愿望来的,我们真诚地希望消除分歧”。

“我们真诚地希望消除分歧”,言外之意自然就是如果这个分歧没有消除,肯定是因为苏联不够真诚。

双方的论战,就在这样针锋相对,毫不掩饰的氛围之中开始了。整个论战的过程之中,赫鲁晓夫发现无法说服中国之后,就提出了一个关键的,也是苏联希望的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那就是至少在表面上,中国能服从苏联,不要老跟苏联公开论战。

他对邓公说:“至少应该做到在报刊上停止互相攻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就算对苏联的路线有意见,私下里找我来吵,跟我争论都行,但是你不能总是在报刊上公开批驳我的观点,这严重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权威性。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并不过分的需求,毕竟维持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是双方共同的利益。而且中国也是认可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领导地位的,给“老大哥”一个面子,别公开批判他,并不过分。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这里头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点,一是苏联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他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是处于优势地位的。换句话说,如果两国之间的分歧,不拿出来摆在台面上,在所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面前,公开讨论的话,苏联就能让靠着以及的权威和影响力,慢慢把中国的话语权给排挤掉了。

这就好像是村长占了一家农户的地,只有这农户大声喊出来,让全体村民都听到了,大家才会担心自己的地也被占,所以支持农户。可你要是私下处理,村长指不定利用自己的权威,怎么坑你呢。

第二个观点的点,在于赫鲁晓夫说“至少不要在报刊上公开指责”,然而苏联私底下根本不该自己的作风,在两国双方论战之前,1956年波兰危机的时候,中国其实就已经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提醒过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了,然而赫鲁晓夫根本不当回事,我们帮他处理了波兰危机,结果他回头就想把中国港口,当成苏联的直接部署潜艇,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感受。

正是基于这两个前提,在苏联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前,我国不可能选择表面服软。于是邓公说:“停止论战是中国早就提出的建议,可惜你们一直没有重视,不接受我们的正确意见,实际上一直在攻击我们。”

这个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停止论战的前提,是苏联的尊重我们话语权,不能稍有不满意,就说我们不是社会主义,撤走专家等等。

毛主席后来赞赏邓公,就是因为在这次与赫鲁晓夫的论战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赫鲁晓夫所谓“表面服软”背后的陷阱,坚持我国的态度和利益。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回首5、60年代,两国论战的过程,赫鲁晓夫其实也有自己的不得已。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存在的“大国沙文主义”问题,从斯大林时代就有,但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最为严重。根本的原因是,赫鲁晓夫没有斯大林的威望,但还是想要维持苏联在社会主义内部绝对的领导力。

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采取了全面批判斯大林的政策,使得苏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之中的威信降低。

与此同时,中国却因为抗美援朝,以及其后的种种作为,在社会主义内部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种前提下,赫鲁晓夫为了维持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绝对领导力,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的策略,说白了就是威逼利诱,让其它国家完全听命于苏联,以苏联的意志为准绳。

这在1956年引发了波兰危机,导致华沙跟苏联差一点刀兵相向,还是中国从中说和,才平息了这次社会主义阵营的内讧。但50年代末以后,苏联把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用之于中国,想要迫使中国完全听命于苏联,从而引发双方分歧和矛盾。

站在赫鲁晓夫的立场上,彼时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处于劣势,苏联承担着来自美国的庞大压力,因此想集中所有力量,按照苏联的方式来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这本没有错。但在此过程之中,完全忽略其它国家的感受,甚至牺牲其它国家利益,这就不是一个“老大哥”应该干的了。

1963年,邓公在莫斯科舌战东道主赫鲁晓夫,对付苏联确实有一套

法律学上有个概念,叫没有程序的正义,结果的正义就没有意义。换成大白话来解释,你不管打着多么高尚的理由,方式选择错了,那么结果就不可能正确。

苏联想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没错,但忽略兄弟国家感受,牺牲兄弟国家利益来实现这一点,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这正是60年代后期,两国关系彻底交恶的原因所在。

其实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60年代中苏之间,这种直截了当的争论,把观点摆明的做法,恰恰证明彼时的两国,还都是把对方当成一个闹了矛盾的“兄弟”的,吵得越激烈,证明双方想要维持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想法越强烈,否则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得独木桥,吵什么呢?

然而这种“兄弟”之间的争论,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最终变了味,到69年珍宝岛事件的时候,苏联威胁要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来攻击我国,双方之间就彻底从兄弟,变成了敌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再好的关系,也有破裂的一天。

继续阅读